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顶盖后横梁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74227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9 12:3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顶盖后横梁总成。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围成总成内腔的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其中,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对正区域上,设置有凹向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凹陷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与原有改进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要求之后,为了给后排乘员头部预留更大的容纳空间,不再是从整体上减小总成内腔的高度尺寸,而是采用局部减小的方式,即在对正区域内设置凹陷结构,仅使对正区域所围成的部分内腔的高度减小,从而在不增加结构件、不增加板材厚度的前提下,以同时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和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体
,特别涉及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本技术还涉及具有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的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的SUV汽车中,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焊接而成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为车顶的组成结构之一。在现有技术中,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焊接后,两者并不完全贴合,而是在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之间形成一个内腔。针对顶盖后横梁总成的改进方式一般有两种。在第一种改进方式中,如图1所示,为了满足车体的背门框扭转刚度要求,就需要使顶盖后横梁总成的内腔的截面积增大,主要是在高度方向上增大内腔的尺寸(为了便于描述和区分,本申请中将尺寸增大后、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要求的内腔称为总成内腔)。但是,在将顶盖后横梁内板01和顶盖后横梁外板02之间的内腔设置成总成内腔之后,就会令汽车内后排乘员头部所处(本申请中,顶盖后横梁内板01的一部分与后排乘员的乘坐位置对正,为了便于描述,将顶盖后横梁内板01的此部分称为对正区域)的空间减小,从而影响后排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而第二种改进方式,如图2所示,则是为了满足后排乘员对头部空间的需求,令总成内腔的整体高度尺寸减小,从而为乘坐人员预留出更大的乘坐空间。但是,高度尺寸减小后又无法满足扭转刚度的要求,而为了弥补该问题,则需要在顶盖后横梁内板01和顶盖后横梁外板02上增加结构件、增加板材的厚度,这就又导致了汽车的生产成本增加、车身重量增加、油耗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结构件或板材厚度的前提下,同时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和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需求,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新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在不增加结构件或板材厚度的前提下,能够同时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和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需求。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的车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围成总成内腔的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其中,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对正区域上,设置有凹向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凹陷结构。进一步的,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中,所述凹陷结构为构成所述对正区域的弧形板。进一步的,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中,所述凹陷结构为在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上冲压形成的球形槽。进一步的,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中,所述球形槽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对正区域上。进一步的,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中,所述球形槽为一个,且布满所述对正区域。进一步的,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中,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内板前边缘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外板前边缘焊接,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内板后边缘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外板后边缘焊接,以围成所述总成内腔。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背门框和顶盖后横梁总成,该顶盖后横梁总成为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本技术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中,包括了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两者焊接之后形成了尺寸增大后、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要求的总成内腔,从而使顶盖后横梁总成能够满足背门框对扭转刚度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对正区域不再为原来的平板结构,而是在其上设置了凹陷结构,此凹陷结构的凹陷方向为向顶盖后横梁外板靠近的方向,这样在顶盖后横梁内板远离顶盖后横梁外板的一侧,就能够为后排乘员头部预留更大的容纳空间。本技术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与原有改进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要求之后,为了给后排乘员头部预留
更大的容纳空间,不再是从整体上减小总成内腔的高度尺寸,而是采用局部减小的方式,即在对正区域内设置凹陷结构,仅使对正区域所围成的部分内腔的高度减小,从而在不增加结构件、不增加板材厚度的前提下,以同时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和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结构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结构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俯视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图5为图3中A-A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3中B-B向的剖视图。在图1-图6中:顶盖后横梁内板-01,顶盖后横梁外板-02;顶盖后横梁内板-1,顶盖后横梁外板-2,凹陷结构-3,内板前边缘-4,外板前边缘-5,内板后边缘-6,外板后边缘-7,总成内腔-8,后排乘员头部空间包络面-9。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在不增加结构件或板材厚度的前提下,能够同时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和后排乘员头部空间的需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
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3-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后横梁内板1和顶盖后横梁外板2,两者焊接围成了总成内腔8。本实施例中,该总成内腔8特指的是能够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要求、高度尺寸增大之后的内腔。此种设计提升了背门框扭转刚度的性能要求,使得车身背门框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在顶盖后横梁内板1和顶盖后横梁外板2焊接围成此总成内腔8的基础之上,还对顶盖后横梁内板1的对正区域进行了改进,改进之处为在对正区域内增设了凹陷结构3,并令此凹陷结构3向顶盖后横梁外板2所在的方向凹陷,这样就能够为后排乘员头部预留更大的容纳空间,如图6中凹陷结构3与后排乘员头部空间包络面9所示。本实施例中,对正区域特指的是顶盖后横梁内板1上,与车辆的后排乘坐位置对正的一部分区域。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通过上述改进,不仅为后排乘员提供了更大的乘坐空间,提高了舒适性,更好的满足了人机舒适性要求,而且也不会对背门框的扭转刚度造成影响,从而在兼顾扭转刚度性能与人机舒适性的情况下,没有增加材料厚度,没有增加结构件,不会造成生产成本、车身重量和油耗的增加,对车身轻量化做出了贡献。并且,上述改进方式还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兼顾性能、成本及舒适性等优点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中,在满足背门框扭转刚度要求之后,为了给后排乘员头部预留更大的容纳空间,不再是从整体上减小总成内腔8的高度尺寸,而是采用局部减小的方式,即在对正区域内设置凹陷结构3,仅使对正区域所围成的部分内腔的高度减小,如图5和图6所示。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将对正区域所在的板材设置成弧形板,凹陷结构3即为整个弧形板,弧形板的内侧空间即为凹陷空间,如图6所示。此种设置方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较容易实现,加工难度低,所以为优选实施方案。凹陷结构3除了以上述方式设置以外,其还可以以其他方式设置,例如将凹陷结构3设置成球形槽(图中未示出),并令对正区域所在的板材整体围成一个面积较大的、半球形的球形槽,即令一个较大面积的球形槽布满整个对正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1/201620419279.html" title="一种车辆及其顶盖后横梁总成原文来自X技术">车辆及其顶盖后横梁总成</a>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围成总成内腔的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对正区域上,设置有凹向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凹陷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围成总成内腔的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对正区域上,设置有凹向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凹陷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为构成所述对正区域的弧形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为在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上冲压形成的球形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槽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河刘跃田周卜军王远宏陈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