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20559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0 12:20
车辆用门(10)具有:主框(30),其配置在门主体部(20)的上部,并包围窗开口;以及辅助框(50),其上端与主框(30)抵接。辅助框(50)分别具有:与主框(30)的第一车内侧壁(42)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52);与第一车外侧壁(43)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53);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52)及第二车外侧壁(53)的第二底壁(54)。仅在第二车外侧壁(53)上,形成有沿着第一车外侧壁(43)切缺的切缺部(53a)。切缺部(53a)的下端(53b)与连续地形成的第二车内侧壁(52)的上边(52b)及第二底壁(54)的上边(54b)相比位于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主框及辅助框的车辆用门
技术介绍
在车辆用门的门主体部的上部设置有框。框是能够支承关闭状态的窗板的部件,由构成门的外框的主框、和辅助地设置在该主框的一部分上的辅助框构成。作为与这样的车辆用门相关的现有技术,具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用门中,主框及辅助框被设置在门主体部的上部。辅助框以上端与主框抵接的方式安装,朝向能够开闭的窗板以大致U字(大致コ字形)开口。即,辅助框由车内侧的车内侧壁、车外侧的车外侧壁、以及连接这些车内侧壁与车外侧壁的底壁构成。而且,在U字状的角部的上端分别形成有切缺部。即,在车内侧壁与底壁的边界的上端、及车外侧壁与底壁的边界的上端,形成有切缺部。这些切缺部是为了用于使辅助框向主框抵接的切割加工变得容易而形成的。在大致U字状的辅助框中嵌入有用于支承窗板的导槽(runchannel)。但是,当车辆用门被水淋时,在窗板等上传递的水滴的一部分有时从切缺部浸入至大致U字状的辅助框的内面侧。担心浸入至内表面侧的水滴会从导槽与辅助框之间渗出到车内侧壁或车外侧壁的前端。尤其,车内侧壁是离车室近的部位,需要更可靠地抑制水的渗出。此时,考虑使用以包围车内侧的切缺部的方式配置密封部件、或者密封性高的导槽。但是,实施了这样的对策的情况下,零件成本上升,作为车辆用门整体,成本也上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61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能够抑制零件成本的上升,并抑制水从辅助框的车内侧壁部的渗出。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具有:主框,其配置在门主体部的上部,并包围窗开口;以及辅助框,其上端部与该主框抵接,上述车辆用门的特征在于,上述主框具有朝向上述窗开口以大致U字状开口的U字状截面部,上述U字状截面部由车内侧的第一车内侧壁、车外侧的第一车外侧壁、以及连结这些第一车内侧壁和第一车外侧壁的第一底壁构成,上述辅助框具有: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与上述第一车外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及第二车外侧壁的第二底壁,仅在上述第二车内侧壁和上述第二车外侧壁中的所述第二车外侧壁上,形成沿着上述第一车外侧壁切缺的切缺部,上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与上述第二底壁的上边连续地设置,上述切缺部的下端与上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及上述第二底壁的上边相比位于下方。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车内侧壁上,形成有沿上述第二车内侧壁切缺的第二切缺部。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的面上安装有加强部件,在该加强部件上设置有朝向上述第二车内侧壁延伸的覆盖部,上述第一车内侧壁与上述第二车内侧壁的抵接部被上述覆盖部覆盖。优选的是,相对于将上述加强部件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连结的连结部,上述覆盖部向车内侧偏置。优选的是,在上述U字状截面部中安装有能够支承窗板的导槽,该导槽具有向上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折回的车内唇部,该车内唇部的下端与上述抵接部一致。优选的是,在上述覆盖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从车内侧覆盖该覆盖部的角部装饰件,上述车内唇部的下端与上述角部装饰件的上端一致。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二车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上述辅助框安装在所述门主体部上的安装部。优选的是,上述第二车内侧壁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向车外侧偏置,上述安装部通过紧固部件而被安装在上述加强部件上。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二车内侧壁(辅助框的车内侧壁)的上边与第二底壁(辅助框的底壁)的上边连续地设置。而且,仅形成在第二车外侧壁(辅助框的车外侧壁)上的切缺部的下端与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及第二底壁的上边相比位于下方。水从第一车外侧壁和第二车外侧壁之间的间隙浸入,并绕到第二底壁的背面。第二车内侧壁及第二底壁的上边的一方位于上方,并且在车内侧没有形成切缺部,从而能够抑制水向第二车内侧壁的内面侧的浸入。不需要为了抑制水的浸入而追加新的零件,从而还能够防止零件成本的上升。即,能够得到如下车辆用门,能够抑制零件成本的上升,并抑制水从辅助框的车内侧壁部的渗出。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车内侧壁形成有沿着第二车内侧壁切缺的第二切缺部。即,在主框侧的车内侧壁上形成有切缺部。通过切缺主框侧,不使第二车内侧壁切缺地,能够可靠地使辅助框相对于主框抵接。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第一车内侧壁的车内侧的面上,安装有加强部件。在该加强部件上,形成有覆盖第一车内侧壁与第二车内侧壁之间的抵接部的覆盖部。通过加强第一车内侧壁的加强部件,覆盖第一车内侧壁与第二车内侧壁之间的抵接部。通过加强部件这样的1个部件,能够提高主框的强度,并覆盖抵接部。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相对于将加强部件连结于上述第一车内侧壁的连结部,覆盖部向车内侧偏置。由此,覆盖部和第二车内侧壁分离。通过分离,能够提高辅助框的组装性。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主框的U字状截面部上,安装有能够支承窗板的导槽。该导槽的车内唇部的下端与第一车内侧壁和第二车内侧壁之间的抵接部一致。由于覆盖部向车内侧偏置,所以在直到覆盖部的位置都设置有导槽的车内唇部的情况下,产生车内唇部的大小变大这样的问题。通过使车内唇部的下端与抵接部一致,能够防止车内唇部的大型化,并能够防止在与连结部侧的加强筋之间产生层差。而且,由于能够使车内唇部的下端与覆盖部的上方抵接而进行组装,所以组装时的对位变得容易,组装性得到提高。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覆盖部的车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从车内侧覆盖该覆盖部的角部装饰件。而且,车内唇部的下端与角部装饰件的上端一致。通过角部装饰件覆盖覆盖部(加强部件),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从车内侧观察时,车内唇部与角部装饰件连续地配置。由此,还能够提高外观性。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第二车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辅助框安装在门主体部上的安装部。不形成切缺部,而在刚性高的第二车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部。由此,能够得到高的安装强度。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二车内侧壁从第一车内侧壁向车外侧偏置。而且,安装部通过紧固部件而被安装在加强部件上。第二车内侧壁从第一车内侧壁向车外侧偏置,由此,能够使加强部件和辅助框分离。由此,能够提高辅助框的组装性。另外,能够在通过偏置而形成的间隙中配置安装部。由此,能够通过紧固部件牢固地紧固加强部件和辅助框。...
车辆用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门,具有:主框,其配置在门主体部的上部,并包围窗开口;以及辅助框,其上端部与该主框抵接,所述车辆用门的特征在于,所述主框具有朝向所述窗开口以大致U字状开口的U字状截面部,所述U字状截面部由车内侧的第一车内侧壁、车外侧的第一车外侧壁、以及连结这些第一车内侧壁和第一车外侧壁的第一底壁构成,所述辅助框具有:与所述第一车内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与所述第一车外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及第二车外侧壁的第二底壁,仅在所述第二车内侧壁和所述第二车外侧壁中的所述第二车外侧壁上,形成沿着所述第一车外侧壁切缺的切缺部,所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与所述第二底壁的上边连续地设置,所述切缺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及所述第二底壁的上边相比位于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9.03 JP 2013-1823891.一种车辆用门,具有:
主框,其配置在门主体部的上部,并包围窗开口;以及
辅助框,其上端部与该主框抵接,
所述车辆用门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具有朝向所述窗开口以大致U字状开口的U字状截面
部,
所述U字状截面部由车内侧的第一车内侧壁、车外侧的第一车外
侧壁、以及连结这些第一车内侧壁和第一车外侧壁的第一底壁构成,
所述辅助框具有:与所述第一车内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内侧壁;
与所述第一车外侧壁抵接的第二车外侧壁;连结这些第二车内侧壁
及第二车外侧壁的第二底壁,
仅在所述第二车内侧壁和所述第二车外侧壁中的所述第二车外
侧壁上,形成沿着所述第一车外侧壁切缺的切缺部,
所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与所述第二底壁的上边连续地设置,
所述切缺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车内侧壁的上边及所述第二底壁
的上边相比位于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车内侧壁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车内侧壁切缺的第
二切缺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井洋平小林修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