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9694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3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包括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内部区域,所述气囊初始位置时折叠,所述气囊完全展开后能够覆盖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后表面的上部。由于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内部区域,一方面不影响外观和舒适性,同时即使是前排座椅在一定幅度内调整靠背的倾斜角度或后排乘员坐姿变化,气囊展开时始终能够覆盖靠背的后表面的上部,有效地保护了后排乘员的头部或上半身,防止汽车碰撞时,后排乘员撞击到前排座椅的靠背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
技术介绍
带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安全装置已经在车辆上有很多种实施的方式,较为常见的如前排正面安全气囊,前排膝部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囊,侧面帘式安全气囊等等。这些气囊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根据碰撞的减速度或其他碰撞信号通过相应的气体发生器进行充气,阻隔在乘员的头部,胸部,腹部或者骨盆与对应的内饰件之间,缓和乘员的碰撞。随着国内后排乘客的增多,国内对后排乘员的安全逐渐的重视,尤其是在C-NCAP增加了对后排乘员伤害的考察之后,后排乘客的保护逐渐成为了近来车辆安全开发的一个热点。传统的后排约束系统的设计只注意了对乘客的约束,而对上半身尤其是头颈部的保护远远不够,这也是C-NCAP车辆评价结果中后排乘客的平均得分率远远低于前排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安全带的各种改进虽然可以改善乘员的胸部伤害情况,但是对头颈部的保护依然远远不够。00806192.0号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带有至少一个安全气囊的汽车安全装置,将在初始位置折叠的至少一个后排气囊和至少一个气体发生器布置并固定在后排座椅前面的前排座椅的坐垫的后部区域,其中后排气囊的结构设计和气囊出气口对着后排乘客的方向,使得点爆释放后的后排气囊向着后排乘客的胸部/头部方向展开。这种气囊的设计效果受前排座椅初始状态的限制较多,只有在设计状态下的前排座椅前后位置以及靠背的位置时会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当前排座椅靠背角度变动尤其是向后接近水平的位置时,又或者是
前排座椅在导轨行程靠后的位置时,安全气囊非但起不到保护的作用,还可能加大对后排乘员的伤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提供气囊和气体发生器的必要的安置位置的情况下,既不影响外观和舒适性,同时可以在各种前排座椅位置和后排乘客的使用姿态下都能尽量的为后排乘客提供良好的保护的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供气囊和气体发生器的必要的安置位置的情况下,既不影响外观和舒适性,同时可以在各种前排座椅位置和后排乘客的使用姿态下都能尽量的为后排乘客提供良好的保护的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包括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内部区域,所述气囊初始位置时折叠,所述气囊完全展开后能够覆盖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后表面的上部。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的展开方向不直接朝向后排乘员。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骨架的左侧钣金或右侧钣金上。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展开时的第一阶段朝向所述靠背的左后方或右后方展开,第二阶段沿所述靠背的所述后表面朝向所述靠背的右侧或左侧展开。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骨架的上部钣金上。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开展时的第一阶段朝向所述靠背的后上方展开,第二阶段沿所述靠背的所述后表面朝向所述靠背的下方展开。进一步地,所述气囊依次包括彼此相通的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包裹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气囊展开后呈L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第三气室的初始位置时呈“之”字
形折叠。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三气室之间通过连接片相交,所述连接片的中间封闭,两侧通气。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气囊组件通过支架与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内部区域,一方面不影响外观和舒适性,同时即使是前排座椅在一定幅度内调整靠背的倾斜角度或后排乘员坐姿变化,气囊展开时始终能够覆盖靠背的后表面的上部,有效地保护了后排乘员的头部或上半身,防止汽车碰撞时,后排乘员撞击到前排座椅的靠背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组件的气囊展开状态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组件的气囊展开状态图;图3是本技术中安全气囊组件的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安全气囊组件的气囊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安全气囊组件 2-前排座椅11-气囊 12-气体发生器 111-第一气室112-第二气室 113-第三气室 114-连接片21-靠背 22-骨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1,包括气囊11和气体发生器12,安全气囊组件1安装在前排座椅2的靠背21的内部区域,气囊11初始位置时折叠,气囊11完全展开后能够覆盖前排座椅2
的靠背21的后表面的上部。其中,图1是从俯视的方向来观察的,图1中气囊11从靠背21的右侧开始展开,并向靠背21的左侧完全展开。图2是从侧视的方向来观察的,图2中气囊11从靠背21的上方开始展开,并向靠背21的下方完全展开。最终,两种方案完全展开后的气囊11都能覆盖靠背21的后表面的上部。由于安全气囊组件1安装在前排座椅2的靠背21的内部区域,一方面不影响外观和舒适性,同时即使是前排座椅2在一定幅度(只要不是完全放平)内调整靠背21的倾斜角度或后排乘员坐姿变化,气囊11展开时始终能够覆盖靠背21的后表面的上部,有效地保护了后排乘员的头部或上半身,防止汽车碰撞时,后排乘员撞击到前排座椅的靠背上或飞出车外。优选地,气囊11的展开方向不直接朝向后排乘员。如果按照
技术介绍
中的前排正面气囊的布置方式,气囊的展开方向朝向后排乘客或大致朝向后排乘客,有可能会造成因为前排座椅前后位置,靠背角度或者后排乘客坐姿造成的后排乘客与气囊间距离过小导致的气囊展开过程中的伤害;同时由于气囊的充气过程中产生的反力会对前排座椅靠背施加一个向前的扭矩载荷,可能导致前排座椅靠背在气囊展开过程中前后摆动,进而影响到后排气囊和后排乘客的位置关系从而影响到后排气囊的保护效果。本技术在保护后排乘员头部的同时避免了由于前排座椅2前后位置,靠背21角度或者后排乘客坐姿造成的后排乘客与气囊11间距离过小导致的气囊11展开过程中的伤害。并且,大大的减小了朝向后排乘客的充气过程中的作用力,并且降低了充气时的反力对于前排座椅2的靠背21的扭矩载荷。较佳地,如图1-2所示,气囊11依次包括彼此相通的第一气室111、第二气室112和第三气室113,第一气室111包裹气体发生器12,气囊11展开后呈L型。L型的气囊11,在展开的过程中能够改变气流流动的方向,改变气
囊11的展开方向,从而使得气囊11不会直接朝向后排乘客展开,而是朝向靠背21的左侧或右侧或下方展开,避免对后排乘员造成二次伤害。较佳地,本技术中的气囊11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或形状,只要能够实现完全展开后的气囊11都能覆盖靠背21的后表面的上部,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安全气囊组件1安装在前排座椅2的靠背21的骨架22的右侧钣金上。气囊11展开时的第一阶段朝向靠背21的右后方展开,第二阶段沿靠背21的后表面朝向靠背21的左侧展开。具体为,当发生碰撞点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包括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内部区域,所述气囊初始位置时折叠,所述气囊完全展开后能够覆盖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后表面的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后排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包括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内部区域,所述气囊初始位置时折叠,所述气囊完全展开后能够覆盖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后表面的上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展开方向不直接朝向后排乘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骨架的左侧钣金或右侧钣金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展开时的第一阶段朝向所述靠背的左后方或右后方展开,第二阶段沿所述靠背的所述后表面朝向所述靠背的右侧或左侧展开。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安装在所述前排座椅的所述靠背的骨架的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智弘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