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旭红专利>正文

一种中和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7778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7 2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和沉淀池,包括池体,池体内安装有支架,支架上设有中心导流筒,中心导流筒中设有中和罐,池体与中心导流筒间设有第一环形通道,中心导流筒与中和罐间设有第二环形通道,中和罐连通有废水管,中和罐内设有混合装置;中和罐口设有第一堰板,中和罐口低于中心导流筒上端;池体内设有出水槽。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多套工艺设备一体化设置,减少了设备数量,前期设备投资费用低,降低了耗电量,节能减排且环保;占地面积少,降低了生产成本;中和、混合、沉淀及净化效果好;设备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安装及操作步简单,可用于新、旧项目;PH检测仪和自控装置可精确控制反应,节约药剂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和沉淀池
技术介绍
当前,在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首先废水通常采用酸碱中和法进行在中和池中处理,通过加入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生石灰、消石灰、电石渣等)与水中的酸反应,通过搅拌器搅拌,使pH值达到均匀的合适值。中和液通过设于上部的溢流管溢流入中间池,中间池底部一侧设有中间泵,中和液通过中间泵打入沉淀池中,进行重力分离沉淀,最终以泥渣形式分离沉淀于底部,通过重力作用将泥渣压入污泥池,之后泥渣进行后续操作;而澄清水由沉淀池内上部的溢流口溢流排出。假如没有中间池,由泵直接接于中和池上部的溢流管,则当液面低于溢流管时,会产生汽蚀现象损坏泵,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中间池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现有的中和沉淀设备具有带搅拌器的中和池、中间池、中间泵和沉淀池,有些系统甚至还需有液位计、传感器、联锁装置及自控系统;多个设备前期投资费用高,占地面积大,耗电量大,管理烦杂,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设备数量少的、前期设备投资费用低的、耗电量低的、占地面积少的、管理简单的、可降低生产成本的、节能减排且环保的中和沉淀池。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和沉淀池,包括池体,池体内安装有支架,支架上安装有上下贯通的中心导流筒,中心导流筒中安装有顶部敞口的中和罐,池体与中心导流筒之间设有第一环形通<br>道,中心导流筒与中和罐之间设有第二环形通道,中和罐连通有用于输入废水的废水管,中和罐内设有混合装置;中和罐罐口的周边设有第一堰板,中和罐的罐口低于中心导流筒的上端;池体内壁上部还设有出水槽,出水槽一侧设有第二堰板,第一堰板的溢流口不低于第二堰板的溢流口。当废水管中的废水输入中和罐中后,此时往中和罐投放酸或碱,以中和废水,使废水pH值达到合适值;混合装置再使废水PH值进一步均质化。废水源源不断地输入,促使PH中性均质化的废水通过第一堰板的溢流口溢流而出。由于中和罐的罐口低于中心导流筒的上端,所以溢流出的废水不会从中心导流筒上端进入池体,而向下从第二环形通道进入池体,中心导流筒起到了折流的作用,避免了废水中的污渣未经沉淀而通过池体进入出水槽,防止池体沉淀短路。在池体内部通过重力沉降作用分离污泥和澄清水,污泥沉淀往下,澄清水在池体内的上部,重力分离沉淀效果好,易净化废液。由于第一堰板的溢流口不低于第二堰板的溢流口,所以随着废水管中的废水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和罐中的废水会不断漫过第一堰板溢流依次通过第二环形通道、第一环形通道进入池体,进一步促使池体上部的澄清水漫过第二堰板、溢流进出水槽;最终出水槽中的澄清水通过设于池体外侧的排水口排出,以保证池体中的液面始终处于正常位置。本专利技术的中和罐位于中心导流筒中间,中和罐的罐口为敞口,第一堰板省去中间提升池和提升泵,同时,周边均匀溢流消解了进水流速,增强了中心导流筒的作用。中和罐运行时罐体处于水体中,巧妙利用水的浮力作为支撑,节约了占地面积,也解决了改造项目池顶无法承重的难题。本专利技术将中和、混合和沉淀工艺组合在一起,即多套不同工艺设备一体化设置,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中间池和中间泵,减少了设备数量,减少了前期设备投资成本,降低了耗电量,节能减排且环保。只需一个工艺池的占地面积,即可同时满足多个工艺步骤,占地面积少,管理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溢流的方式,实现废水在同一液面,即不用设置中间泵,所以不需为防止泵的汽蚀而设置的液位计、传感器、联锁装置及自控系统等自控装置,进一步减少了设备投资成本,降低了耗电量,可靠性高。具体地,混合装置具有用于输入空气的进气管,进气管连通有若干曝气管,每根曝气管的曝气方向均斜向下、且朝向两侧。通过设于中和罐罐底的曝气管向罐底两侧曝气,使废水管中输入的废水与投放的中和剂进一步进行上下翻腾、均匀混合中和,使废水均质化中和,H+浓度趋于均匀;还促使均质化的废水向上通过第一堰板溢出。若干曝气管可在罐底设置成排管型式,曝气口均匀设置,促使废水的均质化效果更佳,均质更全面,混合更充分。本专利技术的混合装置改变了以往搅拌器型式的搅拌方式,降低了耗电量,不需使用搅拌器、支架、联轴器、减速机及电机等设备,进一步减少了设备和机构数量,降低了投资成本。具体地,中和罐内的底部设有排液口、用于启闭排液口的开关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中和罐的罐内外液位的高度一致下,可通过罐外的浮力抵消罐内的同液位的废液重量;即池体安装处的材料仅承受中和罐罐体重量。如果未设置排液口,当在安装、拆卸或其他情况下,中和罐外的液面低于中和罐内的液面,甚至低于罐底时;中和罐内高于罐外的废液重量加上中和罐本体的重量,可能会使中和罐安装处的材料,产生屈服;长期如此材料也会产生疲劳失效。因此,当在安装、拆卸或其他情况下,只需开启开关装置,开启排液口,形成U型连通管类似的结构,保证中和罐内外的液面高度一致。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排液口,保证了设备可靠性,材料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开关装置包括封闭排液口的盖板和拉绳,盖板一端与中和罐底面铰接,拉绳一端系于盖板另一端上,拉绳的另一端设于池体外的一侧,盖板的密度大于废水的密度,盖板位于中和罐内。当需要开启盖板时,只需在池体外侧牵拉拉绳的另一端,拉绳即会将与中和罐底面铰接的盖板拉开;此时罐内、外即在底部连通,液位即可在用一高度。罐内的盖板的密度大于废水的密度,可防止盖板浮起,操作简单,密封效果好。具体地,池体底部设有排泥口,排泥口连通有排泥管,排泥管连通有污泥池,污泥池安装于池体外的侧面上,污泥池的底部连通有抽泥泵。本专利技术中,在池体内,通过重力分离作用,将废水中的泥渣沉降成污泥。由于废水源源不断地输入,重力势能促使底部的污泥依次通过排泥口、排泥管,并压入污泥池中;同时抽泥泵进行不断地抽出污泥。本专利技术将污泥池安装于池体外的侧面,设备一体化设置,进一步降低了设备占地面积,安装、管理及拆运简便;自动化分离污泥,重力分离效果好。优选地,第一堰板为齿形堰板;出水槽环向贴合于池体壁面上,第二堰板设于出水槽内侧。当中和罐罐内液面低于堰顶时,此时堰只起挡水作用;当罐内液面高于堰顶时,水就从堰顶溢过;水经过齿形堰板的抬挡作用,把大型杂质(泡沫、塑料袋、水中的悬浮物等)阻挡在中和罐内,流经齿形堰板的水就相对干净,达到初步净化水的目的。进一步地,第二堰板也可为齿形堰板,水质净化效果更佳。此时,只需用撩杆撩起被阻挡的...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安装有支架(62),所述支架(62)上安装有上下贯通的中心导流筒(61),所述中心导流筒(61)中安装有顶部敞口的中和罐(1),所述池体与中心导流筒(61)之间设有第一环形通道,中心导流筒(61)与中和罐(1)之间设有第二环形通道,所述中和罐(1)连通有用于输入废水的废水管(3),所述中和罐(1)内设有混合装置;所述中和罐(1)罐口的周边设有第一堰板(11),所述中和罐(1)的罐口低于中心导流筒(61)的上端;所述池体内壁上部还设有出水槽(2),所述出水槽(2)一侧设有第二堰板(21),所述第一堰板(11)的溢流口不低于第二堰板(21)的溢流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安装有支
架(62),所述支架(62)上安装有上下贯通的中心导流筒(61),所述
中心导流筒(61)中安装有顶部敞口的中和罐(1),所述池体与中心导
流筒(61)之间设有第一环形通道,中心导流筒(61)与中和罐(1)之
间设有第二环形通道,所述中和罐(1)连通有用于输入废水的废水管(3),
所述中和罐(1)内设有混合装置;所述中和罐(1)罐口的周边设有第一
堰板(11),所述中和罐(1)的罐口低于中心导流筒(61)的上端;所
述池体内壁上部还设有出水槽(2),所述出水槽(2)一侧设有第二堰板
(21),所述第一堰板(11)的溢流口不低于第二堰板(21)的溢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
装置具有用于输入空气的进气管(51),所述进气管(51)连通有若干曝
气管(52),每根曝气管(52)的曝气方向均斜向下、且朝向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和
罐(1)内的底部设有排液口(12)、用于启闭排液口(12)的开关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
装置包括封闭排液口(12)的盖板(13)和拉绳(14),所述盖板(13)
一端与中和罐(1)底面铰接,所述拉绳(14)一端系于盖板(13)另一
端上,所述拉绳(14)的另一端设于池体外的一侧,所述盖板(13)的密
度大于废水的密度,所述盖板(13)位于中和罐(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
底部设有排泥口(41),所述排泥口(41)连通有排泥管(42),所述排
泥管(42)连通有污泥池(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旭红
申请(专利权)人:何旭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