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11429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8 2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第一磁芯以及第二磁芯,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间隔设置,发射线圈设于第一磁芯面向第二磁芯的一侧。待充电设备需要充电时,首先使发射线圈通电,发射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通过设置第一磁芯以及第二磁芯形成闭合的磁回路,增强磁场,减少漏磁,将待充电设备置于容置空间内,待充电设备感应发射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实现充电。由于间隔设置有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2个磁芯,从而,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一磁性与第二磁性之间即可感应增强的磁场实现快速充电,在待充电设备无需再设置磁芯,通过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即可增强磁场感应强度,提高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例如,很多可穿戴设备使用的就是无线充电。为了增强磁感应强度和减少漏磁,一般会在无线充电装置中增加磁芯,通常会在充电底座和移动设备上增加磁芯,以形成闭合的磁回路。由于接收端的磁芯在移动设备中,从而增加了移动设备的厚度和重量。而现在很多可穿戴设备要求的是尽可能轻薄,没有设置磁芯,传统的充电设备可能无法满足这种移动设备的充电要求,利用传统充电设备对没有携带磁芯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磁场感应强度较弱,导致充电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充电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电装置。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第一磁芯以及第二磁芯,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间隔设置,所述发射线圈设于所述第一磁芯面向所述第二磁芯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设置有第一收容部以及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间隔设置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均置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所述第二磁芯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 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之间,第一收容部通过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连接,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形成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的底部为所述支撑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包括底部磁芯以及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底部磁芯,所述底部磁芯置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所述凸出部向所述第二磁芯延伸,并依次穿过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第一收容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平行,所述第二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平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待充电设备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包括底部磁芯以及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底部磁芯,所述凸出部向所述第二磁芯延伸,并穿过所述发射线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垂直于所述底部磁芯,沿所述底部磁芯至所述第二磁芯的方向,所述第一磁芯呈倒T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平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一磁芯。上述无线充电装置,所述发射线圈设于所述第一磁芯面向所述第二磁芯的一侧,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间隔设置,待充电设备需要充电时,首先使发射线圈通电,发射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通过设置第一磁芯以及第二磁芯形成闭合的磁回路,增强磁场,减少漏磁,将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之间,待充电设备感应发射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实现充电。由于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设置有2个磁芯,即分别为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且间隔设置,从而,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之间即可感应增强的磁场实现快速充电,在待充电设备无需再设置磁芯,通过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即可增强磁场感应强度,提高充电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110、第一磁芯120以及第二磁芯130,发射线圈110设于第一磁120芯面向第二磁芯130的一侧,第一磁芯120与第二磁芯130间隔设置。即当待充电设备200需要充电时,将待充电设备200置于第一磁芯120与第二磁芯130之间。上述无线充电装置,发射线圈110设于第一磁120芯面向第二磁芯130的一侧,第一磁芯120与第二磁芯130间隔设置,待充电设备200需要充电时,首先使发射线圈110通电,发射线圈110通电后产生磁场,通过设置第一磁芯120以及第二磁芯130形成闭合的磁回路,增强磁场,减少漏磁,将待充电设备200置于第一磁芯120与第二磁芯150之间,待充电设备200感应发射线圈110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实现充电。由于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设置有2个磁芯,即分别为第一磁芯120和第二磁芯130,且间隔设置,从而,待充电设备置200置于第一磁性120与第二磁芯130之间即可感应增强的磁场实现快速充电,在待充电设备200无需再设置磁芯,通过第一磁芯120和第二磁芯130即可增强磁场感应强度,提高充电效率。具体地,第一磁芯120与第二磁芯130间隔设置形成容置空间140,以收容待充电设备。当待充电设备200需要充电时,将待充电设备200置于第一磁芯120与第二磁芯130之间的容置空间140内。请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底座 150,充电底座150设置有第一收容部151以及第二收容部152,第一收容部151与第二收容部152间隔设置形成收容空间,以收容待充电设备200。发射线圈110与第一磁芯120均置于第一收容部151内,第二磁芯130置于第二收容部152内。充电时,待充电设备200置于第一收容部151与第二收容部152之间的收容空间内进行充电。通过第一收容部151的设置,实现发射线圈110和第一磁性120与外界隔缘,通过第二收容部152的设置,实现第二磁芯130与外界隔缘,以提高充电安全性。另外,由于待充电设备200内无需设置磁芯通过发射线圈110、第一磁芯120与第二磁芯130的设置即可实现快速充电,即可在降低待充电设备200的重量和厚度同时也能快速充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支撑部160,支撑部160位于第一收容部151与第二收容部152之间,第一收容部151通过支撑部160与第二收容部152连接,支撑部160、第一收容部151与第二收容部152形成容置凹槽170,容置凹槽170的底部为支撑部160,充电时,待充电设备200置于容置凹槽170内。通过容置凹槽170的设置,可便于用户放置待充电设备200,便于用户充电。具体地,充电时,待充电设备200与容置凹槽170的底部即支撑部160接触,支撑部160支撑待充电设备200。另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时,将待充电设备200置于第一收容部151与第二收容部152之间的容纳空间时,待充电设备200与第一收容部151或第二收容部152接触,第一收容部151或第二收容部152支撑待充电设备200,可防止待充电设备200的移动,使其能更好地充电。通过上述对待充电设备200的支撑的方式,即使无线充电装置改变位置放置,也能很好地容纳对待充电设备200,为其实现充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接收线圈210,接收线圈210与待充电设备200连接。待充电设备200需要充电时,首先使发射线圈110通电,发射线圈110通电后产生磁场,接收线圈210感应发射线圈110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为待充电设备200充电。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芯120包括底部磁芯121以及设于底部磁芯121的凸出部122,凸出部122向第二磁芯130延伸,并穿过发射线圈110。通过将第二磁芯130这样凸出的设置,可增加磁芯的面积和大小,从而可进一步增强磁场强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底部磁芯121置于第一收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线圈、第一磁芯以及第二磁芯,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间隔设置,所述发射线圈设于所述第一磁芯面向所述第二磁芯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线圈、第一磁芯以及第二磁芯,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间隔设置,所述发射线圈设于所述第一磁芯面向所述第二磁芯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设置有第一收容部以及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间隔设置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均置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所述第二磁芯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之间,第一收容部通过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连接,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形成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的底部为所述支撑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包括底部磁芯以及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底部磁芯,所述底部磁芯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