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外壳胀形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73175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6 10:54
本专利公开了冲压模具领域中的油箱外壳胀形模具,包括上模板、凸模、凹模、下模板,上模板上设置有模座,模座的下端与凸模固定连接,凹模固定在下模板上。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凸台,凸模的中部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凸台;第二凸台的下端面包括竖直面、第一斜面、第一弧面、第二弧面和第二斜面。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三凸台,在第二凸台与第三凸台之间还设有第四凸台。所述凹模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的轮廓相匹配。通过在凸模上设置多个凸台组成与油箱外壳相匹配的轮廓,使凸、凹模配合使用可一次冲压成型油箱外壳,减少了成型工序,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冲压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箱外壳胀形模具
技术介绍
油箱作为盛装燃油的装置,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由于使用领域的不同,油箱也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因而油箱的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大部分油箱主要是冷冲压加工成的部件,由外壳和内壳经组合焊接而成。油箱除了作为盛装燃油的装置需要很高的冷冲压加工和焊接加工质量外,对邮箱外壳而言,在外观方面还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形状正确、外表面光洁,不允许有线痕、碰伤、压凹等疵病。由于加工成外壳的材料薄、形状复杂、结构尺寸大、外观质量要求高等原因,加工工艺的正确选择一直生产厂家所重视。现有的油箱外壳大多数由空间曲面组成,一个油箱外壳的成形往往兼有拉深、翻边、胀形、弯曲等多种变形方式,这样很容易因为二次成形使零件局部变形不完整而造成油箱外壳表面质量恶化。若采用多个油箱外壳曲面组合焊接成形的方式,加工出的外壳焊接后焊缝的磨削和抛光都不能摆脱劳动强度大、加工环境恶劣的手工操作程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可一次成型油箱外壳的胀形模具,以减少制造油箱外壳的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如下:油箱外壳胀形模具,包括上模板、凸模、凹模、下模板,所述上模板上设置有模座,所述模座的下端与凸模固定连接;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为矩形块状,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与其左端面、前端面和后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与右端面之间为直角过渡;所述凸模的中部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下端面包括竖直面、第一斜面、第一弧面、第二弧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竖直面位于第二凸台的左端;所述第一斜面呈左高右低设置,所述第一斜面的左端与竖直面直角过渡;所述第一斜面的右端与第一弧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一弧面呈左高右低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一弧面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弧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弧面呈左低右高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二弧面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斜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斜面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二斜面的右端与所述竖直面的上端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的右端面为竖直布置、下端面为水平布置,所述第三凸台的左端面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两部分,所述的上半部为竖直布置,所述下半部为第三斜面,所述第三斜面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三凸台的下端面与其前侧面、后侧面和右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凸模上在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三凸台之间还设有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左端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匹配,所述第四凸台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右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凹模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的轮廓相匹配。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在于:在同一凸模上设置多个异型凸台,多个异型凸台共同组成与所需要加工的油箱外壳轮廓一致的外形,再在凹模上设置轮廓与油箱外壳轮廓相匹配的凹槽。凸模与凹模配合使用仅通过一次冲压操作即可成型所需要的油箱外壳,成型后的油箱外壳不需要二次成型操作使油箱外壳不会产生局部变形。而且这样成型的油箱外壳外表平滑无需打磨,成型工序少,生产效率高。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三凸台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所述第四凸台的宽度上下相等且小于所述第三凸台下部的宽度;所述第二凸台上从第二弧面的左端到第一斜面的右端其宽度从左至右、从下至上逐渐减小,从第二弧面的左端到竖直面第二凸台的宽度保持不变;所述第一凸台的宽度上下、左右一致且大于第二凸台左端的宽度。这样设置使成型的油箱外壳强度更高,更便于安装。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一种改进,所述凹模包括侧板、成型模和定位模;所述侧板、成型模和定位模各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成型模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模之间,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所述成型模的两端;两个所述成型模的接触面将所述第一凹槽均分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成型模上的轮廓相同的两部分。这样设置使成形的工件更方便脱模取出,加工后更方便对凹模进行清理、保养和维修。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一种改进,所述下模板的中心设有圆形通孔。这样设置在脱模时从圆形通孔内将成型模向上顶起,方便脱模取出工件。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凸台的前侧面、下端面和后侧面上设有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第一凸肋;第三凸台的前侧面、下端面和后侧面上设有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第二凸肋。这样设置在合模过程中对凸模有导向作用,也使得加工出的油箱外壳外形更美观。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一种改进,在所述凸模上位于所述第一凸台的两侧设有第二凹槽,在所述凹模上对应第二凹槽的位置设有第三凸肋,所述第三凸肋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这样设置使模具有压边作用,同时对凸、凹模有定位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轴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上模板1、凸模2、第一凸台21、第一凸肋21a、第二凸台22、竖直面2a、第一斜面2b、第一弧面2c、第二弧面2d、第二斜面2e、第三凸台23、第三斜面23a、第二凸肋23b、第四凸台24、第二凹槽25、凹模3、第一凹槽3a、侧板3b、成型模3c、定位模3d、第三凸肋3e、下模板4、模座5。如附图1、3、4所示:油箱外壳胀形模具,包括上模板1、凸模2、凹模3、下模板4,所述上模板1上设置有模座5,所述模座5的下端与凸模2固定连接;所述凹模3固定在所述下模板4上;所述凸模2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凸台21,所述第一凸台21为矩形块状,所述第一凸台21的下端面与其左端面、前端面和后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第一凸台21的下端面与右端面之间为直角过渡;所述凸模2的中部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凸台22;所述第二凸台22的下端面包括竖直面2a、第一斜面2b、第一弧面2c、第二弧面2d和第二斜面2e;所述竖直面2a位于第二凸台22的左端;所述第一斜面2b呈左高右低设置,所述第一斜面2b的左端与竖直面2a直角过渡;所述第一斜面2b的右端与第一弧面2c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一弧面2c呈左高右低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一弧面2c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弧面2d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弧面2d呈左低右高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二弧面2d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斜面2e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斜面2e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二斜面2e的右端与所述竖直面2a的上端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凸模2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三凸台23,所述第三凸台23的右端面为竖直布置、下端面为水平布置,所述第三凸台23的左端面的上半部为竖直布置下半部为第三斜面23a,所述第三斜面23a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三凸台23的下端面与其前侧面、后侧面和右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凸模2上在所述第二凸台22与所述第三凸台23之间还设有第四凸台24,所述第四凸台24左端面与所述第二斜面2e相匹配,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油箱外壳胀形模具,包括上模板、凸模、凹模、下模板,所述上模板上设置有模座,所述模座的下端与凸模固定连接;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为矩形块状,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与其左端面、前端面和后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与右端面之间为直角过渡;所述凸模的中部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下端面包括竖直面、第一斜面、第一弧面、第二弧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竖直面位于第二凸台的左端;所述第一斜面呈左高右低设置,所述第一斜面的左端与竖直面直角过渡;所述第一斜面的右端与第一弧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一弧面呈左高右低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一弧面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弧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弧面呈左低右高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二弧面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斜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斜面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二斜面的右端与所述竖直面的上端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的右端面为竖直布置、下端面为水平布置,所述第三凸台的左端面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两部分,所述的上半部为竖直布置,所述下半部为第三斜面,所述第三斜面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三凸台的下端面与其前侧面、后侧面和右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凸模上在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三凸台之间还设有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左端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匹配,所述第四凸台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右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凹模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的轮廓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油箱外壳胀形模具,包括上模板、凸模、凹模、下模板,所述上模板上设置有模座,所述模座的下端与凸模固定连接;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为矩形块状,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与其左端面、前端面和后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与右端面之间为直角过渡;所述凸模的中部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的下端面包括竖直面、第一斜面、第一弧面、第二弧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竖直面位于第二凸台的左端;所述第一斜面呈左高右低设置,所述第一斜面的左端与竖直面直角过渡;所述第一斜面的右端与第一弧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一弧面呈左高右低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一弧面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弧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弧面呈左低右高设置并向下凸起;所述第二弧面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斜面的左端平滑过渡,所述第二斜面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二斜面的右端与所述竖直面的上端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凸模的左端向下凸起形成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的右端面为竖直布置、下端面为水平布置,所述第三凸台的左端面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两部分,所述的上半部为竖直布置,所述下半部为第三斜面,所述第三斜面呈左低右高设置,所述第三凸台的下端面与其前侧面、后侧面和右端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所述凸模上在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三凸台之间还设有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左端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匹配,所述第四凸台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右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