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4224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包括位于反应器底部的进水管,进水管与反应器内的第一反应室连通,第一反应室上部连通有第二反应室,反应器上部设有出水管,顶部设有集气管,反应器内上部设有导流筒,导流筒外套有套筒,所述导流筒内部为第二反应室,导流筒上方的套筒上部为集气室,导流筒和套筒两侧之间为污泥回流区,套筒与反应器壁之间为的沉降室,第一反应室和淤泥回流区与沉降区之间设有回流板,回流板的前端与反应器壁之间构成回流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泥回流的回流缝和泥水气混合液上升的入流口从功能上彻底分开,使泥水上升和污泥回流顺畅,结构大大简化,可以降低反应器的高度,可以节省造价和运行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领域中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内的三相分离器。
技术介绍
传统厌氧内循环反应器,是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第三代 超髙效厌氧反应器。其中内循环系统是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核心部分,由一 级三相分离器、二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污泥回流管组 成。反应器内的泥水气三相混合液在三相分离器处进行泥和水气的分离,分 离后的气水混合液通过沼气提升管上升到气液分离器,继续进行气液的分 离,分离出的沼气由集气管排出。气液分离器内少量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管返 回到反应器底部继续反应,而在三相分离器处分离出的大量污泥则沿着三相 分离器之间的回流缝滑回反应器底部继续参加反应,形成所谓的内循环系 统。利用三相分离器,能保持反应器内较大的生物量,使内循环液与进水混 合均匀,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较稳定,提高对废水中有机物的降 解程度,能够处理各种低、中、髙浓度的有机废水。由于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泥水气分离采用的是UASB技术,即在反应器 内部采用三相分离器来进行固液气的分离。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带来的问题 有第一三相分离器多采用两级,以钢板作为材料,重量较重,体积庞大, 使得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有效容积往往只是总容积的一半,而且三相分离器 庞大的体积使得造价较髙,施工困难,导致造价过髙,企业日常维护非常复 杂。第二在三相分离器处,回流的污泥和包气的泥水混合物在回流缝处因 争抢同一通道而发生碰撞,因此,污泥的回流和混合液的上升在通过此通道 时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循环流的作用不会很明显,严重影响了出水水质的 效果和气液固的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内使用的三相分离器, 其结构简单,可以使污泥的回流和泥水的上升顺畅,提髙泥水分离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包括 位于反应器底部的进水管,进水管与第一反应室连通,第一反应室上部连通 有第二反应室,反应器上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顶部设有集气管,包括纵 向设置在反应器内上部的上下端开口的导流筒,导流筒外套有与其同轴的套 筒,套筒的下端开口上端封闭,套筒的顶端髙于导流筒的上沿,所述导流筒 内部为第二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和第一反应室通过导流筒下端的开口连通, 导流筒上方的套筒上部为集气室,导流筒和套筒两侧之间为污泥回流区,套 筒与反应器壁之间为的沉淀室,所述集气室与集气管连通,所述第一反应室 和淤泥回流区与沉降区之间设有向下斜向反应器壁的回流板,回流板的前端 与反应器壁之间构成回流缝,污泥回流区与沉降区通过回流缝与第一反应室 连通。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三相分离 器,包括位于反应器底部的进水管,进水管与第一反应室连通,第一反应室 上部连通有第二反应室,反应器上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顶部设有集气管, 包括纵向设置在反应器内上部的上下端开口的导流筒,导流筒外套有与其同 轴的套筒,套筒的下端开口上端封闭,套筒的顶端髙于导流筒的上沿,所述 导流筒内部为第二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和第一反应室通过导流筒下端的开口 连通,导流筒上方的套筒上部为集气室,导流筒和套筒两侧之间为污泥回流 区,套筒与反应器壁之间为的沉淀室,所述集气室与集气管连通,所述第一 反应室和淤泥回流区与沉降区之间设有向下斜向反应器壁的回流板,回流板 的前端与反应器壁之间构成回流缝,污泥回流区与沉降区通过回流缝与第一 反应室连通;所述导流筒内设有转动方向垂直于导流筒的提升叶轮,提升叶 轮通过从套筒顶端插入导流筒内部的驱动轴驱动,驱动轴通过电机驱动;所 述套筒下端边沿向内折弯,与提升叶轮之间构成入流口;所述回流板固定在 导流筒的外壁上,回流板的前端向反应器内弯折。本技术优点是1.本技术的污泥回流的回流缝和泥水气混合液上升的入流口从功 能上彻底分开,完全避免了回流的污泥和上升的水流气流之间的互相干扰,完全避免了污泥在回到反应器底部之前泥气的二次结合,有利于污泥的顺畅 回流和泥水的上升。2. 本技术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气体在污泥进入到沉降室之前得到有 效的分离,保证了脱气后的污泥顺利进入污泥回流区,并继续进入沉降室进 行泥水的分离后回流到反应一区,从而使整个反应区处于髙度膨胀状态,即 加强了基质和颗粒污泥的密切接触,提高了传质效果,又促使污泥快速颗粒 化后大量滞留于反应器内,这对于有机物的去除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 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l反应器;2进水管;3第一反应室;4第二反应室;5出水管; 6集气管;7导流筒;8套筒;9污泥回流区;IO集气室;ll沉降室;12导 流板;13回流缝;14提升叶轮;15驱动轴;16电机;17入流口。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l所述, 一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包括反应 器1内下部的第一反应室3,第一反应室3与反应器1底部的进水管2连通, 反应器1的内部设有纵向设置上下端开口的导流筒7,导流筒7外套有与其 同轴的套筒8,套筒8的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导流筒7的上沿低于套筒8 的顶端,导流筒7内为第二反应室4,导流筒7壁与套筒8壁之间为污泥回 流区9,导流筒7上方的套筒9上部为集气室10,集气室10与套筒8顶端 的集气管6连通,套筒8与反应器壁之间为沉降室11,沉降室ll与反应器 l上部的出水管5连通,所述导流筒7内设有提升叶轮14,提升叶轮14通 过从套筒8顶端插入导流筒7内的驱动轴15带动,驱动轴15由电机16驱 动,所述导流筒7壁下端边沿向内弯折与提升叶轮14之间构成连通第一反 应室和第二反应室的入流口 17,第一反应室3与第二反应室4通过入流口 17连通,第一反应室3与污泥回流区9和沉降室11之间设有回流板12,回 流板12的前端与反应器壁之间构成回流缝13,污泥回流区9和沉降区11 的下端连通并通过回流缝13与第一反应室3连通。运行时,原水由反应器1底部进水管2进入反应器1后与由污泥回流区9和沉降室11回流的污泥充分混合后,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形成 的泥水气的混合物在提升叶轮14的提升作用下通过入流口 17进入导流筒7 内,继续进行有机物降解反应,并随着上升的水流到达三相分离器的顶部, 在这里进行泥水和气的分离,分离后的气体逸出水面后通过集气管6排出反 应器。释气后的泥水混合物接着进入污泥回流区,然后进入到沉降室11进行 泥和水两相的分离,分离后的污泥则借助重力作用沿污泥回流板12通过回 流缝13返回到反应器1底部的第一反应室3与进水充分混合后继续进行有 机物降解,从而形成内部的循环过程。本技术的污泥回流的回流缝13和泥水气混合液上升的入流口 17 从功能上彻底分开,使泥水上升和污泥回流顺畅;本技术只使用一级三 相分离器,使结构大大简化,可以降低反应器的髙度,可以节省造价和运行 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包括位于反应器(1)底部的进水管(2),进水管(2)与反应器(1)内的第一反应室(3)连通,第一反应室(3)上部连通有第二反应室(4),反应器(1)上部设有出水管(5),顶部设有集气管(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设置在反应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包括位于反应器(1)底部的进水管(2),进水管(2)与反应器(1)内的第一反应室(3)连通,第一反应室(3)上部连通有第二反应室(4),反应器(1)上部设有出水管(5),顶部设有集气管(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设置在反应器(1)内的上下端开口的导流筒(7),导流筒(7)外套有套筒(8),套筒(8)的下端开口上端封闭,套筒(8)的顶端高于导流筒(7)的上沿,所述导流筒(7)内部为第二反应室(4),第二反应室(4)和第一反应室(3)通过导流筒(7)下端开口连通,导流筒(7)上方的套筒(8)上部为集气室(10),导流筒(7)和套筒(8)两侧之间为污泥回流区(9),套筒(8)与反应器壁之间为的沉降室(11),所述集气室(10)与集气管(6)连通,所述第一反应室(3)和淤泥回流区(9)及沉降区(11)之间设有向下斜向反应器壁的回流板(12),回流板(12)的前端与反应器壁之间构成回流缝(13),污泥回流区(9)与沉降区(11)的下端连通并通过回流缝(13)与第一反应室(3)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