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73366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9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板件(1)、第二板件(2)、第三板件(3)、第四板件(4)以及第五板件(5),所述第一板件(1)、所述第二板件(2)、所述第三板件(3)、所述第四板件(4)以及所述第五板件(5)均为矩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件,受力性能极佳,第三板件能够托住过梁,第二板件、第四板件分别与过梁通过打钉连接,第一板件、第五板件分别与墙体打钉连接,从而将墙体与过梁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牢固、稳定性好,并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配件,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
技术介绍
目前,集成房屋以其施工周期短、安全可靠、对环境污染小、造型美观等优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为了能更好地保障集成房屋的安全稳定性,不但其相关的主体结构要求有很好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而且各个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件,也要求要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连接性。例如,过梁与墙体立柱的连接件。现有的钢结构住宅屋顶在墙体阳角处搭接过梁时,墙体立柱与过梁的位置无法直接连接,需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但常规的普通连接件难以较好的将墙体与过梁有效地连接实现屋架整体的稳定性和连接性,而且其造价高、施工误差大,并加大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以上问题的连接件。具体地,本技术提供能够用于墙体阳角处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以增强构件的受力性能。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三板件、第四板件以及第五板件,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三板件、所述第四板件以及所述第五板件均为矩形;其中,所述第一板件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板件的第一侧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件的第二侧 边与所述第三板件的第一侧边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三板件位于所述第二板件的不同侧;所述第三板件的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一侧边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件的第三侧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一侧边的第一端对齐,所述第四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相平行,且所述第四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位于所述第三板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五板件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一侧边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五板件的第一侧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一侧边的第二端对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所述第三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四板件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所述第四板件与所述第五板件之间的夹角为平角。其中,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四板件以及所述第五板件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其中,平行于所述第一板件的第三侧边设置有第一列连接通孔,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5mm,且所述第一板件的所述第一列连接通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板件的第三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0mm。其中,平行于所述第二板件的第三侧边设置有第一列连接通孔,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5mm,且所述第二板件的所述第一列连接通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二板件的第三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0mm。其中,平行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二侧边设置有第一列连接通孔,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5mm,且所述第四板件的所述第一列连接通孔的中心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0mm;平行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四侧边设置有第二列连接通孔、第三列连接通孔以及第四列连接通孔,其中,相邻两列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均为25mm,且每列连接通孔中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均为25mm,所述第四板件的所述第二列连接通孔的中心与所述第四板件的第四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5mm。其中,平行于所述第五板件的第二侧边设置有第一列连接通孔、 第二列连接通孔以及第三列连接通孔,其中,相邻两列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5mm,且每列连接通孔中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5mm,所述第五板件的所述第一列连接通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五板件的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5mm。其中,所述连接通孔的直径为4mm。其中,所述第一板件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的长度为237mm,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的长度为40mm;所述第二板件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的长度为237mm,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的长度为40mm;所述第三板件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的长度为40mm,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的长度为104mm。其中,所述第四板件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的长度为140mm,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的长度为237mm;所述第五板件的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的长度为100mm,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的长度为107.2mm。其中,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三板件、所述第四板件以及所述第五板件的厚度均为1.6mm。本技术的连接件,受力性能极佳,第三板件能够托住过梁,第二板件、第四板件分别与过梁通过打钉连接,第一板件、第五板件分别与墙体打钉连接,从而将墙体与过梁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牢固、稳定性好,并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参照附图来阅读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技术的其他特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晰。附图说明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 他的附图。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提供一种连接件,用于墙体阳角处搭接过梁时墙体与过梁的连接。该连接件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三板件、第四板件以及第五板件,其中,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三板件、第四板件以及第五板件的外形均为矩形,并且其中,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四板件以及第五板件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第二板件和第四板件均与第三板件垂直设置,并且位于第三板件的同侧。在使用时,第三板件与过梁的底面接触,托住过梁,第二板件和第四板件分别通过连接通孔与过梁的两侧打钉连接第一板件垂直于第二板件设置,与第三板件位于第二板件的不同侧;第五板件则与第四板件固定连接,并且与第四板件设置在同一平面内。使用中,第一板件与第五板件分别与墙体通过打钉连接。该连接件将过梁与墙体连接成为整体,能够增加屋架整体的稳定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所提供的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该连接件包括第一板件1、第二板件2、第三板件3、第四板件4以及第五板件5,第一板件1、第二板件2、第三板件3、第四板件4以及第五板件5的结构均为矩形,并且,第一板件1、第二板件2、第四板件4以及第五板件5上各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其中,第一板件1的第一侧边11与第二板件2的第一侧边21完全固定连接,第二板件2的第二侧边22与第三板件3的第一侧边31完全固定连接,并且,第一板件1与第三板件3位于第二板件2的不同侧。第三板件3的第三侧边33与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固定连接,即,第三板件3的第三侧边33的第一端331与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的第一端411对齐,第三板件3的第三侧边33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板件(1)、第二板件(2)、第三板件(3)、第四板件(4)以及第五板件(5),所述第一板件(1)、所述第二板件(2)、所述第三板件(3)、所述第四板件(4)以及所述第五板件(5)均为矩形;其中,所述第一板件(1)的第一侧边(11)与所述第二板件(2)的第一侧边(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件(2)的第二侧边(22)与所述第三板件(3)的第一侧边(3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板件(1)与所述第三板件(3)位于所述第二板件(2)的不同侧;所述第三板件(3)的第三侧边(33)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件(3)的第三侧边(33)的第一端(331)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的第一端(411)对齐,所述第四板件(4)与所述第二板件(2)相平行,且所述第四板件(4)与所述第二板件(2)位于所述第三板件(3)的同一侧;所述第五板件(5)的第一侧边(51)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五板件(5)的第一侧边(51)的第一端(511)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的第二端(412)对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板件(1)与所述第二板件(2)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所述第三板件(3)与所述第二板件(2)、所述第四板件(5)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所述第四板件(4)与所述第五板件(5)之间的夹角为平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墙体与过梁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板件(1)、第二板件(2)、第三板件(3)、第四板件(4)以及第五板件(5),所述第一板件(1)、所述第二板件(2)、所述第三板件(3)、所述第四板件(4)以及所述第五板件(5)均为矩形;其中,所述第一板件(1)的第一侧边(11)与所述第二板件(2)的第一侧边(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件(2)的第二侧边(22)与所述第三板件(3)的第一侧边(3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板件(1)与所述第三板件(3)位于所述第二板件(2)的不同侧;所述第三板件(3)的第三侧边(33)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板件(3)的第三侧边(33)的第一端(331)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的第一端(411)对齐,所述第四板件(4)与所述第二板件(2)相平行,且所述第四板件(4)与所述第二板件(2)位于所述第三板件(3)的同一侧;所述第五板件(5)的第一侧边(51)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五板件(5)的第一侧边(51)的第一端(511)与所述第四板件(4)的第一侧边(41)的第二端(412)对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板件(1)与所述第二板件(2)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所述第三板件(3)与所述第二板件(2)、所述第四板件(5)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所述第四板件(4)与所述第五板件(5)之间的夹角为平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1)、所述第二板件(2)、所述第四板件(4)以及所述第五板件(5)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通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平行于所述第一板件(1)的第三侧边(13)设置有第一列连接通孔(101),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5mm,且所述第一板件(1)的所述第一列连接通孔(101)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板件(1)的第三侧边(13)之间的距离为20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平行于所述第二板件(2)的第三侧边(23)设置有第一列连接通孔(201),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的
\t中心距为25mm,且所述第二板件(2)的所述第一列连接通孔(20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板件(2)的第三侧边(23)之间的距离为20mm。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大壮杨秀红尹稷华刘宇清王林伟田军易艳丽范一欢段慧莹季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新房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