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00859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换热芯体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固定,安装组件包括一腔,腔至少一端开口;安装组件还包括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腔经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孔道连通,第二流通通道中心线与第一孔道中心线重合或平行,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孔道连通,第三流通通道与腔连通,第三流通通道与腔的连接处位于第二流通通道与腔的连接处的上方,至少部分第三流通通道呈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技术介绍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一般地,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换热器一般可采用双流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流体,两种流体分别为互相隔离的制冷剂和冷却液,两者在换热器内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冷却,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对电池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前先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换热器和膨胀阀两者通过管路连接。由于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距离较大,处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容易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影响制冷效果,且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管路连接,不利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差,增加连接管路也相应增加了安装步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的换热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安装组件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置有一腔,所述腔至少一端开口;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分别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上方,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孔口所在平面与第二孔口所在平面平行或重合。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将换热芯体和安装组件集成在一起,结构相对简单,而且还省去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抗振性能较强。【附图说明】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A-A面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阀体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阀体沿I-I面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6为阀体另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阀体沿B-B面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阀体又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阀体沿C-C面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阀体第四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阀体沿Ⅱ-Ⅱ面的另一截面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阀体沿Ⅱ-Ⅱ面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13为阀体第五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阀体沿D-D面的截面示意图;图15为图3所示阀体沿I-I面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16为图13所示阀体沿D-D面又一截面示意图;图17为第三孔口位于阀体侧面部、第二孔口位于阀体正面部时,以过第三孔口中心线且与腔中心线平行的平面截阀体的截面示意图;图18为图1中换热芯体及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换热装置另一实施方式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2,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界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换热装置100包括安装组件13和换热器,安装组件13和换热器相对固定,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2、底板14和端板(图中未标出),底板14和端板位于换热芯体12的两侧,并与换热芯体12固定。其中,底板14相对背离换热芯体12的一侧为大致为平面,端板背离换热芯体12的一侧形成凹陷区。换热芯体12包括若干第一流通板和若干第二流通板,第一流通板和第二流通板相互间隔设置,各第一流通板和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流通板形成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互间隔设置,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互不连通;换热芯体12还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是两种换热介质的流通通道,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第一孔道121和第二孔道122。请参照图2-图7,安装组件13包括阀体130,安装组件13通过阀体130与换热器相对固定。安装组件13还包括正面部1301、反面部和侧面部1302,反面部为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相固定的一侧部,或者反面部为安装组件朝向换热芯体并用于固定安装的一侧部,正面部1301为安装组件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部。其中,正面部、反面部和侧面部可以是平面、凹凸面或其它不规则的形体面。上文所述的正面部包括大致位于安装组件正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反面部包括大致位于安装组件反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侧面部包括大致位于安装组件侧面一侧的平面、凹凸面及其他不规则形体面。请参阅图2、3及图4,图3为阀体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阀体沿I-I面局部截面示意图。阀体130包括第一流通通道131、第二流通通道132、第三流通通道133和腔134,腔134经第二流通通道132与第一孔道121连通,第一流通通道131与第二孔道122连通,第三流通通道133与腔134连通,更进一步,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孔道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有利于换热介质进入第一孔道,有效抑制换热介质汽液分层现象,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腔134至少一端开口,腔134在阀体130表面的开口设置为第三孔口135,腔134包括流量调节区1340、第一连接区1341、第二连接区1342,第一连接区1341设置于第三孔口135和流量调节区之间,第二连接区1342周向环绕流量调节区1340。具体地,第二流通通道132与流量调节区1340连通,第三流通通道133经第二连接区1342与流量调节区1340连通。第三流通通道133在阀体130表面设置有第二孔口137、第一流通通道131在阀体表面设置有第一孔口136,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位于阀体同一侧部,第二孔口137和第一孔口136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所在平面平行,第一孔口136和第二孔口137设置于同一平面,方便换热介质的进口管和出口管的安装。下文涉及的直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近似为直线;曲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大体为一个方向,同时包括有通道走向弯曲的情况;非直线式通道是指通道走向曲折,包括弯曲形通道和折弯型通道。进一步介绍阀体,作为一实施例,请参阅图5至图8,具体请参阅图5及图6,图5为阀体另一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阀体沿B-B面的截面示意图。第二孔口137、第一孔口131和第三孔口135位于阀体130的正面部1301,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在的平面与第三孔口所在的平面相交。第三流通通道133自第二孔口137大致沿一倾斜直线延伸至第二连接区1342,经第二连接区1342与流量调节区1340;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1311和第四通道1312,或者说第三通道1311经第四通道1312与第二孔道122连通,第三通道1311中心线与第三流通通道中心线平行。具体地,第三通道1311和第一孔口136连通,第三通道1311自第一孔口136朝向换热芯体延伸,延伸至第四通道1312,并与第四通道1312连通,第四通道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所述安装组件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置有一腔,所述腔至少一端开口;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分别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上方,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孔口所在平面与第二孔口所在平面平行或重合;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所述安装组件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置有一腔,所述腔至少一端开口;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三流通通道分别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上方,至少部分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阀体还设置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三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孔口所在平面与第二孔口所在平面平行或重合;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第一板间通道,所述第一孔道经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集流管,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第一孔道分为第一流通区和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连通;所述集流管设置于第二孔道,所述集流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集流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板角孔密封连接,所述集流管将所述第二孔道分为第三流通区和集流管外区域,所述第三流通区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集流管外区域分为第四流通区和第五流通区,所述第四流通区经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之上的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区连通,所述第四流通区经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区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区经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之下的第一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五流通区连通,所述第五流通区与所述第三流通区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安装组件相对固定一侧设置有两个开口,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两个开口之间;或所述连接板包括两个通孔,所述连接板的其中一个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开口连通,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个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开口连通,所述连接板的通孔孔径大于相应的所述第二流道开口的孔径,所述连接板的通孔与相应的第二流道开口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二孔口位于相对于所述腔开口端的所述阀体的侧部,或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腔的开口端位于所述阀体的同一侧部;所述第三流通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孔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经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中心线与所述第二通道中心线形成一夹角或者异面直线夹角;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孔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经所述第四通道与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中心线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交且延长至一端呈开口设置,所述第二通道的开口端与所述换热芯体密封安装;或者,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阀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孔口相对侧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相对侧的开口端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第一通道的开口端和第二通道的开口端都与所述换热芯体密封安装;或者,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腔的连接处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通道一端的延长线穿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芳芳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