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及具有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5118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及具有其的汽车,车身包括:A柱下内板(10)以及与A柱下内板(10)连接的通风罩(20)、用于安装仪表板横梁的安装支架(30)和前轮罩(40),车身还包括连接部(50),连接部(50)与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安装支架(30)及前轮罩(40)均连接,连接部(50)与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前轮罩(40)和安装支架(30)之间形成空腔(6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受正面碰撞时通风罩结构和前轮罩的变形量比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及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车身结构包括:A柱下内板仪1、通风罩上板2、通风罩下板3、仪表板横梁安装支架4、仪表板横梁安装支架加强板5及前轮罩6,仪表板横梁安装支架4和仪表板横梁安装支架加强板5直接焊接在A柱下内板1上。在前部受碰撞时,A柱下内板与通风罩结构及前轮罩之间的焊点结构在受力方向没有支撑,容易开裂失效。在受正面碰撞时,A柱结构受从轮罩上边梁传递过来的X向的力,由于通风罩结构和前轮罩与A柱结构的连接焊点大致布置在ZX面的钣金上,焊点受X向的剪切力比较大,部分焊点存在开裂风险,导致通风罩结构和前轮罩的变形量比较大,对乘员舱的生存空间存在一定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及具有其的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受正面碰撞时通风罩结构和前轮罩的变形量比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包括:A柱下内板以及与A柱下内板连接的通风罩、用于安装仪表板横梁的安装支架和前轮罩,车身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与A柱下内板、通风罩、安装支架及前轮罩均连接,连接部与A柱下内板、通风罩、前轮罩和安装支架之间形成空腔。进一步地,连接部为板状结构。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支撑板分别与A柱下内板、通风罩及安装支架连接,第二支撑板分别与A柱下内板及前轮罩连接。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过渡板,过渡板连接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过渡板的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侧与通风罩连接。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板呈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连接在第二支撑板的第一边上并与A柱下内板焊接连接,第二连接板连接在第二支撑板的第二边上并与前轮罩焊接连接,第二支撑板的第三边与过渡板连接。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连接在过渡板的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侧并与通风罩焊接连接。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第四连接板,第四连接板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朝向通风罩的一端并与通风罩焊接连接。进一步地,通风罩包括相连接的上板和下板,下板与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焊接连接,第一支撑板与上板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车身为上述的车身。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车身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与A柱下内板、通风罩、安装支架及前轮罩均连接,连接部与A柱下内板、通风罩、前轮罩和安装支架之间形成闭合空腔。上述结构极大地改善了A柱下内板与通风罩、前轮罩、安装支架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为前轮罩和通风罩受力欲变性方向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强了安装支架的受力能力,在碰撞过程中可以起到有效地支撑和吸能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在正面碰撞时通风罩结构和前轮罩的变形量比较大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身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车身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车身的A-A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的车身的B-B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2的车身的连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的连接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图6的连接部的侧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A柱下内板仪;2、通风罩上板;3、通风罩下板;4、仪表板横梁安装支架;5、仪表板横梁安装支架加强板;6、前轮罩;10、A柱下内板;20、通风罩;21、上板;22、下板;30、安装支架;40、前轮罩;50、连接部;51、第一支撑板;52、第二支撑板;53、过渡板;54、第一连接板;55、第二连接板;56、第三连接板;57、第四连接板;58、第五连接板;59、第六连接板;60、空腔;71、第一L形连接板;72、第二L形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包括: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安装支架30和前轮罩40,A柱下内板10与通风罩20、安装支架30和前轮罩40均连接,安装支架30用于安装仪表板横梁,车身还包括连接部50,连接部50与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安装支架30及前轮罩40均连接,连接部50与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前轮罩40和安装支架30之间形成空腔60。应用本实施例的车身,车身还包括连接部50,连接部50与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安装支架30及前轮罩40均连接,连接部50与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前轮罩40和安装支架30之间形成闭合空腔60。上述结构极大地改善了A柱下内板10与通风罩20、前轮罩40、安装支架30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为前轮罩40和通风罩20受力欲变性方向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强了安装支架的受力能力,在碰撞过程中可以起到有效地支撑和吸能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在正面碰撞时通风罩结构和前轮罩的变形量比较大的问题。优选地,连接部50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的连接部50结构简单,制造简便,重量轻,进而减轻车身的整体的重量。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部5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51及第二支撑板52,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支撑板51分别与A柱下内板10、通风罩20及安装支架30连接,第二支撑板52分别与A柱下内板10及前轮罩40连接。增加了第二支撑板52,第二支撑板52支撑在A柱下内板10和前轮罩40之间,为前轮罩40受力欲变性方向提供了新的支撑。这样在受正面碰撞时,A柱结构从轮罩上边梁传递过来的X向的力,第二支撑板52起到支撑的作用,有效地避免焊点开裂的风险,进而减少通风罩结构和前轮罩的变形量。为了便于连接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如图6所示,连接部50还包括过渡板53,过渡板53连接在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之间,过渡板53的远离第二支撑板52的一侧与通风罩20连接。过渡板53可以方便连接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起到过渡的作用。如图6所示,优选地,第二支撑板52呈三角形结构。也就是说,在A柱下内板、通风罩及前轮罩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可以起到有效地支撑的作用,提高了车身的前部扭转刚度。为了便于第二支撑板52与A柱下内板10及前轮罩40连接,如图2和图7所示,连接部50还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54和第二连接板55,第一连接板54连接在第二支撑板52的第一边上并与A柱下内板10焊接连接,第二连接板55连接在第二支撑板52的第二边上并与前轮罩40焊接连接,第二支撑板52的第三边与过渡板53连接。第一连接板54可以便于
与A柱下内板10焊接连接,连接方便,制造简便,成本低廉。第二连接板55可以便于与前轮罩40焊接连接,连接方便,制造简便,成本低廉。优选地,第一连接板54与A柱下内板10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连接简便,降低制造成本。第二连接板55与前轮罩40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连接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身及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包括:A柱下内板(10)以及与所述A柱下内板(10)连接的通风罩(20)、用于安装仪表板横梁的安装支架(30)和前轮罩(4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连接部(50),所述连接部(50)与所述A柱下内板(10)、所述通风罩(20)、所述安装支架(30)及所述前轮罩(40)均连接,所述连接部(50)与所述A柱下内板(10)、所述通风罩(20)、所述前轮罩(40)和所述安装支架(30)之间形成空腔(6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包括:A柱下内板(10)以及与所述A柱下内板(10)连接的通风罩(20)、用于安装仪表板横梁的安装支架(30)和前轮罩(4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连接部(50),所述连接部(50)与所述A柱下内板(10)、所述通风罩(20)、所述安装支架(30)及所述前轮罩(40)均连接,所述连接部(50)与所述A柱下内板(10)、所述通风罩(20)、所述前轮罩(40)和所述安装支架(30)之间形成空腔(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50)为板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5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51)及第二支撑板(52),所述第一支撑板(5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5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支撑板(51)分别与所述A柱下内板(10)、所述通风罩(20)及所述安装支架(30)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52)分别与所述A柱下内板(10)及所述前轮罩(4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50)还包括过渡板(53),所述过渡板(53)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5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52)之间,所述过渡板(53)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板(52)的一侧与所述通风罩(20)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洁曾榕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