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补气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30002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补气阀,包括与气源相连通的控制阀、以及与待补气管道相连通的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相连通且在该连通的位置处设有用于驱动控制阀开启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补气的起补压力可以调整,而且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回气,工作稳定可靠,经久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力输送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补气阀。
技术介绍
燃煤火力发电厂的重大环保措施之一,是对燃烧烟气中的粉尘进行分离扑集和输送处理。分离扑集装置多是静电除尘器,输送处理大多采用由仓泵、输灰管道等设备构成的正压气力输灰系统。向仓泵放灰与输灰管道送灰是按一定周期间隔进行的:放灰期间,管道无气压;送灰期间,管道内有一定压力并混合粉尘的气体向输送目的地流动。该系统运行中经常发生“吹不透”即堵管的问题。清理堵管既费时又难操作,且容易损坏正压气力输灰系统,尤其是灰量较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更易发生堵管问题。防治堵管的措施之一,是在靠近仓泵和转弯处的输送管道的上顶部,设置补气阀,向输灰管道和补气阀提供压缩空气是同步进行的,补气阀的防堵原理是:(1)从管道上部适量补气可以迫使过量煤灰尽快分散,管内上部保持透气,输送可顺利进行;(2)如果有个别管段堵死,其后段(按输送方向,来气侧为前段,送往侧为后段)靠近堵点的补气阀吹入的气体产生膨胀扰流,可以把该段积灰逐步吹通,输送便可继续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补气阀,本技术能够对输灰通道进行补气,防止堵管,工作稳定可靠,经久耐用。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补气阀,包括与气源相连通的控制阀、以及与待补气管道相连通的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相连通且在该连通的位置处设有用于驱动控制阀开启的驱动机构。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均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套设的支撑轴、阀瓣和导套,所述支撑轴与阀瓣相固连,阀瓣与导套相滑动连接;所述阀瓣的底部设有阀座,阀瓣与阀座相配合以实现通气或关闭。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阀座的内部设有第一通孔,阀瓣的底部呈圆锥状,所述第一通孔的顶部设有与阀瓣的底部相适配的圆锥孔,阀瓣的底部伸入该圆锥孔内且与该圆锥孔的孔壁以圆锥面相配合以实现通气或关闭。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导套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均布若干沿轴向贯穿的气孔以使气源通过。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还均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套设于导套的外部,外罩的底部密封连接有基座,所述基座套设于阀座的外部且与阀座相固连,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均通过各自的基座与所述驱动机构相密封连接。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控制阀的外罩的顶部内螺纹连接有调节座,控制阀的支撑轴的顶部套设有弹簧座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座相连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座相连接。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逆止阀的支撑轴的顶部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逆止阀的支撑轴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逆止阀的外罩相连接。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气缸杆的上方设有顶柱,所述顶柱的顶部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位于所述控制阀的支撑轴的正下方位置处,气缸杆、顶柱、调节螺栓以及支撑轴的轴向中心线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顶柱能够沿该轴向中心线的方向滑动。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气缸通过气管与所述控制阀的顶部相连通以使气体进入气缸内驱动气缸杆动作。上述的自动补气阀,所述顶柱的外部套设有Y形密封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不仅补气的起补压力可以调整,而且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回气,通过气缸的动作实现自动补气,工作稳定可靠,经久耐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导套、阀瓣和支撑轴相配合的A-A剖视图;1——驱动机构;2——顶柱;3——Y形密封件;4——螺母;5——调节螺栓;6——基座;7——阀座;8——导套;9——阀瓣;10——支撑轴;11——气压表;12——弹簧座;13——第一外罩;14——第一弹簧;15——密封圈;16——调节座;17——气缸;18——快速接头;19——气管;20——第二外罩;21——第二弹簧;22——控制阀;23——逆止阀;24——连通腔;25——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和2所示,一种自动补气阀,包括与气源相连通的控制阀22、以及与待补气管道相连通的逆止阀23,所述控制阀22和逆止阀23相垂直设置并相连通且在该垂直连通的位置处设有用于驱动控制阀22开启的驱动机构1;控制阀22位于驱动机构1的上方,逆止阀23位于驱动机构1的左方,控制阀22的底部、逆止阀23的底部以及驱动机构1共同围合而成一个连通腔24,补气时,气体由控制阀22进入,经由控制阀22进入连通腔24,再由连通腔24进入逆止阀23,通过逆止阀23后即进入待补气管道,此处的待补气管道即输灰管道,气体进入输灰管道后,迫使过量煤灰分散,解决堵管问题。所述控制阀22和逆止阀23的结构基本相同,均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套设的支撑轴10、阀瓣9和导套8,所述阀瓣9和导套8均为筒状结构,所述支撑轴10与阀瓣9相固连成为一体;所述阀瓣9的底部设有阀座7,所述阀座7为筒状结构,阀座7的内部设有第一通孔,阀瓣9的底部呈圆锥状,第一通孔的顶部设有与阀瓣9的底部相适配的圆锥孔,阀瓣9的底部伸入该圆锥孔内且与该圆锥孔的孔壁以圆锥面相配合以实现通气或关闭;当通气时,阀瓣9与阀座7分开,当关闭时,阀瓣9与阀座7的圆锥面紧密地贴合在一起。所述阀瓣9与导套8相滑动连接,导套8的设置,使得阀瓣9与阀座7相贴合的圆锥面在启闭过程中始终保持同轴的理想状态,保证每次关闭的密封效果,提高补气阀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导套8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均布若干沿轴向贯穿的气孔25以使气体通过。导套8内壁设置的气孔25类似内花键孔的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每个气孔25均贯穿,都是补气气体通道,增加了通流截面,提高了畅通性;(2)减小了阀瓣9与导套8的接触面,可降低阀瓣9的运动阻力;(3)可清吹偶发异物,防止异物堵塞阀瓣9,提高补气阀工作的可靠性。所述控制阀22和逆止阀23均还包括外罩(控制阀22的外罩记为第一外罩13,逆止阀23的外罩记为第二外罩20),所述外罩(包括第一外罩13和第二外罩20)套设于导套8的外部,外罩的底部密封连接有基座6,导套8与基座6相固连,所以阀瓣9可以沿导套8的内壁滑动以实现通气或关闭,而导套8固定不动。基座6的内部设有第二通孔并通过该第二通孔套设于阀座7的外部且与阀座7相固连,所述控制阀22和逆止阀23均通过各自的基座6与所述驱动机构1相密封连接。阀座7、阀瓣9、导套8、基座6以及外罩的构造和装配方式,使得本技术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和维修便捷性,而且阀座7和阀瓣9均采用超硬度、强耐磨和抗腐蚀的陶瓷材料制成,大幅提高使用寿命。所述第一外罩13的顶部内螺纹连接有调节座16,调节座16与第一外罩13之间设有密封圈15,控制阀22的支撑轴10的顶部套设有弹簧座12和第一弹簧14,所述第一弹簧14的底端与所述弹簧座12相连接,第一弹簧14的顶端与所述调节座12相连接,具体地,调节座16的内部设有阶梯孔,阶梯孔的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且阶梯孔的上端设有用于与气源管道相连接的内螺纹,第一弹簧14的顶端连接于阶梯孔的转折处。调节座12通过螺纹旋进或旋出,旋进时,调节座压缩第一弹簧14,第一弹簧14推动控制阀22的阀瓣9向控制阀22的阀座7方向运动,当控制阀22的阀瓣9与控制阀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补气阀,包括与气源相连通的控制阀、以及与待补气管道相连通的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相连通且在该连通的位置处设有用于驱动控制阀开启的驱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补气阀,包括与气源相连通的控制阀、以及与待补气管道相连通的逆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相连通且在该连通的位置处设有用于驱动控制阀开启的驱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补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均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套设的支撑轴、阀瓣和导套,所述支撑轴与阀瓣相固连,阀瓣与导套相滑动连接;所述阀瓣的底部设有阀座,阀瓣与阀座相配合以实现通气或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补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的内部设有第一通孔,阀瓣的底部呈圆锥状,所述第一通孔的顶部设有与阀瓣的底部相适配的圆锥孔,阀瓣的底部伸入该圆锥孔内且与该圆锥孔的孔壁以圆锥面相配合以实现通气或关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补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套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均布若干沿轴向贯穿的气孔以使气源通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补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还均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套设于导套的外部,外罩的底部密封连接有基座,所述基座套设于阀座的外部且与阀座相固连,所述控制阀和逆止阀均通过各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列昭王鸿波王宏学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慧丰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