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接线箱及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84393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6 0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气接线箱及线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性能。包括箱体(10),其具有:主体部件(11),其形成有成为发热源的第2电子元器件(102)的第2收容室(22);罩部件(12),将主体部件一端的开口(11a)封闭;及电线导出部(41),将电线(150)引出到外部,第2收容室(22)具有相互对置并与第2电子元器件的2处宽区域部(102a)分别对置的第1及第2壁部(22a)(22b),第1壁部具有进气口(61),其形成在与第2电子元器件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端侧,使新气流入到第2收容室内部,第2壁部具有排气口(62),其形成在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将第2收容室内部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箱体具有:新气导入口(63),在正交方向与进气口相比配置在排气口侧,从箱体外部导入新气;以新气流路(64),将新气从新气导入口引导至进气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接线箱及线束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在内部的空间中收容有电子元器件并将与该电子元器件连接的电线引出到外部引出的电气接线箱。并且,已知具有该电气接线箱的线束。电气接线箱、线束例如被搭载在车辆中,并介在于车辆的电源与负载之间。此处,有的电气接线箱收容有电子控制单元等那样的成为发热源的电子元器件。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5中公开了这样的电气接线箱。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2147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2147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354952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354960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368466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0-329624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3-2982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过,在这种电气接线箱中,需要承担该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放热的构造。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5的电气接线箱通过在构成箱体的外壁部与电子控制单元的收容室的壁部之间设置空气层,并且在外壁部设置与该空气层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从而进行电子控制单元的冷却、放热。因此,该电气接线箱在使成为发热源的电子元器件冷却的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在那样的空气层中设置导风板并调整空气层内的冷却风的流量的技术。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在电子控制单元的箱体中设置的冷却构造(风扇形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所收容的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性能提高的电气接线箱及线束。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气接线箱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接线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主体部件,其形成有对成为发热源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收容的收容室;罩部件,其将能够用作所述电子元器件向所述收容室的插入口的、所述主体部件的一端的开口封闭;以及电线导出部,其将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电线从内部引出到外部,所述收容室具有第1壁部及第2壁部,所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相互对置,并且还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2处的宽区域部分别对置,所述第1壁部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形成在所述第1壁部中的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端侧,使新气流入到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第2壁部具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形成在所述第2壁部中的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收容室的内部的空气排出到该收容室的外部,所述箱体具有:新气导入口,其在所述正交方向与所述进气口相比配置在所述排气口侧,从所述箱体的外部导入新气;以及新气流路,其将新气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引导至所述进气口。此处,优选的是,所述新气导入口在所述正交方向配置在与所述排气口同等的位置。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宽区域部中的放热部对置。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电线导出部具有:引出口,其将所述电线引出到所述箱体的外部;以及多个倾倒片,其沿着所述引出口的周缘隔开间隔且从该周缘在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延伸,能够以所述周缘侧的根部为支点向所述电线倾倒,从所述引出口引出的所述电线与以抵接于所述电线的方式倾倒的所述倾倒片一起被带缠绕而被固定于所述电线导出部。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新气流路具有:第1新气流路,其将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导入的新气引导至与所述进气口相同的高度;以及第2新气流路,其将所述第1新气流路的新气引导至所述进气口,所述箱体具有:开口,其使所述第2新气流路在车辆下方侧开放;以及盖部件,其将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所述开口从车辆下方侧封闭,所述盖部件在其周缘部具有朝着向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所述开口的安装方向突出的框体,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侧壁部具有在安装有所述盖部件时插入所述框体的槽部,所述槽部具有侧壁面,所述侧壁面不论所述盖部件是否因自重而下降,都与所述框体的侧壁面对置。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新气流路具有:第1新气流路,其将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导入的新气引导至与所述进气口相同的高度;以及第2新气流路,其将所述第1新气流路的新气引导至所述进气口,所述箱体具有:第1开口,其使所述第2新气流路在车辆下方侧开放;第2开口,其使所述第2新气流路中的所述第1新气流路侧的端部在车辆上方侧开放;第1盖部件,其将所述第1开口从车辆下方侧封闭;以及第2盖部件,将所述第2开口从车辆上方侧封闭,所述第1盖部件是箱体,所述箱体具有:盖部,其将所述第1开口封闭;多个侧壁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周缘朝着向所述第1开口的安装方向且沿着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多个内壁面突出;以及顶板部,其将所述第2开口从车辆下方侧封闭,并且,将由多个所述侧壁部的突出侧的端部构成的开口封闭,所述第1盖部件包括:流入口,其将所述第1新气流路的新气引导至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流出口,其配置在与所述进气口同等的位置,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的新气流出到所述收容室;以及コ字状的凸缘部,其从构成所述流入口的所述侧壁部和所述顶板部的各自的端部在与所述流入口的开口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且向外侧突出,所述箱体具有收容所述凸缘部的コ字状的槽部。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包括电线和箱体,所述箱体具有:主体部件,其形成有对成为发热源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收容的收容室;罩部件,其将能够用作所述电子元器件向所述收容室的插入口的、所述主体部件的一端的开口封闭;以及电线导出部,其将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所述电线从内部引出到外部,所述收容室具有第1壁部及第2壁部,所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相互对置,并且,还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2处的宽区域部分别对置,所述第1壁部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形成在所述第1壁部中的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端侧,使新气流入到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第2壁部具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形成在所述第2壁部中的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收容室的内部的空气排出到该收容室的外部,所述箱体具有:新气导入口,其在所述正交方向与所述进气口相比配置在所述排气口侧,从所述箱体的外部导入新气;以及新气流路,其将新气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引导至所述进气口。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电气接线箱及包括该电气接线箱的线束在电子元器件的收容室中在与排气口在对角线上分开的位置设置有进气口,为了将来自在与电子元器件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配置得靠近排气口的新气导入口的新气引导至进气口,而设置有将该新气导入口和进气口连接的新气流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及线束中,通过使新气直接流入到收容室,从而能够使流入的新气在收容室中循环,该新气直接从电子元器件夺取热量,将受热后的空气从排气口排出,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及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将电气接线箱的罩部件拆卸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电气接线箱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箱体的主体部件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收容有第2电子元器件的主体部件的俯视图。图6是图4的以X1-X1线切断的主体部件的剖视图,是说明新气的流动态一个例子的图。图7是图4的以X2-X2线切断的主体部件的剖视图,是说明新气的流动态一个例子的图。图8是图4的以X3-X3线切断的主体部件的剖视图,是说明新气的流动态一个例子的图。图9是图5的以Y-Y线切断的主体部件的剖视图。图10是主体部件的后视图。图11是示出从箱体拆卸了实施方式的第1盖部件的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气接线箱及线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接线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主体部件,其形成有对成为发热源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收容的收容室;罩部件,其将能够用作所述电子元器件向所述收容室的插入口的、所述主体部件的一端的开口封闭;以及电线导出部,其将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电线从内部引出到外部,所述收容室具有第1壁部及第2壁部,所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相互对置,并且还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2处的宽区域部分别对置,所述第1壁部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形成在所述第1壁部中的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端侧,使新气流入到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第2壁部具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形成在所述第2壁部中的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收容室的内部的空气排出到该收容室的外部,所述箱体具有:新气导入口,其在所述正交方向与所述进气口相比配置在所述排气口侧,从所述箱体的外部导入新气;以及新气流路,其将新气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引导至所述进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16 JP 2015-1420621.一种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接线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主体部件,其形成有对成为发热源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收容的收容室;罩部件,其将能够用作所述电子元器件向所述收容室的插入口的、所述主体部件的一端的开口封闭;以及电线导出部,其将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电线从内部引出到外部,所述收容室具有第1壁部及第2壁部,所述第1壁部及第2壁部相互对置,并且还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2处的宽区域部分别对置,所述第1壁部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形成在所述第1壁部中的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端侧,使新气流入到所述收容室的内部,所述第2壁部具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形成在所述第2壁部中的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收容室的内部的空气排出到该收容室的外部,所述箱体具有:新气导入口,其在所述正交方向与所述进气口相比配置在所述排气口侧,从所述箱体的外部导入新气;以及新气流路,其将新气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引导至所述进气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气导入口在所述正交方向配置在与所述排气口同等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宽区域部中的放热部对置。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导出部具有:引出口,其将所述电线引出到所述箱体的外部;以及多个倾倒片,其沿着所述引出口的周缘隔开间隔且从该周缘在所述电线的引出方向延伸,能够以所述周缘侧的根部为支点向所述电线倾倒,从所述引出口引出的所述电线与以抵接于所述电线的方式倾倒的所述倾倒片一起被带缠绕而被固定于所述电线导出部。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气流路具有:第1新气流路,其将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导入的新气引导至与所述进气口相同的高度;以及第2新气流路,其将所述第1新气流路的新气引导至所述进气口,所述箱体具有:开口,其使所述第2新气流路在车辆下方侧开放;以及盖部件,其将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所述开口从车辆下方侧封闭,所述盖部件在其周缘部具有朝着向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所述开口的安装方向突出的框体,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侧壁部具有在安装有所述盖部件时插入所述框体的槽部,所述槽部具有侧壁面,所述侧壁面不论所述盖部件是否因自重而下降,都与所述框体的侧壁面对置。6.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气流路具有:第1新气流路,其将从所述新气导入口导入的新气引导至与所述进气口相同的高度;以及第2新气流路,其将所述第1新气流路的新气引导至所述进气口,所述箱体具有:第1开口,其使所述第2新气流路在车辆下方侧开放;第2开口,其使所述第2新气流路中的所述第1新气流路侧的端部在车辆上方侧开放;第1盖部件,其将所述第1开口从车辆下方侧封闭;以及第2盖部件,将所述第2开口从车辆上方侧封闭,所述第1盖部件是箱体,所述箱体具有:盖部,其将所述第1开口封闭;多个侧壁部,其从所述盖部的周缘朝着向所述第1开口的安装方向且沿着所述第2新气流路的多个内壁面突出;以及顶板部,其将所述第2开口从车辆下方侧封闭,并且,将由多个所述侧壁部的突出侧的端部构成的开口封闭,所述第1盖部件包括:流入口,其将所述第1新气流路的新气引导至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流出口,其配置在与所述进气口同等的位置,使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的新气流出到所述收容室;以及コ字状的凸缘部,其从构成所述流入口的所述侧壁部和所述顶板部的各自的端部在与所述流入口的开口面交叉的交叉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井悦朗垣见孝明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