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99304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0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和车辆变速箱;所述电机紧贴车辆变速箱安装,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电机主动齿;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本发明专利技术⑴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电驱动装置,可提供良好的动力输出,能够很好的完成对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机的替代;⑵作为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控换挡同步机构,可有效消除换挡冲击,并缩短换挡动力中断时间,从而极大的提高驾乘舒适性;⑶作为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坡道辅助起步装置,坡道起步顺畅,无需担心坡道起步时车辆倒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属于车辆驱动

技术介绍
混合动力变速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进车辆燃料经济性。例如,发动机可以在怠速、减速、制动和相对低车速或低负荷运行期间关闭,采用纯电驱动模式,以消除由于发动机阻力导致的效率损失。通过再生制动产生或由电机在发动机运行期间发电存储在动力电池中的能量,可在纯电驱动模式下被利用,或在混合驱动模式下补充发动机的转矩或功率。由此,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有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形式,其中串联是最少厂家采用的,混联虽然是最好的,但是由于丰田的技术垄断,其他厂家无法选择,因此大部分厂家都选择了并联实现混动汽车的布局。在现有技术的并联式混合汽车驱动系统中,基于结构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发动机和电机之间动力切换一般需要通过离合器完成,通过离合器来实现油电之间或气电之间的动力切换,然而这种方式在切换时由于离合器的先天制约,导致换挡冲击的必然存在,换挡动力中断时间长,驾乘舒适性差,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换挡上的缺陷,当汽车以发动机为动力时,坡道起步对于新手而言较为困难,汽车也难以快速切换以电机作为动力装置起步,并且电机也无法作为坡道辅助起步装置辅助驾驶人员顺利完成坡道起步。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该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通过电机动力输出齿直接啮合传动变速器主动力轴的结构,有效保证了电机既可作为混合动力中电驱动的装置,也可作为坡道辅助起步装置,而且换挡流畅,无换挡冲击,从而极大缩短换挡动力中断时间,提高驾乘舒适性。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和车辆变速箱;所述电机紧贴车辆变速箱安装,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电机主动齿;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中任意一种:⑴车辆为前驱式,所述电机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电机主动齿直接啮合传动车辆上前驱变速箱中的前驱输入轴;⑵车辆为后驱式,所述电机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电机主动齿直接啮合传动车辆上后驱变速箱中的后驱输出轴。所述方式⑴中,具体为如下两种方式之一实现啮合传动:①所述前驱变速箱上有开口,所述电机主动齿通过前驱变速箱上的开口直接啮合于前驱变速箱中前驱输入轴上的任意档位主动齿;②所述前驱变速箱中前驱输入轴延伸至前驱变速箱的壳体外,前驱输入轴端部设置有输入轴加装齿,所述电机主动齿啮合传动输入轴加装齿。所述方式⑵中,具体为如下两种方式之一实现啮合传动:①所述后驱变速箱上有开口,所述电机主动齿通过后驱变速箱上的开口直接啮合于后驱变速箱中后驱输出轴上的任意档位从动齿;②所述后驱变速箱中后驱输出轴延伸至后驱变速箱的壳体外,后驱输出轴端部设置有输出轴加装齿,所述电机主动齿啮合传动输出轴加装齿。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有单向离合器和电磁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和电磁离合器也可设置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上。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单向离合器和电磁离合器为沿电机至电机主动齿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单向离合器为超越离合器。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⑴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电驱动装置,可提供良好的动力输出,能够很好的完成对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机的替代;⑵作为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控换挡同步机构,可有效消除换挡冲击,并缩短换挡动力中断时间,从而极大的提高驾乘舒适性;⑶作为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坡道辅助起步装置,坡道起步顺畅,无需担心坡道起步时车辆倒退。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八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1-电机,12-电机主动齿,13-单向离合器,14-电磁离合器,2-前驱变速箱,21-前驱输入轴,22-前驱输出轴,23-档位主动齿,24-输入轴加装齿,3-后驱变速箱,31-后驱输入轴,32-后驱输出轴,33-档位从动齿,34-输出轴加装齿,35-后驱中间轴,4-差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11和车辆变速箱;所述电机11紧贴车辆变速箱安装,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电机主动齿12;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所述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中任意一种:⑴车辆为前驱式,所述电机11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12,电机主动齿12直接啮合传动车辆上前驱变速箱2中的前驱输入轴21;⑵车辆为后驱式,所述电机11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12,电机主动齿12直接啮合传动车辆上后驱变速箱3中的后驱输出轴32。所述方式⑴中,具体为如下两种方式之一实现啮合传动:①所述前驱变速箱2上有开口,所述电机主动齿12通过前驱变速箱2上的开口直接啮合于前驱变速箱2中前驱输入轴21上的任意档位主动齿23;②所述前驱变速箱2中前驱输入轴21延伸至前驱变速箱2的壳体外,前驱输入轴21端部设置有输入轴加装齿24,所述电机主动齿12啮合传动输入轴加装齿24。所述方式⑵中,具体为如下两种方式之一实现啮合传动:①所述后驱变速箱3上有开口,所述电机主动齿12通过后驱变速箱3上的开口直接啮合于后驱变速箱3中后驱输出轴32上的任意档位从动齿33;②所述后驱变速箱3中后驱输出轴32延伸至后驱变速箱3的壳体外,后驱输出轴32端部设置有输出轴加装齿34,所述电机主动齿12啮合传动输出轴加装齿34。所述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有单向离合器13和电磁离合器14。所述单向离合器13和电磁离合器14也可设置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上。所述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上,单向离合器13和电磁离合器14为沿电机11至电机主动齿12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单向离合器13为超越离合器。本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本专利技术也可应用于燃油汽车或纯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改进。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11、电机主动齿12;所述电机11紧贴车辆的变速箱安装,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12;车辆为前驱式,所述前驱变速箱2上有开口,所述电机主动齿12通过前驱变速箱2上的开口直接啮合于前驱变速箱2中前驱输入轴21上的任意档位主动齿23。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11、电机主动齿12;所述电机11紧贴车辆的变速箱安装,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12;车辆为前驱式,所述前驱变速箱2中前驱输入轴21延伸至前驱变速箱2的壳体外,前驱输入轴21端部设置有输入轴加装齿24,所述电机主动齿12啮合传动输入轴加装齿24。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11、电机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11)和车辆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1)紧贴车辆变速箱安装,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包括电机(11)和车辆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1)紧贴车辆变速箱安装,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1)的动力输出轴直接驱动车辆变速箱中的动力轴,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中任意一种:⑴车辆为前驱式,所述电机(11)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12),电机主动齿(12)直接啮合传动车辆上前驱变速箱(2)中的前驱输入轴(21);⑵车辆为后驱式,所述电机(11)动力输出轴上连接电机主动齿(12),电机主动齿(12)直接啮合传动车辆上后驱变速箱(3)中的后驱输出轴(3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式⑴中,具体为如下两种方式之一实现啮合传动:①所述前驱变速箱(2)上有开口,所述电机主动齿(12)通过前驱变速箱(2)上的开口直接啮合于前驱变速箱(2)中前驱输入轴(21)上的任意档位主动齿(23);②所述前驱变速箱(2)中前驱输入轴(21)延伸至前驱变速箱(2)的壳体外,前驱输入轴(21)端部设置有输入轴加装齿(24),所述电机主动齿(12)啮合传动输入轴加装齿(24)。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的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式⑵中,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陈天志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凯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