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389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包括:感光模块、电压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暖色温控制模块和冷色温控制模块,感光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暖色温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和冷色温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感光模块探测周围环境光线亮度,由微处理器根据光线亮度变化智能地调整暖色温控制模块和冷色温控制模块的占空比,从而达到调节LED灯色温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照明灯的功能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照明灯除了满足日常照明之外,其舒适性更加重要。一般的,照明灯可在不同的色温下发出不同的光线:当色温小于3000K时,发出暖色光;当色温为4000K~5000K时,发出柔和的白色光;当色温大于6000K时,发出冷色光。目前,现有的照明灯具其色温都是固定色温或手动调节色温,不能实现与自然光互动调节,不能根据人眼对不同时间段色温的需求而自动的调节色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其能解决现有LED灯无法根据自然光线自动调节色温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包括:感光模块、电压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暖色温控制模块和冷色温控制模块,所述暖色温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和PMOS管,所述冷色温控制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NMOS管;所述感光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电源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第二电阻与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P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PMOS管的漏极与一暖色温LED灯的负极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还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电源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第四电阻与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机和N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NMOS管的漏极与一冷色温LED灯的负极连接。优选的,所述感光模块为光电二极管或者光敏电阻。优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三极管。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感光模块探测周围环境光线亮度,由微处理器根据光线亮度变化智能地调整暖色温控制模块和冷色温控制模块的占空比,从而达到调节LED灯色温的目的。另外,微处理器是通过单路PWM信号进行控制,避免了两路PWM控制时带来的精度问题,使实现起来更加简单和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的模块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暖色温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冷色温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参考图1-3,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包括:感光模块1、电压转换模块2、微处理器3、暖色温控制模块4和冷色温控制模块5,感光模块1的输出端与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入端连接,电压转换模块2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3的输入端连接,微处理器3的输出端分别与暖色温控制模块4的输入端和冷色温控制模块5的输入端连接。其中,暖色温控制模块4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和PMOS管,冷色温控制模块5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三极管Q2和NMOS管。感光模块1优选为光电二极管或者光敏电阻,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三极管。具体的,微处理器3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电源端VCC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与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P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PMOS管的漏极与一暖色温LED灯D1的负极连接,暖色温LED灯D1的正极与恒流源连接。微处理器3的输出端还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源端VCC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通过第四电阻R4与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机和N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NMOS管的漏极与一冷色温LED灯D2的负极连接,冷色温LED灯D2的正极与恒流源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感光模块1自动检测周围环境光线的变化,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至电压转换模块2,由电压转换模块2将相应的电压输出至微处理器3,微处理器3根据接收到的电压大小调节暖色温控制模块4的PWM占空比和冷色温控制模块5的PWM占空比。当微处理器3输出的PWM信号中的一个时钟周期内的高电平输入到暖色温控制模块4,暖色温控制模块4中的第一三极管Q1导通,输出低电平至PMOS管的栅极,PMOS管导通,从而暖色温LED灯D1导通亮起。当微处理器3输出的PWM信号中的一个时钟周期内的低电平输入到冷色温控制模块5,冷色温控制模块5中的第二三极管Q2截止,输出高电平至NMOS管的栅极,NMOS管导通,从而冷色温LED灯D2导通亮起。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当周围光线变暗时,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电压变高,微处理器3输出至暖色温控制模块4的占空比增加,相应的,输出至冷色温控制模块5的占空比减小,色温变低;当周围光线变亮时,电压转换模块2输出的电压变低,微处理器3输出至暖色温控制模块4的占空比减小,相应的,输出至冷色温控制模块5的占空比增加,色温变高。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感光模块探测周围环境光线亮度,由微处理器根据光线亮度变化智能地调整暖色温控制模块和冷色温控制模块的占空比,从而达到调节色温的目的。另外,微处理器是通过单路PWM信号进行控制,避免了两路PWM控制时带来的精度问题,使实现起来更加简单和可靠。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模块、电压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暖色温控制模块和冷色温控制模块,所述暖色温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和PMOS管,所述冷色温控制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NMOS管;所述感光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电源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第二电阻与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P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PMOS管的漏极与一暖色温LED灯的负极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还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电源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第四电阻与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机和N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NMOS管的漏极与一冷色温LED灯的负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LED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模块、电压转换模块、微处理器、暖色温控制模块和冷色温控制模块,所述暖色温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和PMOS管,所述冷色温控制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NMOS管;所述感光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电源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通过第二电阻与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P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祖梅陈圣伦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矽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