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211166 阅读:4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8 2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包括池塘主体,在所述池塘主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污口,所述池塘主体底部向对应的排污口形成一定坡度,在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拦鱼网,所述排污口外周对应的池塘主体底部呈锅底形,所述排污口内底部呈圆锥结构,在所述池塘主体内、排污口上方对应设置有阻涡盖,所述阻涡盖与排污口之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口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池塘主体排污口的结构设计以及排污口上方阻涡盖的设置,能够大大加强对池塘底部养殖沉积物和污水的排放能力,同时有效阻止排污口上方清水的大量排出,而排出的底层污水进入固液分离机构,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生态平衡,经湿地处理后的水再循环到养殖池塘中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池塘发展环保、生态养殖工程装备与物理、生物净化综合技术的集成创新、配套组装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实现“资源节约、环境有好”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我国多数精养池塘,养殖沉积物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造成富营养化,导致养殖水体内源性污染。传统养殖池塘成为鱼粪坑,排溶氧高、温度高、鱼类天然饵料(浮游生物)多的池塘上层水,养殖沉积物在池底分解耗氧,释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导致鱼病频发,饲料转化率低,养殖成本增加。主要是传统池塘建设缺泛环保工程设施装备,导致严重制约了我国蓝色国土资源持续产出质量安全的水产品。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申请了一种池塘养殖底排污水系统,采用底排污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沉积在池塘底部鱼粪的排出。但是该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采用该排污的方式会造成排污口上方对应的大量清水被排出,而在相对远离排污口的鱼粪不易被排出,这样,在长时间的沉积下,同样又会存在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加强池塘底部养殖沉积物和污水排放能力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包括池塘主体,在所述池塘主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污口,所述池塘主体底部向对应的排污口形成一定坡度,在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拦鱼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外周对应的池塘主体底部呈锅底形,所述排污口内底部呈圆锥结构,在所述池塘主体内、排污口上方对应设置有阻涡盖,所述阻涡盖与排污口之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口面积,所述排污口底部通过集污管与池塘主体外侧的集污井连通,所述集污井通过排污管与固液分离机构连通,所述固液分离机构通过滴灌管与人工湿地池连通,所述人工湿地池通过循环管与池塘主体连通。本技术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其所述池塘主体的排污口与集污井内集污管的出污口具有1%~2%的坡度。本技术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其在所述集污井内设置有与集污管的出污口对应配合的插管,所述集污井内、集污管的出污口处四周呈圆锥结构,在所述插管上部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小于池塘主体池埂的高度。本技术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其所述固液分离机构包括一级平流式沉淀池以及二级竖流式沉淀池,在所述一级平流式沉淀池内设置有至少一级过滤网,所述二级竖流式沉淀池下部呈锥形,所述二级竖流式沉淀池底部通过排粪管与晒粪池连接,其上部通过滴灌管与人工湿地池连通,所述滴灌管设置在人工湿地池中蔬菜的根部。本技术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其在所述循环管上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与升降装置连接,通过升降装置控制循环管在不同季节抽取人工湿地池中不同水层的清水回池塘主体。本技术通过对池塘主体排污口的结构设计以及排污口上方阻涡盖的设置,能够大大加强对池塘底部养殖沉积物和污水的排放能力,同时有效阻止排污口上方清水的大量排出,而排出的底层污水进入固液分离机构,分离后的鱼粪做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上清液排入人工湿地进行生物净化,再放养适量的滤食性鱼于湿地中,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生态平衡,经湿地处理后的水再循环到养殖池塘中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排污口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集污井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固液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人工湿地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池塘主体,2为排污口,3为拦鱼网,4为集污管,5为集污井,6为阻涡盖,7为排污管,8为滴灌管,9为人工湿地池,10为循环管,11为插管,12为溢流口,13为一级平流式沉淀池,14为二级竖流式沉淀池,15为过滤网,16为排粪管,17为晒粪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2和3所示,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包括池塘主体1,在所述池塘主体1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污口2,所述池塘主体1底部向对应的排污口2形成一定坡度,在所述排污口2处设置有拦鱼网3,所述排污口2外周对应的池塘主体1底部呈锅底形,所述排污口2内底部呈圆锥结构,在所述池塘主体1内、排污口2上方对应设置有阻涡盖6,所述阻涡盖6与排污口2之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口面积,池塘底部排污口排污过程中,由于池塘水体压力加大,排污口处易形成漩涡,池塘中层清水易损失,排污口四周池底污物排出量减少,而在排污口上部加一半球形的阻涡盖,能够有效阻止排污口上方漩涡的形成,同时加大了排污口塘底四周污物拉力,增加排污量,提高了排污效率;所述排污口2底部通过集污管4与池塘主体1外侧的集污井5连通,所述池塘主体1的排污口2与集污井5内集污管4的出污口具有1%~2%的坡度,以便于池塘养殖固体颗粒废物与废水的排出;在所述所述集污井5内设置有与集污管4的出污口对应配合的插管11,所述集污井5内、集污管4的出污口处四周呈圆锥结构,以便于对插管插入集污管出污口时的导向,在所述插管11上部设置有溢流口12,所述溢流口12的高度小于池塘主体1池埂的高度,以防止池塘满水、池埂塌垮;所述集污井5通过排污管7与固液分离机构连通,所述固液分离机构通过滴灌管8与人工湿地池9连通,所述人工湿地池9通过循环管10与池塘主体1连通。其中,池塘主体底部排污口的数量根据池塘的形状、大小等因素确定,每个排污口对应设置一个集污管,池塘较大可设置多个排污口进行多管排污,增加排污量,提高排污效率,而集污井内的插管与集污管一一对应,集污井的大小具体根据排污口数或插管数确定,深度由高位差或插管的长度确定。如图4和5所示,所述固液分离机构包括一级平流式沉淀池13以及二级竖流式沉淀池14,在所述一级平流式沉淀池13内设置有至少一级过滤网15,所述二级竖流式沉淀池14下部呈锥形,所述二级竖流式沉淀池14底部通过排粪管16与晒粪池17连接,其上部通过滴灌管8与人工湿地池9连通,所述滴灌管8设置在人工湿地池9中蔬菜的根部,所述滴灌管在管道的中线两侧错开钻孔,近水端的孔径小于远水端的孔径,大孔径2.8mm,小孔径1.0mm,相邻孔之间的间距为60cm,滴灌管的前端用直径为32mm的球阀开关控制,末端用32mm堵头堵住。其中,在所述循环管10上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与升降装置连接,通过升降装置控制循环管10在不同季节抽取人工湿地池9中不同水层的清水回池塘主体1,用水原则是:春秋季节用上层水,夏冬季节用中层水。本技术符合当前池塘底排污水改造领域,发展碳汇渔业,确保“食品安全”和“环保渔业”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现阶段池塘养殖排水工程从方法、结构、材料、型号、规格等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布局,并实施物理、生物净化等综合技术的科学组装,实现自动排出底层污水,清洁池塘,并达到5-10年不清淤的目的。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池塘养殖工程装备和发展碳汇渔业体系,推动池塘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池塘等蓝色国土资源优势转变为渔业经济优势,对人类生产优质动物蛋白食品和推进农民科学养鱼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包括池塘主体(1),在所述池塘主体(1)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污口(2),所述池塘主体(1)底部向对应的排污口(2)形成一定坡度,在所述排污口(2)处设置有拦鱼网(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2)外周对应的池塘主体(1)底部呈锅底形,所述排污口(2)内底部呈圆锥结构,在所述池塘主体(1)内、排污口(2)上方对应设置有阻涡盖(6),所述阻涡盖(6)与排污口(2)之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口面积,所述排污口(2)底部通过集污管(4)与池塘主体(1)外侧的集污井(5)连通,所述集污井(5)通过排污管(7)与固液分离机构连通,所述固液分离机构通过滴灌管(8)与人工湿地池(9)连通,所述人工湿地池(9)通过循环管(10)与池塘主体(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包括池塘主体(1),在所述池塘主体(1)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污口(2),所述池塘主体(1)底部向对应的排污口(2)形成一定坡度,在所述排污口(2)处设置有拦鱼网(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2)外周对应的池塘主体(1)底部呈锅底形,所述排污口(2)内底部呈圆锥结构,在所述池塘主体(1)内、排污口(2)上方对应设置有阻涡盖(6),所述阻涡盖(6)与排污口(2)之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口面积,所述排污口(2)底部通过集污管(4)与池塘主体(1)外侧的集污井(5)连通,所述集污井(5)通过排污管(7)与固液分离机构连通,所述固液分离机构通过滴灌管(8)与人工湿地池(9)连通,所述人工湿地池(9)通过循环管(10)与池塘主体(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主体(1)的排污口(2)与集污井(5)内集污管(4)的出污口具有1%~2%的坡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环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礼平吴宗文唐华李莉梁勤朗谢伟黄明军李杰陈聪邓棚文王超鲍斌
申请(专利权)人: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