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78976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4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内部的接触针,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所述限位结构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结构配合,使得所述接触针与所述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充电器的方便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器。
技术介绍
为方便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连接其他设备,比如电脑,进行数据传输等操作,目前移动终端一般通过插入数据线进行充电,比如插入USB数据线进行充电。但是这种方式,不方便使用,比如在光线比较暗时,用户难以找到移动终端上的插孔。为方便使用,目前采用磁性吸附和无线感应的方式进行充电,然而磁性吸附容易使得移动终端和充电器的位置不对应,即容易导致错位,进而影响充电效率,因此这种方式不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器,旨在提高充电器的方便性和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内部的接触针,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所述限位结构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结构配合,使得所述接触针与所述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为位于所述充电器两侧的卡扣,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与移动终端两侧上对应的卡座配合,使得所述充电器和所述移动终端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为凸起,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的凹槽配合。可选地,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一凹槽,所述第二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凹槽内,与第一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接触针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一端裸露在所述第二外壳背离第一外壳的一侧。可选地,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通过卡扣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充电器还包括: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形成的空腔内,所述接触针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上对应的引脚连接。可选地,所述充电器还包括:电源线和插头,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插头中金属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电路上对应的引脚连接。可选地,所述充电器为长条形,所述接触针沿所述充电器的长度方向直线分布。可选地,所述接触针为四个,并排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内部,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中与所述接触针所在平面平行的面上。可选地,所述接触针为弹簧接触针。本专利技术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内部的接触针,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所述限位结构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结构配合,使得所述接触针与所述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通过上述方式,本专利技术中接触针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的内部,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在需要进行充电时,用户可以通过限位结构将充电器与移动终端形成一整体,不需要在充电前找到插孔,使得接触针与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即可以实现充电,使用方便,同时不会产生错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充电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充电器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充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充电器和移动终端一充电场景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充电器和移动终端另一充电场景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充电器的剖视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器。参照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充电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10和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10内部的接触针20,所述充电器主体10包括限位结构11,在所述充电器100与移动终端200连接时,所述限位结构11与移动终端200上对应结构配合,使得所述接触针20与所述移动终端200中接触片对应接触。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本实施例中,为方便用户进行数据传输等,接触针20的数量为4个,当然具体实施中接触针20的数量可以为其他值,比如3个,5个。为减小设计难度,将多个接触针20并排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内部,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中与所述接触针所在平面平行的面上。具体地,所述接触针为常用的弹簧接触针。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1为位于所述充电器两侧的卡扣,在所述充电器100与移动终端200连接时,卡扣与移动终端两侧上对应的卡座配合,使得所述充电器和所述移动终端固定连接。具体地,卡扣可以设置在如图1和图2所示充电器的左右两侧,当然也可以是设置在充电器的前后两侧,如图3所示。为方便在充电完成时,用户将充电器和移动终端分离,卡扣上对应位置还可以设置防滑结构。具体实施中,所述限位结构20还可以为凸起,如果限位结构20为凸起,则移动终端设置对应的凹槽,凸起设置在于接触针20所在充电器上的同一平面,凸起用于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的凹槽配合。当然限位结构20还可以卡扣和凸起,卡扣用于将充电器与移动终端固定连接,凸起则用于定位。在更多的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当然充电器上的凸起也可以设置为特定的形状,起到防呆的作用,即仅适合具有对应形状凹槽的移动终端进行连接。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1还具有防呆作用,即限位结构11仅适合与具有对应的结构的移动终端固定连接。具体实施中充电器还可以具有其他的防呆结构,防呆结构仅适合与具有对应的结构的移动终端固定连接,比如充电器具有凹槽结构,在充电时,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装入该凹槽结构,使得充电器半包裹移动终端的背面,其中移动终端的正面是具有显示屏的一面,如图4所示,当然充电器全包裹移动终端。具体实施中在充电时,充电器还可以包裹移动终端的侧面,如图5所示。此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在手摸到充电器和移动终端时,则可以根据充电器和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因此更加方便用户使用。采用本专利技术结构会更加方便用户使用,并且本专利技术充电器会相对现有技术中采用USB数据线会更加耐用,因为USB数据线在实际使用中,数据线中连接移动终端的一端容易被其他物体压住,从而将移动终端支撑起来,这样不仅容易导致移动终端数据接口损坏;并且数据线在经过多次被压、松开后,容易导致数据线的连接头与线的连接处破皮,进而导致数据线无法正常使用。而本申请中充电器的内部设置有接触针,因此充电器具有一定的厚度,在充电过程中,本申请中与充电器连接的数据线被其他物体压住、松开的幅度会比USB数据线会小,因此本申请充电器会更加耐用。此外,现有中采用插孔的方式,用户可能不小心会将数据线插反,进而导致数据线或移动终端损坏。而本申请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本专利技术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内部的接触针,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结构配合,使得所述接触针与所述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通过上述方式,本专利技术中接触针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的内部,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在需要进行充电时,用户可以通过限位结构将充电器与移动终端形成一整体,不需要在充电前找到插孔,使得接触针与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即可以实现充电,使用方便,同时不会产生错位。进一步地,参阅图6,图6为本专利技术充电器的所述充电器主体10包括:第一外壳12和第二外壳13,所述第一外壳12具有一凹槽,所述第二外壳13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12的凹槽内,与第一外壳12固定连接,所述接触针20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一端裸露在所述第二外壳13背离第一外壳1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内部的接触针,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所述限位结构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结构配合,使得所述接触针与所述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充电器主体内部的接触针,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限位结构,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所述限位结构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结构配合,使得所述接触针与所述移动终端中接触片对应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位于所述充电器两侧的卡扣,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与移动终端两侧上对应的卡座配合,使得所述充电器和所述移动终端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凸起,在所述充电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时,与移动终端上对应的凹槽配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具有一凹槽,所述第二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凹槽内,与第一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接触针固定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一端裸露在所述第二外壳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寇晓一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见康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