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41206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工装,包括:固定部,固定待测工件;加压部,与待测工件的至少部分相接触,并向待测工件的至少部分施加压力;检测装置,与加压部连接用以检测加压部所施加压力的大小。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检测待测工件可靠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工装
技术介绍
穿刺铆接螺栓应用于空调外机底盘上,起到支持和固定压缩机的作用。空调在运输或者搬运过程中,在极端的工况下会造成铆接螺栓松动、脱落或者倾斜。为了验证螺栓在此过程中的可靠性,通常通过长途运输实验进行判断。然而长途运输实验需要安排车辆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且需要专人进行拆箱检测。上述检测方法的效率低,投入人力、物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工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测待测工件可靠性效率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工装,包括:固定部,固定待测工件;加压部,与待测工件的至少部分相接触,并向待测工件的至少部分施加压力;检测装置,与加压部连接用以检测加压部所施加压力的大小。进一步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与待测工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固定部还包括与第一固定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板,待测工件包括安装板以及设置在安装板上的伸出部,第二固定板上具有避让伸出部的第一避让口,安装板夹设在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加压部与伸出部相接触,并向伸出部施加径向方向上的压力。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具有与第一避让口对应的第二避让口。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竖直板段与水平板段。进一步地,固定部还包括:第三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设置在第三固定板上。进一步地,水平板段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三固定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为腰型孔。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板上具有避让加压部的第三避让口。进一步地,检测工装还包括:上模架,加压部设置在上模架的一侧,加压部通过上模架与压力机连接。进一步地,检测工装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上模架的另一侧,上模架通过连接部与压力机连接。进一步地,检测工装还包括与上模架相对设置的下模架,下模架位于固定部下方并与固定部相连接。进一步地,检测工装还包括导向部,导向部包括相互配合的导向筒和导向柱,导向筒和导向柱中的一个设置在上模架上,导向筒和导向柱中的另一个设置在下模架上。进一步地,加压部包括顶针,顶针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顶针的第一端与上模架连接,顶针的第二端与待测工件的至少部分相配合。进一步地,待测工件包括安装板以及设置在安装板上的伸出部,顶针的第二端与伸出部相配合,顶针的第二端具有与伸出部相配合的弧面。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检测工装包括固定待测工件的固定部、向待测工件施加压力的加压部以及检测施加压力大小的检测装置。当需要对待测工件可靠性进行测试时,需要将待测工件安装在固定部上,然后向待测工件的至少部分施加压力。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待测工件开始弯曲。当待测工件所出现的倾角达到预定角度时,停止对待测工件的加压。通过检测装置测出待测工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载。通过上述最大负载判断待测工件的可靠性。上述结构可以直观的分析出待测工件所能承受的负载变化关系,使得可靠性的检测更加准确。同时,由于避免了长途运输实验,因此检测的效率更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检测待测工件可靠性效率低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检测工装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检测工装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检测工装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以及第三固定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以及第三固定板配合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以及第三固定板配合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3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以及第三固定板配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3的第一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3的第一固定板的俯视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1的检测工装的顶针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0示出了待测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待测工件;1a、伸出部;1b、安装板;10、固定部;12、第一固定板;121、竖直板段;122、水平板段;1211、第二避让口;1221、第一安装孔;13、第二固定板;131、第一避让口;132、第三避让口;14、第三固定板;21、顶针;211、弧面;30、上模架;40、连接部;50、下模架;60、导向部;61、导向筒;62、导向柱。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检测工装包括固定部10、加压部以及检测装置。其中,固定部10固定待测工件1。加压部与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相接触,并向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施加压力。检测装置与加压部连接,用以检测加压部所施加压力的大小。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检测工装包括固定待测工件1的固定部10、向待测工件1施加压力的加压部以及检测施加压力大小的检测装置。当需要对待测工件1可靠性进行测试时,需要将待测工件1安装在固定部10上,然后向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施加径向方向上的力。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开始产生一定的屈服变化。当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产生的倾角达到预定偏角时,停止对待测工件1的加压。通过检测装置测出待测工件1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径向负载。以上述最大径向负载为依据,判断待测工件1的可靠性。上述结构可以通过检测装置直观的分析出待测工件径向所能承受的负载变化关系,使得待测工件1的可靠性的检测更加准确。同时,由于避免了长途运输实验,因此检测的效率更高,减少了人力、物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检测待测工件可靠性效率低的问题。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待测工件1为带有螺栓的铆接样品。如图1和图10所示,待测工件1包括伸出部1a以及安装板1b,在本实施例中伸出部1a为螺栓,螺栓通过铆接连接在安装板1b上。为了检测铆接的质量,将安装板1b安装在固定部10上。检测装置向螺栓施加径向方向上的力。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螺栓开始弯曲。当螺栓所出现的倾角达到预定角度时,停止对螺栓的加压。通过检测装置测出螺栓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径向负载,以及在施压过程中负载变化趋势和大小,间接评估出铆接螺栓径向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时,点焊螺栓也可以通过本实施例的工装进行测量,因此,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能够直观的与点焊螺栓负载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如图1、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0包括:第一固定板12,第一固定板12与待测工件1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一固定板12上具有多个安装孔,安装板1b上具有与第一固定板12上的安装孔对应的多个安装孔,紧固件穿过上述安装板1b的安装孔与第一固定板12上的安装孔已将待测工件1固定在第一固定板12上。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待测工件1处于工作位置,防止待测工件1在受力时上下窜动或左右偏移。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0还包括与第一固定板12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板13,第二固定板13上具有避让伸出部1a的第一避让口131,安装板1b夹设在第一固定板12与第二固定板13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板13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板12上的安装孔相对应的安装孔。紧固件穿过上述两个安装孔,将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检测工装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10),固定待测工件(1);加压部,与所述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相接触,并向所述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施加压力;检测装置,与所述加压部连接用以检测所述加压部所施加压力的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10),固定待测工件(1);加压部,与所述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相接触,并向所述待测工件(1)的至少部分施加压力;检测装置,与所述加压部连接用以检测所述加压部所施加压力的大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0)包括:第一固定板(12),所述第一固定板(12)与所述待测工件(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2)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板(13),所述待测工件(1)包括安装板(1b)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b)上的伸出部(1a),所述第二固定板(13)上具有避让所述伸出部(1a)的第一避让口(131),所述安装板(1b)夹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2)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3)之间,所述加压部与所述伸出部(1a)相接触,并向所述伸出部(1a)施加径向方向上的压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2)具有与所述第一避让口(131)对应的第二避让口(121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2)包括相互连接的竖直板段(121)与水平板段(12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0)还包括:第三固定板(14),所述第一固定板(12)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3)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板(14)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板段(12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221),所述第三固定板(1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221)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宏亮彭楚堂王红霞王琳李超男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