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5818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0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充电电路和保护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PWM波形产生电路、自举电路、波形整形电路,其中PWM波形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自举电路的输入端相连,自举电路的输出端与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出端与MOS管的G、S极相连,所述MOS管的G、S极与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采用单片机产生占空比可调的PWM信号,控制自举电路生成可驱动MOS管的电压,控制MOS管的开关,利用波形整形电路调整输出波形不失真,控制MOS管的开关,从而可以完成对电压和电流的有效调整,对蓄电池的充电能够灵活的控制,对蓄电池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充电器
,具体指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器
技术介绍
针对现状,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电动车,很显然电动车上都配备有蓄电池,但是蓄电池通常需要在充电桩进行长时间的充电,充电非常麻烦。如果在电动车上配备太阳能光伏板,从而实现在阳光底下可随时完成对蓄电池的充电,但是,一般的太阳能充电器的驱动电路是通过单片机控制三极管直接驱动MOSFET管,这种方式的开关损耗比较大,MOS管的发热量比较大,需要加大散热片来散热;另外,还有一些采用P沟道的MOS管,这种MOS管成本比较高,且采购比较困难。另外,目前,市面上使用MCU来控制控制充电过程的智能充电器较少,即使已经使用MCU来控制充电过程,但对MCU本身的防护做的并不到位。原因是,当电动车智能充电器的输出端与电池相连接,在插入或者拔出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导电金属的接触摩擦而产生静电,静电通过电阻等器件传递到MCU的输入端口,会导致MCU端口的损坏,从而引起智能充电器的工作不正常。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器,保证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充电电路和保护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PWM波形产生电路、自举电路、波形整形电路,其中PWM波形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自举电路的输入端相连,自举电路的输出端与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出端与MOS管的G、S极相连,所述MOS管的G、S极与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PWM波形产生电路包括产生PWM信号的装置及电阻R1、R2,其中产生PWM信号的装置的PWM信号输出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及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与自举电路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产生PWM信号的装置为单片机,单片机产生频率可调、占空比可调的PWM波形。作为优选,所述自举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1和电容EC1,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连接,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3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18V电源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及R5、R6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容EC1的正极、电阻R4及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电容EC1的负极与电阻R5、三极管Q3的集电极、MOS管的S极相连。作为优选,所述波形整形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3、电容C1、电阻R5、R6和二极管D2,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5、R6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容C1的一端、MOS管的S极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MOS管的G极、二极管D2的负极及C1的另一端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R6相连。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两个钳位二极管D3、D4,输入端Vin,3个电阻R7、R8、R9,MCU输入端;所述高频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输入端Vin相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in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钳位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与所述钳位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与所述MCU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钳位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于恒定电压VDD;所述钳位二极管D4的正极与电路参考地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也与所述R8的一端连接,所述R8的另一端与电路参考地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钳位二极管D3和D4的型号为1N4148二极管。作为优选,所述恒定电压VDD为5v。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单片机产生占空比可调的PWM信号,控制自举电路生成可驱动MOS管的电压,控制MOS管的开关,利用波形整形电路调整输出波形不失真,控制MOS管的开关,从而可以完成对电压和电流的有效调整,对蓄电池的充电能够灵活的控制,对蓄电池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在充电电路中增加充电控制电路和充电显示单元,从而能够直观的表现充电器的充电状态,使用方便;另外,在电路中增设保护电路,使得蓄电池完成充电时能够及时的断开电路,避免蓄电池经常性的处于过充状态,进一步对蓄电池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框图;图2为图1中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图1中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充电电路和保护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PWM波形产生电路、自举电路、波形整形电路,其中PWM波形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自举电路的输入端相连,自举电路的输出端与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出端与MOS管的G、S极相连,所述MOS管的G、S极与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单片机产生占空比可调的PWM信号,控制自举电路生成可驱动MOS管的电压,控制MOS管的开关,利用波形整形电路调整输出波形不失真,控制MOS管的开关,从而可以完成对电压和电流的有效调整可以理解的,电源输入为220v交流电。如图2所示,所述PWM波形产生电路包括产生PWM信号的装置及电阻R1、R2,其中产生PWM信号的装置的PWM信号输出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及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与自举电路连接。所述产生PWM信号的装置为单片机,单片机产生频率可调、占空比可调的PWM波形。所述自举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1和电容EC1,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连接,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3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18V电源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及R5、R6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容EC1的正极、电阻R4及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电容EC1的负极与电阻R5、三极管Q3的集电极、MOS管的S极相连。所述波形整形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3、电容C1、电阻R5、R6和二极管D2,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5、R6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容C1的一端、MOS管的S极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MOS管的G极、二极管D2的负极及C1的另一端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R6相连。本专利技术中,产生PWM信号的装置为单片机,单片机产生频率可调、占空比可调的PWM波形,二极管D1为可快恢复二极管,EC1为电解电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太阳能智能充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充电电路和保护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PWM波形产生电路、自举电路、波形整形电路,其中PWM波形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自举电路的输入端相连,自举电路的输出端与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出端与MOS管的G、S极相连,所述MOS管的G、S极与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充电电路和保护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PWM波形产生电路、自举电路、波形整形电路,其中PWM波形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自举电路的输入端相连,自举电路的输出端与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波形整形电路的输出端与MOS管的G、S极相连,所述MOS管的G、S极与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WM波形产生电路包括产生PWM信号的装置及电阻R1、R2,其中产生PWM信号的装置的PWM信号输出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及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与自举电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产生PWM信号的装置为单片机,单片机产生频率可调、占空比可调的PWM波形。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电动车的太阳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举电路包括有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1和电容EC1,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连接,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3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18V电源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及R5、R6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容EC1的正极、电阻R4及二极管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迈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