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3378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5: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用于车钩间电气系统的连挂,包括用于连接两相邻车钩的多个触头,以及安装触头的绝缘体,绝缘体包括固定在车钩上的外壳,以及套设于外壳内的内绝缘体,内绝缘体与外壳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车钩连挂时,两对接车钩紧贴,使内绝缘体在第一接触面的压力下克服弹性元件的阻力收缩,车钩解钩时,内绝缘体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回位。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满足运行过程中车钩拉压转换工况的需求,又能保证动、静触头接触信号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车辆连接
,尤其涉及一种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
技术介绍
多芯电气连接器是用于全自动、半自动、半永久车钩之间电气连接重要装置,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多芯电气连接器的应用非常普遍。现有的多芯电气连接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车钩上,其动触头基体通过螺纹结构与绝缘体连接。列车运行时,动触头靠其相对于静触头的纵向伸缩补偿车钩在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间隙。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应用于高速动车组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时,随着车钩使用年限的增加,车钩连挂后产生的间隙必然会逐渐产生或增大。此时,动触头在工作及适应车钩间隙变化时会产生磨损,并存在拉弧放电的可能。因此仅靠动触头来补偿车钩间由于拉压转换动作而产生的间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多芯电气连接器靠触头补偿车钩运行时产生的间隙不能满足车钩间隙逐渐增大的需求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既能满足列车运行过程中车钩拉压转换工况的需求,又能保证动、静触头接触信号稳定的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用于车钩间电气系统的连挂,包括用于连接两相邻车钩的多个触头,以及安装触头的绝缘体,绝缘体包括固定在车钩上的外壳,以及套设于外壳内的内绝缘体,内绝缘体与外壳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车钩连挂时,两对接车钩紧贴,使内绝缘体在第一接触面的压力下克服弹性元件的阻力收缩,车钩解钩时,内绝缘体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回位。作为优选,内绝缘体朝向相邻车钩的一端有第一接触面,触头设置于第一接触面上,车钩上有用于车钩连挂时与相邻车钩贴合的车钩连挂端面,第一接触面伸出车钩连挂端面,第一接触面与车钩连挂端面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列车运行时两对接车钩间的最大间隙。作为优选,弹性元件套接在内绝缘体上,弹性元件一端与内绝缘体连接,另一端与外壳连接。作为优选,内绝缘体外侧有第二接触面,外壳内侧对应于第二接触面有第三接触面,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为锥面,并可在弹性元件的压力下紧密接触,锥面的中心线与内绝缘体伸缩方向平行。作为优选,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为圆锥面或棱锥面。作为优选,外壳侧面上开设有可通过定位销的定位通孔,内绝缘体对应于定位通孔设置有凹槽,凹槽的长度方向与内绝缘体的伸缩方向平行,定位销穿过定位通孔并伸入至凹槽内,以限制内绝缘体在车钩连挂前的轴向转动。作为优选,凹槽为矩形槽,定位销伸入凹槽的一端侧壁与凹槽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相切。作为优选,凹槽包括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定位销直径的第一凹槽部,以及宽度方向的尺寸等于定位销直径的第二凹槽部,车钩连挂前,定位销伸入凹槽的一端位于第一凹槽部内;车钩连挂后,定位销伸入凹槽的一端位于第二凹槽部内。作为优选,第一凹槽部与第二凹槽部之间平滑过渡。作为优选,内绝缘体安装触头的一端套设有防尘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现有的多芯电气连接器的绝缘体设置为包括内绝缘体和外壳,并通过设置弹性元件,以及限定第一接触面与车钩连挂端面的相对位置,以此在补偿列车车钩间隙时,将内绝缘体的伸缩运动代替现有的多芯电气连接器动触头的伸缩运动,进而使得本专利技术既能满足列车运行过程中车钩拉压转换工况的需求,又能保证触头间接触信号的稳定性。2、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二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设置为锥面,使得在车钩解钩时,相邻电器连接器内绝缘体的第一接触面在内绝缘体伸缩方向上准确对中。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外壳设置定位销,在内绝缘体设置凹槽,以及设置凹糟包括第一凹槽部和第二凹槽部,使得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在列车运行时,能够发挥补偿对接车钩间轴向转动方向上的偏移,以此进一步减小动触头的磨损,而在车钩解钩时能够使内绝缘体自动转动回位,以此使得相邻电器连接器内绝缘体的第一接触面在内绝缘体轴向转动方向上准确对中。4、通过将第二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设置为锥面,在外壳设置定位销,在内绝缘体设置凹槽,以及设置凹糟包括第一凹槽部和第二凹槽部,一方面在列车运行时,使得内绝缘体能够补偿对接车钩在X、Y、Z和轴向旋转方向上的间隙,进一步减小动触头的磨损,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车钩解钩时能够使内绝缘体自动回位,以此无需人工调整便可使本专利技术直接用于下一次的车钩连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在车钩连挂前安装于车钩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在列车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变形形式一;图5为图3的变形形式二。以上各图中:1触头;2、外壳;3、内绝缘体;4、第一接触面;5、端环;6、弹性元件;7、第二接触面;8、车钩连挂端面;9、定位通孔;10、凹槽;11、定位销;12、第一凹槽部;13、第二凹槽部;14、防尘罩;15、第三接触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在车钩连挂前安装于车钩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在列车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用于车钩间电气系统的连挂,包括用于连接两相邻车钩的多个触头1,以及安装触头1的绝缘体;为了能满足列车车钩间隙逐渐增大的需求,并保证动、静触头接触信号的稳定性,绝缘体包括固定在车钩上的外壳2,以及套设于外壳2内的内绝缘体3,内绝缘体3与外壳2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6,车钩连挂时,两对接车钩紧贴,使内绝缘体3在第一接触面4的压力下克服弹性元件6的阻力收缩,车钩解钩时,内绝缘体3在弹性元件6的作用下回位。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现有的多芯电气连接器的绝缘体设置为包括内绝缘体3和外壳2,并通过设置弹性元件6,以及限定第一接触面4与车钩连挂端面8的相对位置,以此在补偿列车车钩间隙时,将内绝缘体3的伸缩运动代替现有的多芯电气连接器动触头的伸缩运动,进而使得本专利技术既能满足列车运行过程中车钩拉压转换工况的需求,又能保证触头1之间接触信号的稳定性。另外,如图1所示,内绝缘体3朝向相邻车钩的一端端面为第一接触面4,触头1设置于第一接触面4上,车钩上有用于车钩连挂时与相邻车钩贴合的车钩连挂端面8。同时,为了使内绝缘体3能够伸缩,并能够有效补偿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沿运行方向的间隙,第一接触面4伸出车钩连挂端面8,第一接触面4与车钩连挂端面8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列车运行时两对接车钩间的最大间隙。需要说明的是,两对接车钩的最大间隙是根据列车实际运行时,两对接车钩间磨损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上述两对接车钩的最大间隙是指在车钩间磨损程度达到最大时(根据工程上对各型号车钩的不同要求可确定车钩间的最大磨损程度)所对应的最大间隙。针对上述弹性元件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用于车钩间电气系统的连挂,包括用于连接两相邻车钩的多个触头(1),以及安装触头(1)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绝缘体包括固定在车钩上的外壳(2),以及套设于外壳(2)内的内绝缘体(3),内绝缘体(3)与外壳(2)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6),车钩连挂时,两对接车钩紧贴,内绝缘体(3)在第一接触面(4)的压力下克服弹性元件(6)的阻力收缩;车钩解钩时,内绝缘体(3)在弹性元件(6)的作用下回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用于车钩间电气系统的连挂,包括用于连接两相邻车钩的多个触头(1),以及安装触头(1)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绝缘体包括固定在车钩上的外壳(2),以及套设于外壳(2)内的内绝缘体(3),内绝缘体(3)与外壳(2)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6),车钩连挂时,两对接车钩紧贴,内绝缘体(3)在第一接触面(4)的压力下克服弹性元件(6)的阻力收缩;车钩解钩时,内绝缘体(3)在弹性元件(6)的作用下回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绝缘体(3)朝向相邻车钩的一端端面为第一接触面(4),触头(1)设置于第一接触面(4)上,第一接触面(4)伸出车钩连挂端面(8),第一接触面(4)与在车钩上用于车钩连挂时与相邻车钩贴合的车钩连挂端面(8)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列车运行时两对接车钩间的最大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弹性元件(6)套接在内绝缘体(3)上,弹性元件(6)一端与内绝缘体(3)连接,另一端与外壳(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动式多芯电气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绝缘体(3)外侧面上形成有可为相邻车钩轴向对中的第二接触面(7),外壳(2)内侧形成有对应于第二接触面(7)的第三接触面(15),第二接触面(7)和第三接触面(15)为可在弹性元件(6)的压力下贴合的锥面,锥面的中心线与内绝缘体(3)伸缩方向平行,以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刘辉李明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