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435072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4 12:32
一种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包括内模和支撑结构两部分,支撑结构固定支撑在内模内部构成双变节空心板梁的空心腔体;内模由顶平面模、左上角模、右上角模、底平面模、左下角模和右下角模组合构成,呈长方体空腔壳体,棱角为斜面倒角,两端模口部位向内曲折,成变节面构造;支撑结构由上水平杆、下水平杆、横向支撑杆和竖向支撑杆组成;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之间由竖向支撑杆铰链连接;相邻的两根上水平杆或相邻的两根下水平杆之间由横向支撑杆铰链连接。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成型合格率高和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可轻松从模口处抽拉取出,模板受损度低,保存完好,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道路工程模板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浇筑变节空心混凝土板梁的内模及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高速公路道路建设中所使用的混凝土板梁为空心板梁,随着高速公路建设中对道路承载能力要求的提高,工程中对所用混凝土空心板梁做出了构造上的改进,空心板梁做成了带有变节面的空心板梁,增大了空心板的承载能力。由于,空心板梁构造的变化,空心板梁内部空腔构造产生了变化,以前用于浇筑空心板梁的抽拉内模无法使用,原因在于内腔变节处收口部位大小发生变化,板梁浇筑好后,内模卡死在了空心板梁的内腔中,抽拉不出来,不得不对内模进行破坏性的拆除,致使梁顶混凝土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空心板梁的质量和模板寿命。并且在使用工具硬性拆除模板过程中,内模板易受损变型,无法重复使用。以上问题严重增大了施工难度,使得原空心板梁抽拉内模退出使用。目前的施工过程中,为了完成变节面空心板梁的浇筑施工,不得不采用实心泡沫体内模,浇筑后泡沫体内模就留在了变节面空心板梁中,属于一次性用品,由于工程消耗量大,一次性泡沫体内模的使用造成施工成本过高的问题,并且泡沫体内模质软变形量大,无法保证空心板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双变节空心板梁浇筑内模不易拆除,施工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反复拆卸使用的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构造精细,施工质量牢固,装卸方便,可长期反复使用。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内模模板按位置构造分为多个模块,在模口处统一变节,分块模板体积小,容易拆卸取出,克服原模板卡在空心板梁内腔中取不出来的问题;将支撑结构设计为可整体机械收放,将形体缩小的构造,易架设和拆卸,克服旧支撑结构拆卸复杂,容易受损,不易取出的问题。本技术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包括内模和支撑结构两部分,支撑结构固定支撑在内模内部构成双变节空心板梁的空心腔体;内模是由顶平面模、左上角模、右上角模、底平面模、左下角模和右下角模组合拼接构成的变节内模构造,呈矩形空腔壳体,棱角为斜面倒角;支撑结构由上水平杆、下水平杆、横向支撑杆和竖向支撑杆组成;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分别上下水平布置,位置垂直相对;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之间由竖向支撑杆铰链连接;相邻的两根上水平杆或相邻的两根下水平杆之间由横向支撑杆铰链连接。所述的内模,顶平面模、左上角模、右上角模、底平面模、左下角模和右下角模在变节处采用斜面过渡变节构造。所述的支撑结构上的竖向支撑杆分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安装在变节面后的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之间,后支撑杆安装在变节面前的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之间。所述的下水平杆由前水平杆、后水平杆和变节杆组成,前水平杆和后水平杆水平设置,中间通过倾斜设置的变节杆铰接。所述的支撑结构上的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的变节位置及长度与内模的变节位置及长度相同。所述的内模外部整体捆扎并包裹塑料薄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成型合格率高和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具体表现在:能够满足变节空心混凝土板梁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横向和竖向载荷的需要,施工过程中变形量低,结构稳固,产品合格率高;支撑结构整体采用机械式构造,能够通过铰链机构整体旋转折叠,折叠后形体变小,可直接在模口处施力折叠后抽来出,取出难度降低,施工简单可靠,安全性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模板分块组成,容易从浇筑好的混凝土梁体上脱落,可轻松从模口处抽拉取出,模板受损度低,保存完好,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安装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内模收口处模板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纵向支撑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的横向支撑结构示意图。图中:内模1、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右上角模13、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右下角模16、模口17、支撑结构2、上水平杆21、下水平杆22、前水平杆221、后水平杆222、变节杆223、横向支撑杆23、竖向支撑杆24、前支撑杆241、后支撑杆24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如附图所示,本技术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包括内模1和支撑结构2两部分,支撑结构2固定支撑在内模1内部构成双变节空心板梁的空心腔体,其特征在于:内模1是由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右上角模13、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组合拼接构成的变节内模构造,呈矩形空腔壳体,棱角为斜面倒角;支撑结构2由上水平杆21、下水平杆22、横向支撑杆23和竖向支撑杆24组成;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分别上下水平布置,位置垂直相对;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之间由竖向支撑杆24铰链连接;相邻的两根上水平杆21或相邻的两根下水平杆22之间由横向支撑杆23铰链连接。所述的内模1,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右上角模13、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在变节处采用斜面过渡变节构造。所述的支撑结构2上的竖向支撑杆24分前支撑杆241和后支撑杆242,前支撑杆241安装在变节面后的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之间,后支撑杆242安装在变节面前的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之间。所述的下水平杆22由前水平杆221、后水平杆222和变节杆223组成,前水平杆221和后水平杆222水平设置,中间通过倾斜设置的变节杆223铰接。所述的支撑结构2上的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的变节位置及长度与内模1的变节位置及长度相同。所述的内模1外部整体捆扎并包裹塑料薄膜。实施例:本技术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非常适用于浇筑13米以下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以下为本技术的安装过程:1)将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吊入安装架内,组合拼接;2)将支撑结构2打开伸展,拉动横向支撑杆23、竖向支撑杆24将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锁定,吊入安装架内,放置在底平面模14上;3)依次将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和右上角模13吊入,安装在支撑结构2上方;4)将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右上角模13、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捆绑固定,并包裹好塑料薄膜,空心板梁内模1完成;5)将安装好的内模1及支撑结构2整体吊入空心板梁钢筋笼内。以下为本技术的拆卸过程:1)沿水平方向拉动上水平杆21,使前支撑杆241和后支撑杆242绕各自铰接部位旋转,竖向支撑解锁;2)同时水平拉动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中间部位的杆位,横向支撑杆23绕各自铰接部位旋转,使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位于两侧的杆位往中间收缩,横向支撑解锁;3)将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从左右和上下方向用力拉动收缩到了一起,下水平杆22上的前水平杆221、后水平杆222和变节杆223,在铰链处旋转拉直,变节处不受影响;4)将收缩后的支撑结构2从模口17处抽出;5)依次先将将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和右上角模13从模口17处拉出,再将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从模口17处拉出,拆卸完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包括内模(1)和支撑结构(2)两部分,支撑结构(2)固定支撑在内模(1)内部构成双变节空心板梁的空心腔体,其特征在于:内模(1)是由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右上角模(13)、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组合拼接构成的变节内模构造,呈矩形空腔壳体,棱角为斜面倒角;支撑结构(2)由上水平杆(21)、下水平杆(22)、横向支撑杆(23)和竖向支撑杆(24)组成;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分别上下水平布置,位置垂直相对;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之间由竖向支撑杆(24)铰链连接;相邻的两根上水平杆(21)或相邻的两根下水平杆(22)之间由横向支撑杆(23)铰链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包括内模(1)和支撑结构(2)两部分,支撑结构(2)固定支撑在内模(1)内部构成双变节空心板梁的空心腔体,其特征在于:内模(1)是由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右上角模(13)、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组合拼接构成的变节内模构造,呈矩形空腔壳体,棱角为斜面倒角;支撑结构(2)由上水平杆(21)、下水平杆(22)、横向支撑杆(23)和竖向支撑杆(24)组成;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分别上下水平布置,位置垂直相对;上水平杆(21)和下水平杆(22)之间由竖向支撑杆(24)铰链连接;相邻的两根上水平杆(21)或相邻的两根下水平杆(22)之间由横向支撑杆(23)铰链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变节空心板梁内模及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顶平面模(11)、左上角模(12)、右上角模(13)、底平面模(14)、左下角模(15)和右下角模(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阳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宁博通模板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