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2845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10:34
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热管及一散热单元,该热管具有一本体,并由该本体之周侧径向沿轴向一体延伸至少一第一导热部,该散热单元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并该等散热鳍片相互间隔排列,该等散热鳍片开设一穿孔,该穿孔向外延伸至少一第一定位槽,所述本体与第一导热部分别对应穿设该穿孔及该第一定位槽与该散热单元紧密结合,透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一导热部的形成,可大幅增加散热单元热传导之效果,进而提升散热性能及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散热模组,尤指一种可大幅增加热传导效果且提升散热效率之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元件单位面积上的电晶体数量越来越多,造成其工作时发热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电子元件的工作频率也越来越高,电晶体工作时开/关转换所造成的热量,亦是电子元件发热量增加的原因,若未能适当的处理这些热量,将会造成晶片运算速度的降低,严重者甚至影响到晶片的寿命;为加强电子元件之散热效果,经由散热器之鳍片以自然或强制对流方式将热散逸至环境中。由于热管可在很小的截面积与温度差之下,将大量的热传送远端距离进行散热,且不需外加电源供应即可运作,在无须动力提供和空间利用经济性的考量之下,各式热管已是电子散热产品中广为应用的传热元件之一。而最常被采用的散热方式便是发热元件上装设具有散热作用之装置(如散热器),特别是配置具有热管结构之散热器,该散热器由具高导热系数的材质所制成,再经由热管管内所设置的工作流体及毛细组织运作,使该散热器具有高导热传导力之特性,且其结构上具有重量轻之优势,可减低在散热装置所衍生之重量、成本及系统复杂性之问题。在已知的热管散热器结构上,包含复数散热鳍片及至少一热管,该等散热鳍片具有至少一孔洞,所述热管穿设于该孔洞内以令所述散热片与热管相组合,但由于已知的热管截面形状为单纯的圆形或椭圆形,故当热传递至散热鳍片时,会因为热管与散热片彼此接触的面积过小(仅只有点与点的接触)而局限了热传递的范围及速度,而导致热传导的效果较不彰显,并且散热速度较慢。以上所述,已知具有下列之缺点:1.热传导效果较不彰显;2.散热速度较慢。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之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之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增加热传导效果,进而提升散热性能之散热模组。本专利技术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解热速度之散热模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热管,具有一本体并由该本体之周侧的径向沿轴向一体延伸至少一第一导热部;及一散热单元,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并该等散热鳍片相互间隔排列,该等散热鳍片开设一穿孔,该穿孔向外延伸至少一第一定位孔,所述本体与第一导热部分别对应穿设该穿孔及该第一定位孔与该散热单元结合。该第一导热部更具有一第二导热部,该第二导热部由该第一导热部一体延伸成型。该第一定位孔更向外延伸出一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导热部对应穿设该第二定位孔。该第一导热部及该第二导热部之间具有一角度,该角度介于0度到360度之间。该第一导热部一连续或非连续状。透过前述结构的设计,藉由所述本体与第一导热部一体成型的结构,当一热源接触所述热管时,该热源产生的热会藉由该热管热之本体及第一导热部传递至所述散热单元,此时,该热源产生的热量会同时透过所述本体及第一导热部传递至所述散热鳍片,利用该第一导热部由该本体向外延伸的结构,热量会由该本体传递至该第一导热部,再由该第一导热部传递至该等散热鳍片其它各处上进行散热,由于第一导热部为大面积的散热面,可与散热鳍片形成较大的接触面,藉以达到增加热传导面积的作用,进而大幅提昇热传导效果及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一实施例之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二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二实施例之正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五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的第六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附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组件为:散热模组2热管21本体211第一导热部212第二导热部213散热单元22散热鳍片221穿孔222第一定位槽223第二定位槽224【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一种散热模组2,包括一热管21及一散热单元22,其中该热管21具有一本体21,1并由该本体211之周侧径向沿轴向一体延伸至少一连续或非连续状的第一导热部212,所述该散热单元22由复数散热鳍片221相互间隔排列叠设而成,并于该等散热鳍片221上开设一穿孔222,该穿孔222向外延伸至少一定位槽,所述本体211与第一导热部212分别对应穿设该穿孔222及该第一定位槽223,令该散热单元22与该热管21相结合。续请一并参阅图3,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正视图,于本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导热部212与该本体211相互呈垂直,而相对应的穿孔222及第一定位槽223也相互呈垂直或倾斜或任一角度,以令该热管21对应穿设该散热单元22。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其中该热管21截面之形状为圆形。透过本专利技术此结构的设计,藉由所述本体211与第一导热部212一体成型的结构,由于第一导热部212的设计令该热管具有一较大的导热面积,当热源(图中未示)接触所述热管21时,该热源产生的热量会藉由该热管21之本体211及第一导热部212传递至所述散热鳍片221,此时,热量会同时透过所述本体211及第一导热部212传递至所述散热单元22上,利用该第一导热部212与该散热鳍片221进行大面积的接触,用以达到增加热传导面积的作用,进而可迅速地将热量传递至该散热单元22上进行散热,藉以大幅提昇散热效率。请参阅图6,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所述散热模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散热模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模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热管21截面之形状,于本实施例中为扁平状,但并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实施时,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该热管21可为椭圆形或其他任意形状,同样也可达到前述之功效。请参阅图7,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所述散热模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散热模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模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本体211之周侧向外一体延伸出两个第一导热部212,而该等散热鳍片221相对应之穿孔222向外延伸两个第一定位槽223,令两个第一导热部212相对应穿设于两个第一定位孔223,使所述热管21与散热单元22相结合。于本实施例中,以两个第一导热部212做说明,于实际实施时,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任意增加第一导热部212的数量,同样也可达到相同之功效。请参阅图8、图9,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之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及立体组合图,所述散热模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散热模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模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第一导热部212更具有一第二导热部213,该第二导热部213由该第一导热部212一体延伸成型,且该第一导热部212及该第二导热部213之间具有一角度,该角度介于0度到360度之间,所述第一定位孔223更向外延伸出一第二定位槽224,所述第二导热部213相对应穿设该第二定位槽224。利用该本体211向外延伸第一导热部212及第二导热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热管,具有一本体并由该本体之周侧的径向沿轴向一体延伸至少一第一导热部;及一散热单元,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并该等散热鳍片相互间隔排列,该等散热鳍片开设一穿孔,该穿孔向外延伸至少一第一定位孔,所述本体与第一导热部分别对应穿设该穿孔及该第一定位孔与该散热单元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热管,具有一本体并由该本体之周侧的径向沿轴向一体延伸至少一第一导热部;及一散热单元,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并该等散热鳍片相互间隔排列,该等散热鳍片开设一穿孔,该穿孔向外延伸至少一第一定位孔,所述本体与第一导热部分别对应穿设该穿孔及该第一定位孔与该散热单元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部更具有一第二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蓬沈煌彬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