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226365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0 0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针对现有技术的激光系统中多个元件分别独立熔接使得激光器结构复杂,由于元件本身存在尾纤且焊接须预留一定的光纤长度导致激光系统体积庞大、光纤冗余、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所述激光系统包含泵浦光源、增益光纤、输出光纤和所述光纤器件,将实现激光放大的元件,包括第一耦合透镜、第二耦合透镜、第三耦合透镜和双色镜集成于壳体内,还包括光隔离器和光滤波器,元件之间实现光路连接,达到了将多个元件集成于一个光纤器件时减小了整个激光系统的体积,结构简单,元件之间光路耦合省去了独立熔接时通过光纤连接进行信号传输所导致的光纤冗余等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设计激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激光系统中,尤其是全光纤锁模振荡器后接的放大级制作中,由于对于基本元器件的要求,通常会造成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激光器件体积庞大的问题。现有的技术方案停留在每个元器件分别独立焊接以实现放大器功能。然而,分别独立焊接方式使激光器结构复杂,且由于全光纤系统器件本身存在尾纤,且焊接须预留一定的光纤长度,无法完成激光器小型轻量化的目标。全光纤激光器系统中光纤器件个数多,以及每个光纤器件均有尾纤是导致光纤激光器体积庞大、光纤冗余,结构复杂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旨在改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纤器件,应用于包括所述光纤器件的激光系统,所述激光系统还包括泵浦光源和增益光纤,所述光纤器件包括:壳体、第一耦合透镜、第二耦合透镜、第三耦合透镜和双色镜。所述泵浦光源发出的泵浦光经所述第一耦合透镜传输至所述双色镜,经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第二耦合透镜,再由所述第二耦合透镜耦合至所述增益光纤。由所述增益光纤根据所接收的泵浦光输出的激光传输至所述双色镜,经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再由所述第三耦合透镜输出。优选地,还包括光滤波器,还包括光滤波器,所述光滤波器用于将所述双色镜输出的激光进行光谱滤波后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优选地,还包括光隔离器,所述光隔离器用于将所述双色镜输出的激光进行反向传输激光隔离后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优选地,还包括光隔离器和光滤波器,所述激光由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光隔离器,经由所述光隔离器进行反向传输激光隔离后传输至所述光滤波器,由所述光滤波器进行光谱滤波后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优选地,还包括光隔离器和光滤波器,所述激光由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光滤波器,经由所述光滤波器进行光谱滤波后将激光传输至所述光隔离器,由所述光隔离器进行反向传输激光隔离后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泵浦尾纤、公共尾纤和信号尾纤,所述泵浦尾纤连接所述泵浦光源和所述第一耦合透镜,所述公共尾纤连接所述增益光纤和所述第二耦合透镜,所述信号尾纤连接所述第三耦合透镜和所述激光系统的输出光纤。优选地,所述第二耦合透镜和所述第三耦合透镜为聚焦透镜。优选地,所述第一耦合透镜为准直镜。优选地,所述壳体为不透明壳体。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激光系统,包括泵浦光源、增益光纤、输出光纤和上述的光纤器件,所述泵浦光源,所述增益光纤和所述输出光纤均与所述光纤器件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针对现有技术的激光系统中多个元件分别焊接使得激光器结构复杂,且由于元件本身存在尾纤且焊接须预留一定的光纤长度导致激光系统体积庞大、光纤冗余、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所述激光系统包含泵浦光源、增益光纤、输出光纤和所述光纤器件,将实现激光放大的元件,包括第一耦合透镜、第二耦合透镜、第三耦合透镜和双色镜集成于壳体内,元件之间实现光路连接,达到了将多个元件集成于一个光纤器件时减小了整个激光系统的体积,结构简单,元件之间光路耦合省去了独立熔接时通过光纤连接进行信号传输所导致的光纤冗余等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器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汇总:激光系统100;泵浦光源102;增益光纤104;输出光纤106;光纤器件110;壳体112;泵浦尾纤1122;公共尾纤1124;信号尾纤1126;第一耦合透镜114;第二耦合透镜116;第三耦合透镜118;双色镜120;光滤波器122;光隔离器124。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改善该问题的工具或方法。鉴于此,本技术的设计者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多次的实验和努力,不断的改革创新,得出本方案所示的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纤器件110,应用于包含该光纤器件110的激光系统100,所述激光系统100还包括泵浦光源102、增益光纤104和输出光纤106。所述光纤器件110接收所述泵浦光源102发出的泵浦光,将所述泵浦光耦合至所述增益光纤104转换成激光,将增大后的激光耦合至输出光纤106输出。所述光纤器件110主要包括:壳体112、第一耦合透镜114、第二耦合透镜116、第三耦合透镜118和双色镜120。其中,第一耦合透镜114、第二耦合透镜116、第三耦合透镜118和双色镜120均设置在壳体112内,集成一个光纤器件110,减小了多个元件独立熔接于激光系统100时所占据的体积。所述第一耦合透镜114、第二耦合透镜116和第三耦合透镜118均与所述双色镜120耦合。第一耦合透镜114和所述双色镜120之间形成第一光路,所述双色镜120和所述第二耦合透镜116之间形成两条传输光路,主要包括由所述双色镜120到所述第二耦合透镜116的第二光路和由所述第二耦合透镜116到所述耦合透镜的第三光路,在所述双色镜120和所述第三耦合透镜118之间形成第四光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壳体112还可以包括泵浦尾纤1122、公共尾纤1124和信号尾纤1126。所述泵浦尾纤1122连接所述泵浦光源102和所述第一耦合透镜114,所述泵浦尾纤1122用于接收泵浦光源102发出的泵浦光,将所述泵浦光传输至所述第一耦合透镜114。所述公共尾纤1124连接所述增益光纤104和所述第二耦合透镜116,所述公共尾纤1124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耦合透镜116耦合的泵浦光,将所接收的泵浦光进行增益,获得激光,将产生的激光传输至所述第二耦合透镜116。所述信号尾纤1126连接所述第三耦合透镜118和所述激光系统100的输出光纤106,所述信号尾纤1126用于将所述第三耦合透镜118传输的光纤传输至输出光纤106输出。如图1所述,激光传输过程可以为:1、所述泵浦光源102发出的泵浦光经由所述泵浦尾纤1122传输至第一耦合透镜114,所述第一耦合透镜114将所接收的泵浦光沿所述第一光路传输至所述双色镜120。所述第一耦合透镜114可以优选为准直镜,所述准直镜,主要包括反射式和透射式准直镜,常用于光束传递系统中,以维持激光谐振腔和聚焦光学元件之间的光束的准直性。反射式准直镜一般使用的是铜制全反镜,而透射式准直镜则使用硒化锌透镜。本实施例可以优选为透射式准直镜,将所述泵浦尾纤1122传输的泵浦光准直透射到所述双色镜120上。本实施例可以将所述泵浦光设定为980n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纤器件和激光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器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所述光纤器件的激光系统,所述激光系统还包括泵浦光源和增益光纤,所述光纤器件包括:壳体、第一耦合透镜、第二耦合透镜、第三耦合透镜和双色镜;所述泵浦光源发出的泵浦光经所述第一耦合透镜传输至所述双色镜,经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第二耦合透镜,再由所述第二耦合透镜耦合至所述增益光纤;由所述增益光纤根据所接收的泵浦光而输出的激光传输至所述双色镜,经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再由所述第三耦合透镜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纤器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所述光纤器件的激光系统,所述激光系统还包括泵浦光源和增益光纤,所述光纤器件包括:壳体、第一耦合透镜、第二耦合透镜、第三耦合透镜和双色镜;所述泵浦光源发出的泵浦光经所述第一耦合透镜传输至所述双色镜,经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第二耦合透镜,再由所述第二耦合透镜耦合至所述增益光纤;由所述增益光纤根据所接收的泵浦光而输出的激光传输至所述双色镜,经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再由所述第三耦合透镜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滤波器,所述光滤波器用于将所述双色镜输出的激光进行光谱滤波后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隔离器,所述光隔离器用于将所述双色镜输出的激光进行反向传输激光隔离后传输至所述第三耦合透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隔离器和光滤波器,激光由所述双色镜传输至所述光隔离器,经由所述光隔离器进行反向传输激光隔离后传输至所述光滤波器,由所述光滤波器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玥梁小宝赵磊李超徐振源封建胜张昊宇罗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