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座椅和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18343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0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座椅和汽车。座椅地脚装置包括:上支撑块;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于上支撑块内滑动;下支撑块,下支撑连杆固定块于支撑块内滑动;多组支撑连杆组上下排列;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与一供电电路连接产生电磁;碰撞传感器,与供电电路连接;上支撑块的高度至少包括两个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座椅地脚装置,在碰撞时降低与座椅连接的上支撑块的高度,使得座椅可以在碰撞过程中发生向后旋转。由于乘员受到座椅对其向后的力,对乘员向前运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限制了乘员向前滑动的前移量,增大乘员生存空间,起到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对乘员胸部保护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座椅和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日益关注,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普遍的重视。在汽车碰撞过程中,乘员由于惯性向前移动,乘员的头胸部会与安全气囊甚至方向盘发生突然猛烈的接触,为了避免假人向前移动过多,当前很多厂商采取高限力的安全带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高限力的安全带对乘员胸部会造成很大的损伤,如果有一个限制假人向前滑动的座椅,与安全带一起作用,将会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碰撞时测试时假人向前移动过多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座椅和汽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安装于汽车座椅和汽车底板之间,支撑所述汽车座椅的后部,所述座椅地脚装置包括:上支撑块1,与所述汽车座椅的底面的后端固定;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于所述上支撑块1内滑动;下支撑块4,与所述汽车底板固定,所述下支撑块4内设置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于所述下支撑块4内滑动;多组支撑连杆组上下排列,设置于所述上支撑块1和所述下支撑块4之间,相邻的两组所述支撑杆组之间互相铰接,每组支撑连杆组包括两个互相铰接的支撑连杆3;位于最上方的一组所述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所述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连接,位于最下方的一组所述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所述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连接;r>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与一供电电路连接产生电磁;碰撞传感器6,与所述供电电路连接;所述上支撑块1的高度至少包括两个状态:所述碰撞传感器6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之间的电磁极性为同性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同性,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分离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分离,所述多组支撑连杆组沿竖直方向折叠,所述上支撑块1下降至第一高度H1;及所述碰撞传感器6未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的电磁极性为异性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异性,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吸合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吸合,所述多组支撑连杆组沿竖直方向保持支撑所述上支撑块1位于第二高度H2。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座椅地脚装置中,所述供电电路包括:一蓄电池7;一控制开关8,与所述蓄电池7和所述碰撞传感器6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开关8通过两条控制线与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上设置的电磁铁相连;每条所述控制线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上设置的电磁铁。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座椅地脚装置中,所述碰撞传感器6与所述控制开关8相连。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座椅地脚装置中,所述支撑杆组的一所述支撑连杆3与相邻的所述支撑杆组的一所述支撑连杆3互相铰接。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座椅地脚装置中,所述控制开关8通过两条控制线与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上设置的电磁铁相连;每条所述控制线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上设置的电磁铁相连。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座椅地脚装置中,所述蓄电池7、所述控制开关8和所述碰撞传感器6均布置在所述下支撑块4内。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座椅地脚装置中,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和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的底部安装有滚轮,所述上支撑块1和所述下支撑块4内设置有轨道。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地脚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座椅地脚装置,在碰撞时降低与座椅连接的上支撑块的高度,使得座椅可以在碰撞过程中发生向后旋转。由于乘员受到座椅对其向后的力,对乘员向前运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限制了乘员向前滑动的前移量,增大乘员生存空间,起到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对乘员胸部保护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座椅地脚装置未发生碰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座椅地脚装置发生碰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座椅未发生碰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座椅发生碰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座椅地脚装置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图6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安装于汽车座椅和汽车底板之间,支撑汽车座椅的后下部,座椅地脚装置包括:上支撑块1,与汽车座椅固定;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于上支撑块1内滑动;下支撑块4,与汽车底板固定,下支撑块4内设置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于下支撑块4内滑动;多组支撑连杆组上下排列,设置于上支撑块1和下支撑块4之间,相邻的两组支撑杆组之间互相铰接,每组支撑连杆组包括两个互相铰接的支撑连杆3;位于最上方的一组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连接,位于最下方的一组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连接;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与一供电电路连接产生电磁;碰撞传感器6,与供电电路连接;上支撑块1的高度至少包括两个状态:碰撞传感器6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之间的电磁极性为同性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同性,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分离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分离,多组支撑连杆组沿竖直方向折叠,上支撑块1下降至第一高度H1;及碰撞传感器6未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的电磁极性为异性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异性,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吸合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吸合,多组支撑连杆组沿竖直方向保持支撑上支撑块1位于第二高度H2。具体来说,当发生碰撞时,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之间产生同性电磁场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之间产生同性电磁场。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之间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之间相互排斥,这就导致了位于上支撑块1和下支撑块4之间的多组支撑连杆组被带动发生形变。每个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支撑连杆3沿水平方向被拉开,导致支撑连杆组竖直方向被压缩,从而带动上支撑块1下降。与上支撑块1连接的汽车座椅的后端发生下潜,从而带动座椅向后转动,对乘员向前运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限制了乘员向前滑动的前移量,增大乘员生存空间,起到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对乘员胸部保护的作用。然而未发生碰撞时,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之间和/或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之间相互吸引,从而保持支撑连杆组支撑的状态。本装置此时起到普通地脚的支撑作用。其中,蓄电池7、控制开关8和碰撞传感器6均布置在下支撑块4内。减少了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安装于汽车座椅和汽车底板之间,支撑所述汽车座椅的后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地脚装置包括:上支撑块(1),与所述汽车座椅的底面的后端固定;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于所述上支撑块(1)内滑动;下支撑块(4),与所述汽车底板固定,所述下支撑块(4)内设置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于所述下支撑块(4)内滑动;多组支撑连杆组上下排列,设置于所述上支撑块(1)和所述下支撑块(4)之间,相邻的两组所述支撑杆组之间互相铰接,每组支撑连杆组包括两个互相铰接的支撑连杆(3);位于最上方的一组所述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所述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连接,位于最下方的一组所述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所述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连接;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与一供电电路连接产生电磁;碰撞传感器(6),与所述供电电路连接;所述上支撑块(1)的高度至少包括两个状态:所述碰撞传感器(6)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之间的电磁极性为同性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同性,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分离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分离,所述多组支撑连杆组沿竖直方向折叠,所述上支撑块(1)下降至第一高度(H1);及所述碰撞传感器(6)未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的电磁极性为异性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异性,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吸合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吸合,所述多组支撑连杆组沿竖直方向保持支撑所述上支撑块(1)位于第二高度(H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地脚装置,安装于汽车座椅和汽车底板之间,支撑所述汽车座椅的后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地脚装置包括:
上支撑块(1),与所述汽车座椅的底面的后端固定;
两个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于所述上支撑块(1)内滑动;
下支撑块(4),与所述汽车底板固定,所述下支撑块(4)内设置两个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于所述下支撑块(4)内滑动;
多组支撑连杆组上下排列,设置于所述上支撑块(1)和所述下支撑块(4)之间,相邻的两组所述支撑杆组之间互相铰接,每组支撑连杆组包括两个互相铰接的支撑连杆(3);
位于最上方的一组所述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所述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连接,位于最下方的一组所述支撑连杆组的两个所述支撑连杆(3)分别与一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连接;
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与一供电电路连接产生电磁;
碰撞传感器(6),与所述供电电路连接;
所述上支撑块(1)的高度至少包括两个状态:所述碰撞传感器(6)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之间的电磁极性为同性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同性,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分离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分离,所述多组支撑连杆组沿竖直方向折叠,所述上支撑块(1)下降至第一高度(H1);及所述碰撞传感器(6)未发出碰撞信号时,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5)的电磁极性为异性和/或两个所述上支撑连杆固定块(2)的电磁极性为异性,两个所述下支撑连杆固定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成彭昌坤董传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