一种电源转换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3161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3 0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转换插头,用于解决现有通过三个本体组成电源转换插头,本体数量多、易遗失,以及本体间采用卡扣连接易出现松脱和内部接触不良的问题,该电源转换插头包括: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设置有具有插头端子(121)的旋转式插头(12)和收容部(13);第二本体(2)具有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转换插头组件(21)和用于与第一本体(1)可插拔式连接的连接部(22);转换插头组件(21)和连接部(22)一体成型固定连接;转换插头组件(21)包括固定部(211)和与其连接的转换插头端子(212);连接部(22)包括与插头端子(121)对应适配连接的插孔(221-1)。实现了减少本体数量,且避免卡扣连接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及其周边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转换插头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出门旅游或者出差的人都会带上各类电子产品,包括电脑、手机、照相机、摄影机、GPS等,有了电子产品就必然要带上相应的充电器。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电源插座、插头的形状以及供电电压情况等不同,国内配备的充电设备不能直接接国外的电源插座,因此,需要携带适合目的地国家的转换插座或转换插头,方可使用。早期市面上转换插头大多数转换插头在组装时都是采用锁螺丝的方式,这种方式操作起来较为麻烦,生产效率较低,而且螺丝容易生锈、老化,易造成松脱,存在安全隐患,并使电源转换插头的使用寿命缩短。针对这一不足,近期有相关文献指出,通过安装有插头端子的第一本体、安装有转换端子的第二本体和设置有旋转式插头的第三本体三者组合连接来实现电源转换插头,具体的,在第二本体上设置插接部,在该第三本体上设置与该插接部形状吻合的容纳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卡扣方式扣接,第三本体的旋转式插头与第二本体的插接部可拔插式连接。可根据各国电源插孔情况,在第二本体上匹配不同类型的第一本体。但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通过卡扣连接,这样的连接形式会在多次使用后产生松动和接触不良而影响使用;另外,三个本体在使用的过程中,遗失的可能性变大。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存在通过三个本体组装实现电源转换插头,本体数量多而易遗失,以及本体间采用卡扣连接在多次使用后易出现松脱和内部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电源转换插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三个本体组装实现电源转换插头,本体数量多而易遗失,以及本体间采用卡扣连接在多次使用后易出现松脱和内部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通过两个本体组装实现电源转换插头,减少本体数量,不易丢失,并且避免采用卡扣连接,且两个本体间采用加强型的插拔结构,多次插拔也不会出现形变、松脱或接触不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转换插头,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至少一USB接口、具有至少两个插头端子的旋转式插头和用于收置所述旋转式插头的收容部;还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转换插头组件和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可插拔式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转换插头组件和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所述转换插头组件包括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转换插头端子;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所述旋转式插头的每一所述插头端子对应适配连接的插孔;每一所述插孔形成在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转换插头端子相背的一侧。可选的,所述收容部设置有用于收置所述至少两个插头端子的至少两个收容槽,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收容槽之间的凸部;所述连接部还包括间隔且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凸条和位于相邻两个凸条之间的凹部;每一所述凸条上开设有一所述插孔;所述至少两个收容槽与所述至少两个凸条形状匹配,所述凹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时容纳所述凸部。可选的,每一所述收容槽中设置有限位部,用于在所述旋转式插头收置于所述收容部时将每一对应的插头端子限制在每一所述收容槽的中部。可选的,每一所述收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槽,每一所述凸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槽对应的插接翼。可选的,每一所述收容槽与相应的凸条对插连接的接口处为外扩弧面。可选的,所述转换插头端子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一侧面上,所述至少两个凸条和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所述凹部上设置有至少一凸块,所述凸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一凸块对应的至少一凹槽。可选的,每一所述凸块两侧分别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侧面的条孔,所述条孔与所述凸条平行。可选的,每一所述凸块设置为坡面。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由于在本技术中,电源转换插头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第一本体设置有至少一USB接口、具有至少两个插头端子的旋转式插头和用于收置所述旋转式插头的收容部;第二本体具有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转换插头组件和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可插拔式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转换插头组件和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所述转换插头组件包括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转换插头端子;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所述旋转式插头的每一所述插头端子对应适配连接的插孔;每一所述插孔形成在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转换插头端子相背的一侧。也就是说,通过将转换插头组件和连接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设置在一个本体(即第二本体)上,再通过第二本体上与具有USB接口的第一本体可插拔式连接来实现电源转换插头;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三个本体组装实现电源转换插头,本体数量多而易遗失,以及本体间采用卡扣连接在多次使用后易出现松脱和内部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通过两个本体组装实现电源转换插头,减少本体数量,不易丢失,并且避免采用卡扣连接,且两个本体间采用加强型的插拔结构,多次插拔也不会出现形变、松脱或接触不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插头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插头的第一本体的单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插头的第二本体的俯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转换插头的第二本体的前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本体在上方时的电源转换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本体在上方时的电源转换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三角形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棱柱形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电源转换插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三个本体组装实现电源转换插头,本体数量多而易遗失,以及本体间采用卡扣连接在多次使用后易出现松脱和内部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通过两个本体组装实现电源转换插头,减少本体数量,不易丢失,并且避免采用卡扣连接,且两个本体间采用加强型的插拔结构,多次插拔也不会出现形变、松脱或接触不良。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转换插头,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至少一USB接口、具有至少两个插头端子的旋转式插头和用于收置所述旋转式插头的收容部;还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转换插头组件和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可插拔式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转换插头组件和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所述转换插头组件包括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转换插头端子;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所述旋转式插头的每一所述插头端子对应适配连接的插孔;每一所述插孔形成在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转换插头端子相背的一侧。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转换插头,包括:第一本体(1),所述第一本体(1)设置有至少一USB接口(11)、具有至少两个插头端子(121)的旋转式插头(12)和用于收置所述旋转式插头(12)的收容部(13);还包括第二本体(2),所述第二本体(2)具有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转换插头组件(21)和用于与所述第一本体(1)可插拔式连接的连接部(2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插头组件(21)和所述连接部(22)一体成型固定连接;所述转换插头组件(21)包括固定部(211)和与所述固定部(211)连接的转换插头端子(212);所述连接部(22)包括与所述旋转式插头(12)的每一所述插头端子(121)对应适配连接的插孔(221‑1);每一所述插孔(221‑1)形成在所述固定部(211)的与所述转换插头端子(212)相背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转换插头,包括:第一本体(1),所述第一本体(1)设置有
至少一USB接口(11)、具有至少两个插头端子(121)的旋转式插头(12)
和用于收置所述旋转式插头(12)的收容部(13);还包括第二本体(2),所
述第二本体(2)具有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转换插头组件(21)和用于与所
述第一本体(1)可插拔式连接的连接部(2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插头组
件(21)和所述连接部(22)一体成型固定连接;
所述转换插头组件(21)包括固定部(211)和与所述固定部(211)连接
的转换插头端子(212);所述连接部(22)包括与所述旋转式插头(12)的每
一所述插头端子(121)对应适配连接的插孔(221-1);每一所述插孔(221-1)
形成在所述固定部(211)的与所述转换插头端子(212)相背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13)
设置有用于收置所述至少两个插头端子(121)的至少两个收容槽(131),以
及位于相邻两个收容槽(131)之间的凸部(132);
所述连接部(22)还包括间隔且对称设置的至少两个凸条(221)和位于
相邻两个凸条(221)之间的凹部(222);每一所述凸条(221)上开设有一所
述插孔(221-1);
所述至少两个收容槽(131)与所述至少两个凸条(221)形状匹配,所述
凹部(222)用于在所述第一本体(1)和所述第二本体(2)连接时容纳所述
凸部(1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兰博功率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