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6582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3 11:08
一种罐式热交换器,可包括:外壳,外壳的一个表面敞开,另一个表面封闭,且两个表面之间具有空间,且外壳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空间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热辐射单元,其插入所述空间内,设置有通过堆叠多个板交替形成的连接管线,所述连接管线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空间连通,且在所述空间中工作流体在穿过各自的连接管线时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罩盖,其安装在所述外壳的敞开表面,以便所述热辐射单元一体地安装在所述罩盖的一个表面上以安装至所述空间,且所述一个表面上形成用于与所述连接管线的另一个连接管线连通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本专利技术要求2015年6月1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15-0084260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罐式热交换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通过热交换控制工作流体的温度,提高热交换效率且重量和尺寸减小的罐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通常,热交换器通过传热表面将热量从高温流体转移至低温流体,且用在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这种热交换器重复使用热能,或针对所要求的性能控制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温度。热交换器应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或变速器油冷却器,且安装在发动机室内。由于很难将热交换器安装在空间有限的发动机室内,因此已对尺寸更小、重量更轻且效率更高的热交换器进行了研究。传统热交换器根据车辆的状况控制工作流体的温度,并将工作流体提供至发动机、变速器或空调系统。为此,每一个液压管线上均安装了分支
电路(bifurcation circuit)和阀,当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通过时,工作流体通过液压管线工作。因此,组成元件和组装过程增加,且布局复杂。如果不使用附加的分支电路和阀,则无法根据工作流体的流量控制热交换效率。因此,便无法有效控制工作流体的温度。进一步地,根据传统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尺寸应增加以提高热交换效率。进一步地,用于控制工作流体流动的附加阀应安装在外部,因此组成元件复杂,且重量和成本增加。因此,当热交换器安装在发动机室内时,布局复杂,且元件的安装空间不足。在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整个
技术介绍
的理解,因此不应被认为是承认或以任何形式建议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形成罐形的罐式热交换器,其可控制工作流体的温度,提高热交换效率,减小重量和尺寸,简化发动机布局,并很容易获得安装空间,因此提高了安装性。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罐式热交换器,其包括:外壳,该外壳的一个表面敞开,另一个表面封闭,且外壳内具有空间,且在外壳的侧面设置有与空间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热辐射单元,其插入空间内,辐射单元设置有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交替形成的连接管线,连接管线的第一连接管线与空间连通,且其中,工作流体在穿过各自的连接管线时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罩盖,其安装在外壳的一个敞开表面,以便热辐射单元一体地安装在罩盖的一个表面上以安装至空间,且该一个表面上形成用于与连接管线的另一个连接管线连通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耦接部分可与罩盖的外周缘一体成形且朝向外壳弯曲。在外壳的外周缘围绕耦接部分的内周缘的情况下,耦接部分可通过铆接外壳的外周缘而耦接至外壳。外壳与罩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可形成在外壳的侧面上的分离位置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可形成在罩盖的一个表面上的分离位置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可分别在与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相交的位置处形成。外壳可通过注射成型而形成柱形。外壳可由塑性材料制成。板可形成盘形,且在板上可形成分别与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热辐射单元可进一步包括:第一固定板,其安装至热辐射单元的一个表面,热辐射单元的一个表面固定至罩盖并形成分别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应的第一穿透孔和第二穿透孔;以及第二固定板,其与插入到空间内的热辐射单元的另一个表面安装在一起。板可包括:多个突起,其从板突起并设置成以设定的间隔彼此隔开;和分配突起部,其从板的中心至板的外周缘形成,设置在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之间。突起可形成半球形,且可在与分配突起部相同的方向上从板突起。工作流体的其中之一可以是从散热器流动的冷却剂,而另一种工作流体可以是从自动变速器流动的变速器油。冷却剂可通过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流动至热辐射单元,变速器油可通过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流动至热辐射单元,且连接管线可包括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冷却剂在第一连接管线内流动,变速器油在第二连接管线内流动。至少一个安装部分可与外壳的另一个表面周缘一体成形。罩盖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且热辐射单元通过钎焊一体地安装至罩盖。安装板可安装至罩盖的另一个表面,且安装部分可与安装板的外周缘一体成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罐式热交换器可控制工作流体的温度,且形成可提高热交换效率并减小重量和尺寸的罐形,因此可以简化发动机的布局。进一步地,可很容易获得安装空间,从而提高安装性。此外,由于与热辐射单元一体地安装的罩盖与通过注射成型制造的外壳耦接,因此制造和组装工作可很简单,可减少制造成本,且可提高生产力。此外,在组装罩盖和热辐射单元之前,通过检查是否生产了有缺陷的热辐射单元,可不会生产有缺陷的成品,如此便提高了生产力。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设备具有其他特征和优点,根据结合在本文中的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或更详细地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阐述,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罐式热交换器的自动变速器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罐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罐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沿图2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应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罐式热交换器的热辐射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应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罐式热交换器的散热单元的板的立体图。图8是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罐式热交换器的操作的视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罐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应理解,附图并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只是给出对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某种程度的简化表示。本文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定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特定预期应用和使用环境确定。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在所有附图中指示本专利技术的相同或等效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其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文中进行了描述。虽然将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本专利技术,但应理解本描述并非意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专利技术不仅意在涵盖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且还意在涵盖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包括的各种替代方案、修改、等同物以及其它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首先,由于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中所示出的构造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最优选示例性实施方式和构造,因此,其不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所有技术思想,且应理解当提交本专利技术时,可代替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种等效方案和修改实例是可能的。为了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省略了与描述无关的部件,且相同或相似组成元件在整个说明书中以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由于任意示出了附图中所示的每一种构造的尺寸和厚度以便于描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一定局限于附图中图示的构造,且为了清楚地图示若干部分和区域,对厚度进行了放大。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明确说明情况相反,否则词“包括”(comprise)或其变化形式(例如“comprises”或“comprising”)将理解为是指包含所述的元件,但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此外,说明书中描述的术语“单元”、“装置”、“部件”、“构件”等是具有指执行至少一种功能或操作的综合构造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罐式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罐式热交换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第一表面敞开,并且第二表面封闭,且所述外壳内具有空间,且在所述外壳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空间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热辐射单元,所述热辐射单元插入到所述空间内,所述热辐射单元设置有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交替形成的连接管线,所述连接管线的第一连接管线与所述空间连通,且其中工作流体在穿过各自的连接管线时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罩盖,所述罩盖安装在所述外壳的敞开的所述第一表面,以便所述热辐射单元在所述罩盖的一个表面上一体地安装至所述空间,且用于与所述连接管线中的第二连接管线连通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形成于所述一个表面处。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5 KR 10-2015-00842601.一种罐式热交换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第一表面敞开,并且第二表面封闭,且所述外壳内具有空间,且在所述外壳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空间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热辐射单元,所述热辐射单元插入到所述空间内,所述热辐射单元设置有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交替形成的连接管线,所述连接管线的第一连接管线与所述空间连通,且其中工作流体在穿过各自的连接管线时彼此进行热交换;以及罩盖,所述罩盖安装在所述外壳的敞开的所述第一表面,以便所述热辐射单元在所述罩盖的一个表面上一体地安装至所述空间,且用于与所述连接管线中的第二连接管线连通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形成于所述一个表面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一耦接部分与所述罩盖的外周缘一体成形且朝向所述外壳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在所述外壳的外周缘围绕所述耦接部分的内周缘的情况下,所述耦接部分铆接至所述外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外壳与所述罩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的分离位置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形成在所述罩盖的所述一个表面上的分离位置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分别形成在与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相交的位置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外壳通过注射成型而形成柱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外壳由塑性材料制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热交换器,其中,所述板形成盘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载然李相容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甲乙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