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向中梁柱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38816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3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向中梁柱组合,包括底柱,在所述底柱的顶端形成U型加强板,在所述U型加强板倾斜分布的中梁柱,在所述中梁柱上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右上方,所述第三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左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进行合理的布局设置,减少焊接部位,降低人工焊接成本,同时提高整体的结构牢固度和稳定性。

Inclined middle beam column combin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oblique beam column combination, including the bottom column in the bottom column at the top of the formation of U type reinforcing plate, strengthening beam plate tilt distribution in the U type, the first reinforcing plate, second reinforcing plate and third reinforcing plates are arranged in the column the first, strengthen is positioned above the U type strengthening plate, the second to strengthen the right is positioned above the U type strengthening plate, the reinforcing plate third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left corner of the U type reinforcing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can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rior art, set reasonable layout, reduce welding parts, reduce the cost and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manual welding, firmness and stability of the wh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斜向中梁柱组合
技术介绍
钢材强度高,使得钢结构柱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尤其是那些大跨度或超高建筑中经常用到。现有的钢结构柱主要是用于建筑物上的斜向中梁柱,整体结构复杂,焊接点多并且不容易焊接均匀,不仅容易生锈腐蚀,而且整个焊接过程耗时耗力,成本高稳定性差,在整体的结构上有待改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中国专利号为ZL201120555240.X就此提出了改良,但本申请人认为该结构存在不足,有待改良,以满足更好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向中梁柱组合,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进行合理的布局设置,减少焊接部位,降低人工焊接成本,同时提高整体的结构牢固度和稳定性。斜向中梁柱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柱,在所述底柱的顶端形成U型加强板,在所述U型加强板倾斜分布的中梁柱,在所述中梁柱上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右上方,所述第三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左下方。对本技术做进一步优选,所述U型加强板包括板体,在所述板体内设有U型槽,所述U槽底部形成小凹槽,所述小凹槽的底部形成弧形底;在所述U型槽的两侧侧壁上形成多个外凸条。对本技术做进一步优选,所述U型槽侧壁上设有螺栓。对本技术做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加强板面积大于第二加强板面积,所述第二加强板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加强板面积。对本技术做进一步优选,所述U型槽底部为倾斜底端面。对本技术做进一步优选,所述小凹槽底部为倾斜底端面。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包括底柱,在所述底柱的顶端形成U型加强板,在所述U型加强板倾斜分布的中梁柱,在所述中梁柱上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右上方,所述第三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左下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良底柱,并且通过U型加强板的设置,可以形成很好的衔接,当然U型加强板可以与底柱一体成型,减少不必要的焊接部位和焊接作业;本实用新型通过U型加强板与中梁柱进行很好的衔接,并且对U型加强板进行设计,所述U型加强板包括板体,在所述板体内设有U型槽,所述U槽底部形成小凹槽,所述小凹槽的底部形成弧形底;在所述U型槽的两侧侧壁上形成多个外凸条,通过外凸条与中梁柱进行相抵,就可以很好的形成焊接部位,并且两者之间的卡扣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固定力度,再加上焊接,就形成足够力度的连接。另外,本技术在所述中梁柱上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刚好与U型加强板的外侧边上相抵,形成固定,若是加上焊接,就形成很好的固定,整体多部位多方向固定,不仅减少焊接部位,降低人工焊接成本,同时提高整体的结构牢固度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由上可知,本技术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进行合理的布局设置,减少焊接部位,降低人工焊接成本,同时提高整体的结构牢固度和稳定性。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U型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斜向中梁柱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柱1,在所述底柱1的顶端形成U型加强板2,在所述U型加强板2倾斜分布的中梁柱3,在所述中梁柱3上设有第一加强板4、第二加强板5和第三加强板6,所述第一加强板5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2的上方,所述第二加强板5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2的右上方,所述第三加强板6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2的左下方。本技术中所述U型加强板2包括板体21,在所述板体21内设有U型槽22,所述U槽22底部形成小凹槽23,所述小凹槽23的底部形成弧形底24;在所述U型槽22的两侧侧壁上形成多个外凸条25,所述U型槽22侧壁上设有螺栓26。本技术中所述第一加强板4面积大于第二加强板5面积,所述第二加强板5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加强板6面积。本技术中所述U型槽22底部为倾斜底端面,所述小凹槽23底部为倾斜底端面。本技术通过改良底柱1,并且通过U型加强板2的设置,可以形成很好的衔接,当然U型加强板2可以与底柱1一体成型,减少不必要的焊接部位和焊接作业;本技术通过U型加强板2与中梁柱3进行很好的衔接,主要是借助U型槽22与中梁柱3进行相扣,所以本技术还需要对U型加强板进行更好的设计,其主要是通过外凸条25与中梁柱3进行相抵,就可以很好的形成焊接部位,并且两者之间的卡扣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固定力度,再加上焊接,就形成足够力度的连接。另外,本技术在所述中梁柱3上设有第一加强板4、第二加强板5和第三加强板6,刚好与U型加强板2的外侧边上相抵,形成固定,若是加上焊接,就形成很好的固定,整体多部位多方向固定,不仅减少焊接部位,降低人工焊接成本,同时提高整体的结构牢固度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以上是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所改变,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斜向中梁柱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柱,在所述底柱的顶端形成U型加强板,在所述U型加强板倾斜分布的中梁柱,在所述中梁柱上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右上方,所述第三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左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斜向中梁柱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柱,在所述底柱的顶端形成U型加强
板,在所述U型加强板倾斜分布的中梁柱,在所述中梁柱上设有第一加强板、
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上方,所述
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板的右上方,所述第三加强板位于所述U型加强
板的左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斜向中梁柱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加强板包括板体,
在所述板体内设有U型槽,所述U槽底部形成小凹槽,所述小凹槽的底部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金荣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中泰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