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5975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4:52
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包括纵梁、设置在纵梁外侧的门槛以及与纵梁和门槛相连的地板,纵梁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地板包括前地板和后地板,门槛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还与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后纵梁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设置合理,形成系统性的吸能结构,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散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MPV汽车(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是集旅行车宽大乘员空间、轿车的舒适性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的汽车。MPV汽车一般为两厢式结构,前侧车厢为发动机舱,后侧车厢为乘员空间和行李空间,后侧车厢内可以布置下5-8个人的座位,座椅配置一般采用二排至三排,布置灵活,可全部折叠或放倒,有些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甚至旋转,这使它在内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MPV汽车的后部包括后地板总成、后门槛总成、后轮罩总成等,由上述各总成相互协同一并承载来自车内及车外的各种载荷(例如来自后悬架的应力、侧面碰撞过程产生的碰撞力等),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包括来自后地板总成、后门槛总成和后轮罩总成的部件及连接在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件等,车身后部吸能结构是各种冲击能量和应力的主要传递途径,车身后部的应力变化复杂,因此车身后部吸能结构的设置合不合理决定了汽车车身能否有效地传递和分散各种载荷,进而决定了汽车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结构设置合理,形成系统性的吸能结构,能有效地传递和分散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包括纵梁、设置在纵梁外侧的门槛以及与纵梁和门槛相连的地板,纵梁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地板包括前地板和后地板,门槛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与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后纵梁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门槛还包括前门槛内板和后门槛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门槛支撑板,门槛支撑板连接前门槛内板、后门槛内板、前地板和前纵梁并形成腔体结构。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门槛支撑板包括支撑底板、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相对设置,支撑底板连接第一支撑侧板和第二支撑侧板;支撑底板具有第一支撑翻边和第二支撑翻边,第一支撑翻边焊接至前门槛内板和后门槛内板,第二支撑翻边焊接至前纵梁;第一支撑侧板具有第三支撑翻边,第三支撑翻边分别焊接至前门槛内板、前地板和前纵梁;第二支撑侧板具有第四支撑翻边,第四支撑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前地板和前纵梁,后门槛导轨安装板的端部焊接在所述第二支撑侧板上。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门槛支撑板的支撑底板上具有避让通孔。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包括连接底板、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相对设置,连接底板连接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连接底板具有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二连接翻边,第一连接翻边焊接至后纵梁,第二连接翻边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第一连接侧板具有第三连接翻边,第三连接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和后纵梁;第二连接侧板具有第四连接翻边,第四连接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拖曳臂内侧支架包括相连的安装部和连接部,安装部包括安装板、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板和第二安装侧板,安装板朝远离后地板的方向拱起;连接部连接第一安装侧板和第二安装侧板;第二安装侧板具有第一支架翻边,第一支架翻边焊接至后纵梁,安装板具有第二支架翻边和第三支架翻边,第二支架翻边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的第二连接侧板,第三支架翻边焊接至后门槛内板封板;连接部具有第四支架翻边,第四支架翻边分别焊接至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安装板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一安装点,后门槛下支撑板靠近拖曳臂内侧支架的位置设有用于安装拖曳臂的第二安装点。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后门槛内板封板包括相连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远离第二端部的边缘通过第一封板翻边连接至后纵梁,第二端部远离第一端部的边缘通过第二封板翻边连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靠近后地板一侧通过第三封板翻边焊接到后地板;第二端部远离后地板一侧通过第四封板翻边焊接至后门槛导轨安装板、通过第五封板翻边焊接至后门槛下支撑板。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减震器安装板,减震器安装板用于设置螺纹管,后纵梁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纵梁侧板、纵梁底板和第二纵梁侧板,第一纵梁侧板和第二纵梁侧板相对设置并与纵梁底板形成凹槽,减震器安装板设置在凹槽内;减震器安装板与第一纵梁侧板、纵梁底板和第二纵梁侧板形成腔体结构。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减震器安装板靠近第一纵梁侧板的边缘通过第一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第一纵梁侧板;减震器安装板靠近第二纵梁侧板的边缘通过第二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第二纵梁侧板;减震器安装板包括安装顶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安装顶板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远离安装顶板的边缘通过第三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纵梁底板,第二侧壁远离安装顶板的边缘通过第四减震器翻边焊接至纵梁底板;安装顶板具有安装部,安装部具有开口朝向纵梁底板的弧形槽,螺纹管固定在第一纵梁侧板和第二纵梁侧板之间并位于安装部的弧形槽内。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安装部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焊接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MPV汽车包括纵梁、设置在纵梁外侧的门槛以及与纵梁和门槛相连的地板,纵梁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地板包括前地板和后地板,门槛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位于汽车C柱下部、后轮罩的前端;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与后门槛下支撑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地板、后纵梁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拖曳臂设置在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下支撑板之间,来自拖曳臂的应力通过拖曳臂内侧支架传递至给后纵梁、通过后门槛下支撑板传递至后门槛组件(后门槛下支撑板和后门槛内板)上,该腔体结构结实可靠,提高了拖曳臂的稳定性。再有,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后拖曳臂内侧支架、后门槛内板封板把后纵梁、后地板、后门槛导轨安装板、后门槛下支撑板焊接成一个整体框架结构,侧碰时从门槛带来的冲击力也通过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后拖曳臂内侧支架和后门槛内板封板传递到后纵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后部吸能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纵梁(110)、设置在所述纵梁(110)外侧的门槛(120)以及与所述纵梁(110)和所述门槛(120)相连的地板(130),所述纵梁(110)包括前纵梁(111)和后纵梁(112),所述地板(130)包括前地板(131)和后地板(132),所述门槛(120)包括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所述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所述拖曳臂内侧支架(170)和所述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与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述后地板(132)、所述后纵梁(112)之间形成的腔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纵梁(110)、设置在所述
纵梁(110)外侧的门槛(120)以及与所述纵梁(110)和所述门槛(120)
相连的地板(130),所述纵梁(110)包括前纵梁(111)和后纵梁(112),
所述地板(130)包括前地板(131)和后地板(132),所述门槛(120)包
括后门槛下支撑板(123)和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述车身后部吸能
结构还包括依次相连的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拖曳臂内侧支架(170)
和后门槛内板封板(180);所述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0)、所述拖曳臂
内侧支架(170)和所述后门槛内板封板(180)与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
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述后地板(132)、所述后纵梁(112)之
间形成的腔体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槛(120)
还包括前门槛内板(121)和后门槛内板(122),所述车身后部吸能结构还
包括门槛支撑板(150),所述门槛支撑板(150)连接所述前门槛内板(121)、
所述后门槛内板(122)、所述前地板(131)和所述前纵梁(111)并形成
腔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槛支撑
板(150)包括支撑底板(151)、第一支撑侧板(152)和第二支撑侧板(153),
所述第一支撑侧板(152)和所述第二支撑侧板(153)相对设置,所述支
撑底板(15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侧板(152)和所述第二支撑侧板(153);
所述支撑底板(151)具有第一支撑翻边(151a)和第二支撑翻边(151b),
所述第一支撑翻边(151a)焊接至所述前门槛内板(121)和所述后门槛内
板(122),所述第二支撑翻边(151b)焊接至所述前纵梁(111);所述第
一支撑侧板(152)具有第三支撑翻边(152a),所述第三支撑翻边(152a)
分别焊接至所述前门槛内板(121)、所述前地板(131)和所述前纵梁(111);

\t所述第二支撑侧板(153)具有第四支撑翻边(153a),所述第四支撑翻边
(153a)分别焊接至所述后门槛内板(122)、所述前地板(131)和所述前
纵梁(111),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的端部焊接在所述第二支撑侧
板(153)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槛支撑
板(150)的支撑底板(151)上具有避让通孔(15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门槛内
板后连接板(160)包括连接底板(161)、第一连接侧板(162)和第二连
接侧板(163),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62)和所述第二连接侧板(163)相
对设置,所述连接底板(16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62)和所述第二
连接侧板(163);所述连接底板(161)具有第一连接翻边(161a)和第二
连接翻边(161b),所述第一连接翻边(161a)焊接至所述后纵梁(112),
所述第二连接翻边(161b)焊接至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所述第一
连接侧板(162)具有第三连接翻边(162a),所述第三连接翻边(162a)分
别焊接至所述后门槛下支撑板(123)、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所
述后地板(132)和所述后纵梁(112);所述第二连接侧板(163)具有第
四连接翻边(163a),所述第四连接翻边(163a)分别焊接至所述后门槛下
支撑板(123)和所述后门槛导轨安装板(14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吸能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拖曳臂内
侧支架(170)包括相连的安装部(171)和连接部(173),所述安装部(171)
包括安装板(1711)、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侧板(1712)和第二安装侧板
(1713),所述安装板(1711)朝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纯福沈龙耿富荣薛军叶宝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