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薛寿贞专利>正文

无线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06811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7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前盖、与所述前盖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用于产生电磁波的发射线圈、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所在位置的检测定位器、驱动器、支撑板及滑动装置,所述驱动器与所述检测定位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滑动装置与所述发射线圈分别装配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滑动装置抵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前盖相对设置。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器性能稳定且充电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充电技术,顾名思义,即不借助充电线材既可实现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用电设备充电。与传统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具有体积小、便携性高、兼容性强、有利于用电设备防水防尘设计等优点。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移动设备等,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是采用无线电波及电磁感应技术,通过无线充电器内的发射线圈和待充电设备内的接收线圈感应并产生感应电流,将感应电流转换成电磁波信号,而电磁波信号从无线充电器传输到待充电设备后,通过待充电设备内的接收装置对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进行解调,转换成设备充电所使用的直流电源,从而实现对设备的锂电池进行充电,而且无线充电器内线圈的个数及排列结构对设备充电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相关的所述无线充电器通常只设置有一个发射线圈,因此仅能对一台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且要求所述无线充电器和所述待充电设备之间要精确定位,否则将降低充电效率,甚至无法正常充电。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无线充电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且充电效率高的无线充电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前盖、与所述前盖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用于产生电磁波的发射线圈、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所在位置的检测定位器、驱动器、支撑板及滑动装置,所述驱动器与所述检测定位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滑动装置与所述发射线圈分别装配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滑动装置抵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前盖相对设置。优选的,所述滑动装置为滑轮或滚珠。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和由所述底壁弯折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设于其内侧的台阶部,所述滑动装置抵接于所述台阶部。优选的,所述滑动装置为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滑轨,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轨卡设于所述滑槽。优选的,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磁钢,所述磁钢固定于所述支撑板并与所述发射线圈位于同一侧。优选的,所述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设置。优选的,所述磁钢为多个且等间距设置。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所述无线充电器设置了所述检测定位器和驱动器,通过所述检测定位器检测所述待充电设备在所述前盖的位置后通过所述驱动器自动驱动所述支撑板移动,从而使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发射线圈移动至与所述无线充电器正对,使得所述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达到最优,所述检测定位器和驱动器配合结构性能稳定,进而使得所述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无线充电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无线充电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对待充电设备充电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无线充电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对待充电设备充电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无线充电器10包括前盖1、壳体2、用于产生并发射电磁波的发射线圈3、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20的检测定位器4、驱动器5、支撑板6、滑动装置7及磁钢8。所述驱动器5与所述检测定位器4电连接,所述驱动器5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2,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所述滑动装置7与所述发射线圈3分别装配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的相对两侧,所述滑动装置7抵接于所述壳体2,所述发射线圈3与所述前盖1相对设置。所述前盖1盖设于所述壳体2并且二者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未标号)。所述发射线圈3、所述检测定位器4、所述驱动器5、所述支撑板6、所述滑动装置7及所述磁钢8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壳体2包括底壁21和由所述底壁21弯折延伸的侧壁22,所述侧壁22包括设于其内侧的台阶部221。所述台阶部221用于支撑所述滑动装置7。所述发射线圈3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用于产生并发射电磁波。所述检测定位器4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20的位置并计算后驱动所支撑板6移动使得所述支撑板6带动所述发射线圈3移动。所述驱动器5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2,当然也可固定于所述前盖1,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所述驱动器5用于接收所述检测定位器4的信号后驱动所述支撑板6移动,从而带动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的所述发射线圈3移动至与所述待充电设备20正对。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器5可为气泵、液压泵或马达等。所述支撑板6的相对两侧分别装配所述发射线圈3和所述滑动装置7,所述发射线圈3位于与所述前盖1相对的一侧。所述滑动装置7抵接所述壳体2用于为所述支撑板6提供滑动支撑。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装置7为滑轮或滚珠,且抵接于所述台阶部221。所述磁钢8位于所述壳体2内,所述磁钢8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并与所述发射线圈3位于同一侧。具体的,所述磁钢8环绕所述发射线圈3设置。为了减轻所述无线充电器10的重量,所述磁钢8为多个且等间距设置,同时保证了所述磁钢8的磁吸力均匀分布,从而在所述待充电设备20在所述无线充电器10上进行充电时能更稳定的被所述磁钢8的磁力吸持,提高充电的可靠性。所述待充电设备20可以为手机、IPAD及MP3等移动终端。该结构使得所述磁钢8吸持所述待充电设备20时更稳固,稳定性好。当所述待充电设备20通过所述无线充电器10充电时,所述待充电设备20置于所述无线充电器10的前盖1,所述检测定位器4检测所述待充电设备20的位置后对其计算定位,再通过所述驱动器5驱动所述支撑板6移动,使所述发射线圈3随着所述支撑板6移动至与所述待充电设备20正对。从而保证所述无线充电器10对所述待充电设备20充电时的充电效率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待充电设备20能进行无线充电即必定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发射线圈3发出的电磁波的接收线圈(未图示),而本技术中所谓的发射线圈3移动至与所述待充电设备20正对,实际上也是发射线圈3移动至与所述接收线圈正对。而所述检测定位器4检测所述待充电设备20的位置后对其计算定位也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检测定位器件实现。实施例二:请结合参阅图3,为图1的无线充电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所述滑动装置70为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0的滑轨,所述壳体200包括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槽210,所述滑动装置70即滑轨卡设于所述滑槽210。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所述无线充电器10设置了所述检测定位器4和驱动器5,通过所述检测定位器4检测所述待充电设备在所述前盖1的位置后通过所述驱动器5自动驱动所述支撑板6移动,从而使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的发射线圈3移动至与所述无线充电器10正对,使得所述无线充电器10的充电效率达到最优,所述检测定位器4和驱动器5配合结构性能稳定,进而使得所述无线充电器10的充电效率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无线充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前盖、与所述前盖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用于产生电磁波的发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所在位置的检测定位器、驱动器、支撑板及滑动装置,所述驱动器与所述检测定位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滑动装置与所述发射线圈分别装配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滑动装置抵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前盖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前盖、与所述前盖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用于产生电磁波的发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所在位置的检测定位器、驱动器、支撑板及滑动装置,所述驱动器与所述检测定位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滑动装置与所述发射线圈分别装配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滑动装置抵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前盖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装置为滑轮或滚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薛寿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