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薛寿贞专利>正文

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07157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9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子终端及用于对所述电子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所述电子终端包括电路系统和盖设于所述电路系统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主壳部和环绕所述主壳部设置的副壳部,所述主壳部包括相互叠设的隔磁层和接收线圈,所述隔磁层位于所述电路系统与所述接收线圈之间,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电路系统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线圈和磁钢,所述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且与所述发射线圈间隔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位于所述外壳的远离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性能好且稳定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充电技术,顾名思义,即不借助充电线材既可实现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用电设备充电。与传统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具有体积小、便携性高、兼容性强、有利于用电设备防水防尘设计等优点。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移动设备等,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包括用于固持电子终端的固持件、固定于固持件且用于接收电磁波的接收线圈、用于发送电磁波的发射线圈及用于实现电子终端与接收线圈电连接的充电端子,通过将充电端子与电子终端连接,实现对电子终端的无线充电。但是,这种无线充电系统存在如下缺陷:固持件固持力度较小时,电子终端容易从固持件上掉落,稳固性差;固持力度较大时,又容易引起电子终端的磨损;充电端子与电子终端连接时容易松动,稳定性差;结构复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无线充电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能好且稳定性高的无线充电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子终端及用于对所述电子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所述电子终端包括电路系统和盖设于所述电路系统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主壳部和环绕所述主壳部设置的副壳部,所述主壳部包括相互叠设的隔磁层和接收线圈,所述隔磁层位于所述电路系统与所述接收线圈之间,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电路系统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线圈和磁钢,所述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且与所述发射线圈间隔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位于所述外壳的远离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优选的,所述主壳部与所述副壳部为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磁钢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子磁钢,所述子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等距设置。优选的,所述子磁钢为3~14个。优选的,所述接收线圈向所述隔磁层方向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所述隔磁层内。优选的,所述隔磁层为隔磁金属片。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在所述电子终端的所述外壳内部嵌设所述隔磁层和所述接收线圈,使所述隔磁层和所述接收线圈为所述外壳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隔磁层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磁钢相吸,实现将所述电子终端固持于所述无线充电器,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同时所述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波被所述隔磁层挡住,避免了所述电磁波对所述电子终端的信号影响,使得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部分立体分解结构图;图3为图1中电子终端的外壳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部分立体分解结构图。所述无线充电系统100包括电子终端1和用于对所述电子终端1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终端1为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终端。请结合参阅图3,为图1中电子终端的外壳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电子终端1包括电路系统11和盖设于所述电路系统11的外壳12,所述外壳12包括主壳部121和环绕所述主壳部121设置的副壳部122;所述主壳部121包括相互叠设的隔磁层1211和接收线圈1212,所述隔磁层1211位于所述电路系统11与所述接收线圈1212之间。所述隔磁层1211用于隔离电磁波,所述接收线圈1212用于接收所述电磁波。所述接收线圈1212与所述电路系统11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隔磁层1211为既可阻隔电磁波信号又具有吸附磁性的材料制成的层结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磁层1211为隔磁金属片。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壳部121与所述副壳部122为一体成型,使得整个所述外壳12美观,结构牢固性强。所述无线充电器2包括前盖21、与前盖21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未标号)的壳体22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射线圈23、磁钢24、固持件25。所述磁钢24环绕所述发射线圈23且与所述发射线圈23间隔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2位于所述外壳12的远离所述电路系统11的一侧。所述发射线圈23用于产生并发射所述电磁波,所述磁钢24用于吸附所述于所述隔磁层1211,即当所述无线充电系统100充电工作时,所述无线充电器2通过所述磁钢24与所述电子终端1的所述隔磁层1211磁力相吸,从而实现所述电子终端1固持于所述无线充电器2,实现了所述电子终端1与所述无线充电器2充电时吸附牢固,稳定性好。所述磁钢24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子磁钢241,所述子磁钢241环绕所述发射线圈23等距设置。该结构设置使得所述电子终端1与所述无线充电器2吸合时更稳定可靠。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子磁钢241为3~14个。所述接收线圈1212接收所述发射线圈23产生的电磁波并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接收线圈1212与所述电路系统11电连接,所述感应电流经所述电路系统11滤波整流处理后转化为电能输入至所述电子终端1的电源(未图示),从而实现对所述电子终端1进行充电。将所述隔磁层1211设于所述电路系统11与所述接收线圈1212之间,即可使所述接收线圈1212与所述发射线圈23更有效的传递能量,同时也实现了隔离所述无线充电器2产生的所述电磁波,从而避免所述电磁波干扰所述电子终端1内部的正常通信。为了使所述电子终端1在充电时有更好的通信信号,所述接收线圈1212向所述隔磁层1211方向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所述隔磁层1211内,即所述接收线圈1212接收的所述发射线圈23的电磁波时,可最大限度将所述电磁波阻隔以防止进入所述电子终端1内部。当所述电子终端1充电时,所述发射线圈23正对所述接收线圈1212。所述固持件25用于同时固持所述发射线圈23和所述磁钢24,避免所述发射线圈23和所述磁钢24发生移动。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在所述电子终端的所述外壳内部嵌设所述隔磁层和所述接收线圈,使所述隔磁层和所述接收线圈为所述外壳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隔磁层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磁钢相吸,实现将所述电子终端固持于所述无线充电器,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同时所述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波被所述隔磁层挡住,避免了所述电磁波对所述电子终端的信号影响,使得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可靠性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子终端及用于对所述电子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终端包括电路系统和盖设于所述电路系统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主壳部和环绕所述主壳部设置的副壳部,所述主壳部包括相互叠设的隔磁层和接收线圈,所述隔磁层位于所述电路系统与所述接收线圈之间,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电路系统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线圈和磁钢,所述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且与所述发射线圈间隔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位于所述外壳的远离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子终端及用于对所述电子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终端包括电路系统和盖设于所述电路系统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主壳部和环绕所述主壳部设置的副壳部,所述主壳部包括相互叠设的隔磁层和接收线圈,所述隔磁层位于所述电路系统与所述接收线圈之间,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电路系统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线圈和磁钢,所述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且与所述发射线圈间隔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位于所述外壳的远离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薛寿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