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00721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0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包括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排水井的L形模块,所述L形模块的首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块,该L形模块的末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呈L形结构,且后一L形模块的第一连接块与前一L形模块的第二连接块相互配合形成具有水平约束的多重折返结构,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第一弧形通槽,第二连接块设有与第一弧形通槽配合形成U形槽的第二弧形通槽。采用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实现初步的水平约束,采用第一、第二弧形通槽进一步增加第一、第二连接块的抱紧度,提高拼接力度,使得相邻L形模块的水平扩张得到约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水井转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
技术介绍
在市政基础建设中,各个楼盘、小区、广场离不开雨污排放,在纵横交错的排放管道中,排水管、排水沟、排水口、排水井的各种设施应运而生。目前,市场上的公开号为CN2035836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包括有首尾依次连接且分别以直角弯折的四个L形模块以及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地沟模块,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下端的位置开设有管道接口,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开设有地沟接口,位于最前的地沟模块搭接于地沟接口,地沟模块的顶部开设有与其空腔相连通的污水收集槽,污水收集槽沿地沟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污水收集槽作为污水口与地表平齐,因此在地表处形成缝隙式污水口,使得地面的污水通过该污水收集槽收集至地沟模块之内,地沟模块内的污水汇流至PVC管道,PVC管道连接至市政管网或雨水收集系统。上述方案中,采用多个L形模块拼接成的排水井结构,相互之间仅存在胶合粘结,而缺少水平方向的相互约束,当水流压力较大时,各个L形模块容易受水压冲击影响而向外扩张,由此各个L形模块之间将产生配合间隙,此时污水可能从该间隙中渗出,造成排水井密封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其优点是提高各个L形模块的配合紧密度,提高整体密封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包括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排水井的L形模块,所述L形模块的首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块,该L形模块的末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呈L形结构,且后一L形模块的第一连接块与前一L形模块的第二连接块相互配合形成具有水平约束的多重折返结构,第一连接块上设有第一弧形通槽,第二连接块设有与第一弧形通槽配合形成U形槽的第二弧形通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压力冲击时,L形模块存在向外扩张的趋势,但L形模块之间通过第一、第二连接块扣合连接,此时两个L形模块存在相互拉紧的力,即L形模块的扩张力越大,第一、第二连接块向外扩张时的拉紧程度越高,拉紧力也就越明显,第一、第二连接块形成的锁定结构实现了较高的水平约束力,由此使得第一、第二连接块之间的配合紧密度较高,减少了配合间隙产生的情况;且在灌入粘合材料时,第一、第二弧形槽相通,由此从一侧灌入的粘合材料可同时进入第一、第二弧形槽内,在粘结后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的关联度,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的抗拉程度提高,配合牢固度较高,提高了整体密封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L形模块靠近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处均设有沉槽,且后一L形模块的沉槽与前一L形模块的沉槽相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L形模块拼接时,两个沉槽形成了阶梯形的结构,此时在L形模块上涂刷粘合材料时,涂料可嵌入沉槽,一方面增加了涂覆面积,另一方面相对各个L形模块而言,粘结材料在多个沉槽内嵌入后,形成了凸起,由此粘结的材料限制了各个L形模块的摆动,提高了L形模块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包括若干与L形模块配合的承接盖,承接盖包裹两个相邻L形模块的拼接位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承接盖装在各个L形模块上,且包裹拼接位置,提高了两个L形模块的压紧程度,减少了两个L形模块的相对摆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形模块的侧壁上设有卡槽,所述承接盖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L形模块的外侧壁与承接盖形成卡接,由此提高了承接盖的安装紧密度,使得承接盖的安装更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形模块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抵触相拼接的L形模块的限位挡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挡块位于其中一个L形模块上,两个L形模块拼接时,限位挡块起到了类似门栓的约束效果,减少两个拼接L形模块向外扩张的趋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挡块的上表面与承接盖抵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承接盖在安装时可抵触至限位挡块,由此使得承接盖在限位挡块上实现了定位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各个L形模块之间采用结构胶连接,且结构胶设置于第一弧形通槽和第二弧形通槽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建筑结构胶,两个L形模块之间的配合面相互贴合,且在第一、第二弧形通槽内灌入结构胶将使得两个L形模块实现相互锁紧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形模块的侧壁上设有加固条,加固条沿L形模块的水平方向分布。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条增加了L形模块的结构强度,使得单个L形模块的抗形变效果较好,结构较稳定。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实现初步的水平约束,采用第一、第二弧形通槽进一步增加第一、第二连接块的抱紧度,提高拼接力度,使得相邻L形模块的水平扩张得到约束。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剖视图A-A;图4是实施例一的取下一个L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一的配合承接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一的承接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排水井;2、L形模块;3、第一连接块;4、第二连接块;5、第一弧形通槽;6、第二弧形通槽;7、沉槽;8、承接盖;9、卡槽;10、卡条;11、限位挡块;12、加固条;13、进水管;14、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结构,排水井1的上部连接有进水管13,进水管13靠近地表,收集雨水、污水,排水井1的下部连接有出水管14,出水管14与进水管13之间形成高度差,出水管14将汇流的污水和雨水者进一步运输至市政管网;该排水井1的结构由四个L形模块2组成,其中,L形模块2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配合形成相互约束的多重折返结构,该结构在拼接后具有一定的水平约束力;当水流冲击两个拼接的L形模块2时,两个L形模块2之间的结构产生外扩趋势,而其向外扩张需要同时克服两个L形模块2之间的拉紧力及L形模块2本身的抗弯曲能力,由于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相互抱紧,L形模块2的外扩趋势越大则会造成配合面的挤压趋势越大,使得相邻L形模块2的配合面紧贴程度较高。结合图2和图3,在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上分别设有第一弧形通槽5和第二弧形通槽6,且第一弧形通槽5和第二弧形通槽6均为弧形结构,当两个L形模块2拼接成一体时,第一弧形通槽5和第二弧形通槽6形成相通的U形槽,在U形槽内灌入建筑结构胶,由此实现了建筑结构胶对两个L形模块2的约束,该约束体现在建筑结构胶本体通过浇筑所形成的U形抗拉伸结构,且通过该U形槽可对两个L形模块2的配合面实现建筑结构胶的补偿。结合图2和图4,L形模块2的侧壁上设有限位挡块11,在两个L形模块2拼接时,限位挡块11可与两个L形模块2的侧壁同时抵触,由此两个拼接后的L形模块2受到进一步的约束。在L形模块2的侧壁上还设有加固条12,与限位挡块11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固条12则是对单个L形模块2的结构起到加强作用,提高L形模块2的抗弯折性。如图5和图6,L形模块2上包裹了承接盖8,且承接盖8覆盖了相邻两个L形模块2的拼接位置,由此承接盖8的两侧壁夹持L形模块2,即承接盖8使得L形模块2的抗扩张效果更显著。承接盖8的内壁设有卡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排水井(1)的L形模块(2),所述L形模块(2)的首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块(3),该L形模块(2)的末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块(4),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呈L形结构,且后一L形模块(2)的第一连接块(3)与前一L形模块(2)的第二连接块(4)相互配合形成具有水平约束的多重折返结构,第一连接块(3)上设有第一弧形通槽(5),第二连接块(4)设有与第一弧形通槽(5)配合形成U形槽的第二弧形通槽(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排水井(1)的L形模块(2),所述L形模块(2)的首端形成有第一连接块(3),该L形模块(2)的末端形成有第二连接块(4),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呈L形结构,且后一L形模块(2)的第一连接块(3)与前一L形模块(2)的第二连接块(4)相互配合形成具有水平约束的多重折返结构,第一连接块(3)上设有第一弧形通槽(5),第二连接块(4)设有与第一弧形通槽(5)配合形成U形槽的第二弧形通槽(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是:L形模块(2)靠近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处均设有沉槽(7),且后一L形模块(2)的沉槽(7)与前一L形模块(2)的沉槽(7)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若干与L形模块(2)配合的承接盖(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兴黄硕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华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