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6181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0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空调,包括:冷凝器和覆盖结构(1),所述冷凝器设置在车顶空间内,所述覆盖结构(1)设置在车顶上并位于所述冷凝器上方,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设有进风结构(3)和出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设置为使流经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的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时流经所述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的角度为锐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增加通过覆盖结构内侧空间的气流量,进而提高冷凝器乃至蒸发器的换热效果,提高车用空调的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空调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为了提高乘员的舒适感,出现了设置在车辆上的车用空调系统。车用空调系统能够给车内提供温度、湿度、通风性以及清洁度的调控,进而给乘员提供舒适环境。一般来说,车用空调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及电控系统等,考虑到车辆的结构和通风要求,目前有一些车用空调安装于车辆的顶部,例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车用空调的安装,该车用空调还包括底盘、盖板a2和抽风电机a1。冷凝器组装在底板上,盖板a2设置在冷凝器的上方。冷凝器需要从车辆外部引入空气,经过热交换后再通过抽风电机a1上的风扇排出车外。考虑到车顶位置的安装空间较为有限,因此抽风电机a1通常会采用为水平安装,使得抽风方向为竖直方向,进风格栅的空气流向也大多采用竖直方向。这种车用空调的进出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当车辆处于行驶过程中,前后方向流动的外界气流会对抽风电机的竖直出风形成风阻,影响抽风效果,同样的,也会减少进风格栅的进风量,从而使经过冷凝器的空气量减少,降低冷凝器乃至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导致车用空调能效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车用空调,能够提高车用空调的通过风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包括:冷凝器和覆盖结构1,所述冷凝器设置在车顶空间内,所述覆盖结构1设置在车顶上并位于所述冷凝器上方,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设有进风结构3和出风结构;其中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设置为使流经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的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时流经所述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的角度为锐角。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抽风装置2,所述抽风装置2设置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能够将所述覆盖结构1下方的空气抽出到车辆外部,所述抽风装置2角度可调。进一步的,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出风角度调整机构,所述出风角度调整机构与所述抽风装置2连接,能够对所述抽风装置2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的倾角进行调整,进而调整所述抽风装置2排出气流的方向。进一步的,所述抽风装置2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的倾角为0°~30°。进一步的,所述抽风装置2包括至少一个抽风电机,所述抽风电机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同步或异步转动。进一步的,所述出风角度调整机构包括动力输出部件,所述动力输出部件通过啮合传动机构驱动所述抽风装置2改变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的倾角。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输出部件为步进电机5。进一步的,所述啮合传动机构包括齿条4、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部件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8和设置在所述抽风装置2上的第二齿轮10,所述齿条4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8和所述第二齿轮10相互啮合。进一步的,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设有导轨6,在所述导轨6上设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导轨6线性移动的滑块7,所述齿条4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7上。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结构3包括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的倾角为5°~30°。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以将覆盖结构上的进风结构设置成使流经进风结构的进入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时的外部气流之间形成0°到90°之间的锐角,进而使流经覆盖结构外侧的气流更容易的经进风结构进入覆盖结构内侧空间,本技术还可以将覆盖结构上的出风结构设置成使流经出风结构的排出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时的外部气流之间形成0°到90°之间的锐角,进而减少流经覆盖结构外侧的气流对排出气流的风阻,降低外部气流对车用空调冷凝侧的进出风量的不良影响。对进风机构和出风机构的设置可以择一或者全部采用,以增加通过覆盖结构内侧空间的气流量,进而提高冷凝器乃至蒸发器的换热效果,提高车用空调的能效。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的车用空调的盖板结构及安装部件的组装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车用空调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车用空调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包括:冷凝器和覆盖结构1,所述冷凝器设置在车顶空间内,所述覆盖结构1设置在车顶上并位于所述冷凝器上方,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设有进风结构3和出风结构;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设置为使流经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的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时流经所述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的角度为锐角。在本实施例中,覆盖结构1设置在车辆的车顶上,会在车顶形成容置冷凝器等器件及管路的车顶空间。覆盖结构1上设置有进风结构3和出风结构,通过进风结构3和出风结构可以实现外界气流进入车顶空间来实现空气交换或者热交换作用,而后再从车顶空间向外排出的气流循环。覆盖结构1可采用盖板或其他可以实现覆盖功能的结构。进风结构3提供了覆盖结构外侧的气流进入车顶空间的功能,其实现形式可以为单一通孔或通槽,也可以为多通孔或多通槽的排列结构,也可以采用图2、3所示的进风格栅,这样既能实现进风,同时能够利用进风格栅对外界气流中的异物进行阻挡。出风结构提供了车顶空间内的气流排出覆盖结构的功能,其实现形式可以为被动方式的排风结构,即设置气流排出口,利用车顶空间内部的气压和流动性来使车顶空间的气体通过气流排出口向外部排出。为了促进车顶空间的气流排出,优选采用包括抽风装置2的出风结构,即将抽风装置2设置在覆盖结构1上,利用抽风装置2的抽吸气体的能力,将所述覆盖结构1下方的空气抽出到车辆外部。前面提到过现有的车用空调的进出风的气流风向均为竖直方向,这种气流方向与流经覆盖结构表面的外界气流存在干涉冲突,影响进出覆盖结构的气流量。参考图2所示,车辆行进方向V与流经覆盖结构外侧的气流W的方向相反,本技术可以将进风结构3设置为使流经进风结构3的气流方向W1与车辆行驶时流经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W的角度α为锐角,即0°<α<90°。通过将W1和W设置为锐角,可以使流经覆盖结构外侧的气流更容易地经进风结构进入覆盖结构1的内侧空间。本技术还可以将出风结构设置为使流经出风结构的气流方向W2与车辆行驶时流经所述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W的角度β为锐角,即0°<β<90°。通过将W2和W设置为锐角,可以减少流经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对排出气流的风阻,降低外部气流对车用空调冷凝侧的进出风量的不良影响。上述对进风结构和出风结构的设置可以择一采用,也可以全部采用,全部采用时可以实现更为顺畅的气流循环效果。通过对进风结构和/或出风结构的设置,能够增加通过覆盖结构内侧空间的气流量,进而提高冷凝器乃至蒸发器的换热效果,提高车用空调的能效。前面提到了采用进风格栅的进风结构3,为了设置进风方向,可以通过设置进风格栅的角度来实现,该角度可以设为可调或者不可调。而进风格栅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的倾角a优选为5°~30°,过小的倾角会影响气流的进入效率,而过大的倾角又会增加车辆整体的风阻,因此该优选范围既能够有效地促进外部气体的进入,也避免造成车辆的风阻过大。前面提到了出风结构的一种优选实现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用空调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空调,包括:冷凝器和覆盖结构(1),所述冷凝器设置在车顶空间内,所述覆盖结构(1)设置在车顶上并位于所述冷凝器上方,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设有进风结构(3)和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设置为使流经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的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时流经所述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的角度为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空调,包括:冷凝器和覆盖结构(1),所述冷凝器设置在车顶空间内,所述覆盖结构(1)设置在车顶上并位于所述冷凝器上方,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设有进风结构(3)和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设置为使流经所述进风结构(3)和/或出风结构的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时流经所述覆盖结构(1)外侧的气流的角度为锐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抽风装置(2),所述抽风装置(2)设置在所述覆盖结构(1)上,能够将所述覆盖结构(1)下方的空气抽出到车辆外部,所述抽风装置(2)角度可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出风角度调整机构,所述出风角度调整机构与所述抽风装置(2)连接,能够对所述抽风装置(2)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的倾角进行调整,进而调整所述抽风装置(2)排出气流的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装置(2)相对于所述覆盖结构(1)的倾角为0°~3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装置(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如好吴多德蔡正永刘星茂李建涛吴信会王高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