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28820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1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通过导线与单片机U7的两个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与第三限流电阻R13串联,所述分流电阻R35的两侧并联有方向相反的第一三极管Q4和第二三极管Q5,所述分流电阻R35分别与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所述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后的导线与降压变压器T串联,所述降压变压器T与低压滤波电路连接,所述低压滤波电路与负载电性连接,该稳压输出驱动电源,其整体电路结构不仅较为简单,而且在结合平衡调制电路后,还能有效的降低电路自身和外接的射频干扰,从而使得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目前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在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也给人们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稳压电路便运营而生,传统的串联线性调整型稳压电路具有稳定性高、输出电压可调、波纹系数小、线路简单等特点。然而,这些串联线性调整型稳压电路的调整管总是工作在放大状态,一直都有电流流过,故其管子的功耗较大,电路的效率不高,一般只能达到30%~50%左右。为了克服上述缺陷,人们便研发了开关型稳压电路。在开关型稳压电路中,调压管工作在开关状态,管子交替工作在饱和与截止两种状态中。当管子饱和导通时,流过管子电流虽大,可是管压降很小;当管子截止时,管压降大,可是流过的电流接近为零。因此,在输出功率相同条件下,开关型稳压电源币串联型稳压电源的效率高,一般可达80%~90%左右。但是,目前人们所采用的开关型稳压电源却存在波纹系数较大,当调整管不断在饱和与截止状态之间切换时,对电路会产生射频干扰,电路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同时,传统的稳压电源只有一个输出端,即只能有唯一的输出电压值,这就很大程度限制了稳压电源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包括带PWM输出和外部时钟计数定时器的单片机U7、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通过导线与单片机U7的两个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与第三限流电阻R13串联,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13通过导线与分流电阻R35串联,所述分流电阻R35的两侧并联有方向相反的第一三极管Q4和第二三极管Q5,所述分流电阻R35分别与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所述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后的导线与降压变压器T串联,所述降压变压器T与低压滤波电路连接,所述低压滤波电路与负载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11与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连接,所述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36与第二三极管Q5连接,且所述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通过第二分压电阻R37和降压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连接。优选的,所述低压滤波电路包括电感L1、二极管D1和电容C1,所述电感L1的输入端与降压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输入端与电感L1的输出端串联,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容C1并联。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稳压输出驱动电源,其整体电路结构不仅较为简单,而且在结合平衡调制电路后,还能有效的降低电路自身和外接的射频干扰,从而使得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其稳定性和灵敏度较高,能极大程度的降低输出电压的波纹系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包括带PWM输出和外部时钟计数定时器的单片机U7、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通过导线与单片机U7的两个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与第三限流电阻R13串联,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13通过导线与分流电阻R35串联,所述分流电阻R35的两侧并联有方向相反的第一三极管Q4和第二三极管Q5,所述分流电阻R35分别与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所述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后的导线与降压变压器T串联,所述降压变压器T与低压滤波电路连接,所述低压滤波电路包括电感L1、二极管D1和电容C1,所述电感L1的输入端与降压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的输入端与电感L1的输出端串联,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容C1并联,所述低压滤波电路与负载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11与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连接,所述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36与第二三极管Q5连接,且所述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通过第二分压电阻R37和降压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连接。工作原理:首先U7内部设置成PWM输出,U7的一个引脚输出PWM波,该PWM将作为载波,载波中心频率设置在100KHZ,PWM调制脉宽50%,周期频率100KHZ,PWM信号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10与第三限流电阻R13,提供给第一三极管Q4和第二三极管Q5两只三极管,当PWM为高电平时约5V,经过第一三极管Q4后输出4.3V给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两个耦合电容,当PWM为低电平约0V,经过第二三极管Q5后输出0.7V给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两个耦合电容,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两个耦合电容收到0.7~4.3v的高频激励脉冲波后产生AC1.8Vpp交流电压,经降压变压器T10:1降压后与低压滤波电路连接,由于是100KHZ的高频信号可以顺利穿透第一高压耦合电容C18和第二高压耦合电容C19两个电容,降压变压器TT一头通过电源零火线输出到负载,降压变压器T另一头(LIN)则作为信号线连接到需要通信的设备或开关,信号在发送过程中由于ACL,ACN是AC220V供电线,设备本身就连接供电线路。即使有大功率耦合隔离变压器的设备高频信号一样可以穿透,所以实际只需连接一条通信线到需要通信的设备(这也就是取名单信号线通信的原因)。因此,本技术能够稳压,降压和滤波,能够输出稳压的驱动信号。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包括带PWM输出和外部时钟计数定时器的单片机U7、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通过导线与单片机U7的两个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与第三限流电阻R13串联,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13通过导线与分流电阻R35串联,所述分流电阻R35的两侧并联有方向相反的第一三极管Q4和第二三极管Q5,所述分流电阻R35分别与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所述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后的导线与降压变压器T串联,所述降压变压器T与低压滤波电路连接,所述低压滤波电路与负载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11与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连接,所述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36与第二三极管Q5连接,且所述高频NPN型高频放大管Q3通过第二分压电阻R37和降压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压输出驱动电源,包括带PWM输出和外部时钟计数定时器的单片机U7、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和第二限流电阻R11通过导线与单片机U7的两个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0与第三限流电阻R13串联,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13通过导线与分流电阻R35串联,所述分流电阻R35的两侧并联有方向相反的第一三极管Q4和第二三极管Q5,所述分流电阻R35分别与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所述第一高频耦合电容C25和第二高频耦合电容C26并联后的导线与降压变压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宏彦梁伟鹏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创鑫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