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6312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0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屏模组及电子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屏模组包括:软性电路板、N个发光源、屏本体以及背光组件;其中,N个发光源设置于软性电路板,且与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屏本体贴附于背光组件的第一表面,且与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设有M个第一开口;其中,M小于等于N;软性电路板贴附于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且N个发光源容置于M个第一开口;其中,N个发光源通过M个第一开口为屏本体提供背光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背光模组与屏本体能够共用一个软性电路板,优化了走线,省去了人工焊接的工序,屏模组的装配效率较高,且制作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及电子显示器件的飞速发展,显示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屏幕被广泛使用在各种领域。电子设备中所采用的屏幕大多都是玻璃制程的高精度器件所组成的屏模组,屏模组作为电子设备的的主要部件之一,其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缺陷:在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电子设备的屏模组都是由液晶显示屏以及背光组件构成的。液晶显示屏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组具有单独的软性电路板,将背光模组的软性电路板压焊在液晶显示屏的软性电路板上,从而实现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屏的电性连接。但是,上述方式就造成屏模组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工参与焊接,从而使得人工成本较大且产品不良率较高。并且,由于受技术工艺的限制,背光模组的软性电路板与液晶显示屏的软性电路板压焊处会比较厚。因此,为保证电子设备的整机厚度不受影响,在电子设备的整机设计中,就需要在壳体上做相应的减薄或掏空,以进行避让。这就增加了壳体的生产工序,增加了成本,且降低了壳体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模组及电子设备,使得背光模组与屏本体能够共用一个软性电路板,优化了走线,省去了人工焊接的工序,软性电路板的厚度较薄,从而使得屏模组的装配效率较高,且制作成本较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屏模组,包括:软性电路板、N个发光源、屏本体以及背光组件;其中,N个发光源设置于软性电路板,且与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N为自然数;屏本体贴附于背光组件的第一表面,且与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设有M个第一开口;其中,M小于等于N,M为自然数;软性电路板贴附于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且N个发光源容置于M个第一开口;其中,N个发光源通过M个第一开口为屏本体提供背光源。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板以及上述的屏模组;屏模组压设于主板;主板与屏模组的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软性电路板上设有N个发光源,在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开设有M个第一开口,M小于等于N,通过将软性电路板贴附于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的方式,将N个发光源容置于M个开口中。这样,将屏本体贴附在背光组件的第一表面,且与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从而使得N个发光源能够通过M个第一开口为屏本体提供背光源。通过这种方式,省去了背光模组的软性电路板的单独开发,背光模组与屏本体能够共用一个软性电路板,优化了走线,省去了人工焊接的工序,从而使得屏模组的装配效率较高,并且软性电路板的厚度较薄,电子设备的壳体不需要做避让,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制作成本较低。另外,屏模组还包括:P个电子元件;其中,P为自然数;P个电子元件设置于软性电路板,且与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设有用于容置P个电子元件的Q个第二开口;其中,Q小于等于P,Q为自然数。这样,将电子元件也设置在软性电路板上,且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设有用于容置P个电子元件的Q个第二开口,尽可能多的将外部器件也设置在软性电路板上,且容置在背光组件中,从而使得整个屏模组的厚度都比较薄。另外,背光组件包括:胶架、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棱镜片;胶架设有容置腔;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棱镜片依次容置于容置腔;胶架以及反射片设有M个第一开口。提供了背光组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增加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另外,软性电路板通过黏胶层贴附于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提供了软性电路板贴附在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增加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且,采用黏胶层将软性电路板贴附于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操作较为简单便捷。另外,M等于1。这样,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开设一个用于容置N个发光源的第一开口,操作较为简单便捷。另外,第一开口的高度大于1.5mm,且小于2.2mm,以便于给屏本体提供亮度充足的背光源。另外,电子设备还包括:泡棉;泡棉夹设在屏模组与主板之间。利用泡棉进行缓冲,避免屏模组与主板的硬接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软性电路板与屏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软性电路板与屏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专利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屏模组,如图1所示,包括:软性电路板1、N个发光源2、屏本体4以及背光组件3,N为自然数。本实施方式中的屏模组可以在电子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实施,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终端。屏模组的结构为:N个发光源2设置于软性电路板1,且与软性电路板1电性连接。屏本体4贴附于背光组件3的第一表面,且与软性电路板1电性连接,如图2所示。背光组件3的第二表面设有M个第一开口31,如图3所示。其中,M小于等于N,M为自然数。具体地说,软性电路板1上设有N个发光源2,且与屏本体4电性连接。当软性电路板1通电时,N个发光源2发光,屏本体4通电。由于屏本体4本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源,才能正常显示影像。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背光组件3的第二表面设有M个第一开口31,以便于软性电路板1能够通过翻折贴附于背光组件3的第二表面的方式,将N个发光源2容置于M个开口中,从而使得软性电路板1通电时,N个发光源2能够通过M个第一开口为屏本体4提供背光源。其中,背光组件3包括胶架、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棱镜片。胶架设有容置腔,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棱镜片依次容置于容置腔。本实施方式中,胶架以及反射片设有M个第一开口。这样,在保证N个发光源2能够通过M个第一开口为屏本体4提供背光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控制了第一开口的深度,以便于屏本体4能够获得亮度较为充足的背光源。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N个发光源2相互对齐,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背光组件3的第二表面开设有的第一开口31的个数为1,第一开口的高度可以设置为大于1.5mm,且小于2.2mm,操作较为简单便捷,且能给屏本体4提供亮度充足、分布均匀的背光源。当然,在实际操作时,第一开口的尺寸可以根据发光源2的个数以及型号而定。如,第一开口31的长度可以按照N个发光源2的总长度,两侧各外扩0.3mm至0.5mm,第一开口31的宽度可以按照单个发光源2的宽度,两侧各外扩0.3mm至0.5mm。如,发光源2的个数为9个,每个发光源2的规格为3.8mm*1mm*0.6mm,每两个发光源2之间的间距为4.8mm。则,第一开口的长度可以为:3.8mm*9+4.8mm*8+0.3mm+0.3mm=73.2mm;第一开口的宽度可以为:1mm+0.3mm+0.3mm=1.6mm。本实施方式中,软性电路板1通过黏胶层贴附于背光组件3的第二表面。如,黏胶层可以是背胶,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性电路板、N个发光源、屏本体以及背光组件;其中,N个发光源设置于所述软性电路板,且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N为自然数;所述屏本体贴附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表面,且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设有M个第一开口;其中,所述M小于等于所述N,所述M为自然数;所述软性电路板贴附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且所述N个发光源容置于所述M个第一开口;其中,所述N个发光源通过所述M个第一开口为所述屏本体提供背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性电路板、N个发光源、屏本体以及背光组件;其中,N个发光源设置于所述软性电路板,且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N为自然数;所述屏本体贴附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一表面,且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设有M个第一开口;其中,所述M小于等于所述N,所述M为自然数;所述软性电路板贴附于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且所述N个发光源容置于所述M个第一开口;其中,所述N个发光源通过所述M个第一开口为所述屏本体提供背光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个电子元件;其中,所述P为自然数;所述P个电子元件设置于所述软性电路板,且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背光组件的第二表面设有用于容置所述P个电子元件的Q个第二开口;其中,所述Q小于等于所述P,所述Q为自然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P个电子元件中的各电子元件距离所述软性电路板的第一端的距离,均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朝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