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扰流换热管以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01866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扰流换热管以及换热器,该扰流换热管包括换热管和设置在所述换热管内部的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大径螺旋圈和至少一个小径螺旋圈,所述大径螺旋圈的直径大于所述小径螺旋圈的直径。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包括大径螺旋圈和小径螺旋圈,其中,大径螺旋圈的直径大于小径螺旋圈的直径,不仅强化了换热管的壁面处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换热管中心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同时提高了壁面和管中心的换热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提高了扰流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扰流换热管以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能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工业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强化换热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之一。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扰流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该扰流换热管包括换热管100以及设置在换热管100内的扰流件200,所述扰流件200为弹簧型扰流件,虽然采用该结构的扰流换热管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扰流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但是,换热效率还是相对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扰流换热管的换热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扰流换热管,以提高扰流换热管的效率;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扰流换热管的换热器。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扰流换热管,包括换热管和设置在所述换热管内部的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大径螺旋圈和至少一个小径螺旋圈,所述大径螺旋圈的直径大于所述小径螺旋圈的直径。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大径螺旋圈与所述小径螺旋圈间隔设置。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大径螺旋圈与所述小径螺旋圈通过螺旋线连接。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螺旋线的直径为0.5mm-1mm。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大径螺旋圈的直径为9mm-10mm,螺距为6.5mm-7.5mm。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大径螺旋圈的直径为4mm-5mm,螺距为6.5mm-7.5mm。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大径螺旋圈和所述小径螺旋圈同轴设置。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为圆形。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所述换热管的直径为9mm-10mm,长度为90mm-110mm。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扰流换热管,所述扰流换热管为上述任意技术方案所述的扰流换热管。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包括大径螺旋圈和小径螺旋圈,其中,大径螺旋圈的直径大于小径螺旋圈的直径,不仅强化了换热管的壁面处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换热管中心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同时提高了壁面和管中心的换热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提高了扰流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扰流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扰流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0为换热管、200为扰流件、201为大径螺旋圈、202为小径螺旋圈。具体实施方式强化换热器的换热主要可以从强化管程换热和强化壳程换热着手。强化管程的换热大多数采用的方法是开发异型换热管。目前,虽然异型换热管被大量开发研究,但由于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极少应用在产品上。采用管内插入扰流件的方式,不仅可以强化管内流动与换热特性,而且可以在现有的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易于实施。本技术的第一个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扰流换热管,以提高扰流换热管的换热效率;本技术的第二个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扰流换热管的换热器。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请参阅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扰流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扰流换热管包括换热管100和设置在换热管100内部的扰流件200,扰流件200包括至少一个大径螺旋圈201和至少一个小径螺旋圈202,大径螺旋圈201的直径大于小径螺旋圈202的直径。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包括大径螺旋圈201和小径螺旋圈202,其中,大径螺旋圈201的直径大于小径螺旋圈202的直径,不仅强化了换热管100的壁面处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换热管100中心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同时提高了壁面和管中心的换热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提高了扰流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每两个大径螺旋圈201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小径螺旋圈202,优选的每两个大径螺旋圈201之间具有一个小径螺旋圈202,即,大径螺旋圈201与小径螺旋圈202间隔设置。如此,可以更好的强化换热管100避面处的换热特性以及换热管100中部的换热特性。大径螺旋圈201和小径螺旋圈202之间光滑过渡连接,为了方便加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螺旋线连接。其中,螺旋线的直径为0.5mm-1mm。优选的采用0.5mm。而大径螺旋圈201的直径为9mm-10mm,螺距为6.5mm-7.5mm。优选的,大径螺旋圈201的直径为9.52mm,螺距为7mm。优选地,在上述扰流换热管中,大径螺旋圈201的直径为4mm-5mm,螺距为6.5mm-7.5mm。优选的,小径螺旋圈202的直径为4.76mm,螺距为7mm。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方便加工,大径螺旋圈201和小径螺旋圈202同轴设置。换热管100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椭圆形等等。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管100的横截面为圆形,换热管100的直径为9mm-10mm,长度为90mm-110mm。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扰流换热管,扰流换热管为上述任意技术方案的扰流换热管。由于上述扰流换热管具有以上有益效果,具有该扰流换热管的换热器也具有相应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扰流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100)和设置在所述换热管(100)内部的扰流件(200),所述扰流件(200)包括至少一个大径螺旋圈(201)和至少一个小径螺旋圈(202),所述大径螺旋圈(201)的直径大于所述小径螺旋圈(202)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扰流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100)和设置在所述换热管(100)内部的扰流件(200),所述扰流件(200)包括至少一个大径螺旋圈(201)和至少一个小径螺旋圈(202),所述大径螺旋圈(201)的直径大于所述小径螺旋圈(202)的直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螺旋圈(201)与所述小径螺旋圈(202)间隔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螺旋圈(201)与所述小径螺旋圈(202)通过螺旋线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扰流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线的直径为0.5mm-1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颖张银银朱江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