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6617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8 12:03
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属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效率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和DSP,其结构要点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均与电源正极输入端子相连;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三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四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一充电端口负极端子、第二充电端口负极端子、接负载端口负极端子、电源负极输入端子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汽车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超级电容、石墨烯电池及其他新技术新材料的动力电池,但不限于上述类型的储能电池。充电桩是指电力充电桩,太阳能充电桩,风力发电或多能互补充电桩技术。本技术充电桩及接收充电的电动汽车(含带储能系统的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是通过符合通用标准专用连接接头及导线进行相互连接,也包括无线感应充电或无线连接接触系统。现有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充电时间长,电力资源利用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充电效率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高的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包括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和DSP,其结构要点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均与电源正极输入端子相连;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三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四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一充电端口负极端子、第二充电端口负极端子、接负载端口负极端子、电源负极输入端子相连;第三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第四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接负载端口正极端子相连;DSP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第一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三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四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相连;DSP通过传感器识别充电指令,控制断开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同时,同步控制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交替按照相同频率和幅度对称互补地开关;DSP通过传感器检测汽车断开充电准备及启动车子行驶信号,闭合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所述DSP采用ARM处理器,ARM处理器端口分别与程序下载接口、重新启动设置部分端口、启动方式设置部分端口、内置存储部分端、接触器驱动部分端口、PWM驱动部分端口、充电功率部分端口、CAN通讯部分端口、高压电源模块部分端口、BMS通讯部分端口相连,接触器驱动部分输出端口、PWM驱动部分输出端口分别与、充电功率部分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BMS通讯部分信号传输端口与充电枪信号传输端口相连。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ARM处理器采用STM32F103ZET6芯片U2,所述启动方式设置部分包括100KΩ电阻R4和100KΩ电阻R20,R4一端与U2的138脚相连,R4另一端分别与地线GND、R20一端相连,R20另一端与U2的48脚相连;内置存储部分采用W25Q64芯片U9,U9的1、2、5、6引脚与U2的73、75、76、74引脚对应连接。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BMS通讯部分采用TJA1050芯片U11,U11的1、4脚分别与U2的112、111脚对应相连,U11的7、5脚与所述充电枪的BMS_A、BMS_B端口对应连接;所述CAN通讯部分采用TJA1050芯片U4,U4的1、4脚分别与U2的104、103脚对应连接,U4的7、5脚分别与电枪的通讯A、通讯B端口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接触器驱动部分包括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与U2的134脚相连,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GND,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K1线圈端一端、第一二极管阳极相连,K1线圈端另一端、第一二极管阴极均与电源+15V相连;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与U2的135脚相连,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GND,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K2线圈端二端、第二二极管阳极相连,K2线圈端另二端、第二二极管阴极均与电源+15V相连;所述高压电源模块部分包括LM2576S-ADJ芯片U12,U12的1脚分别与电容C66正极、电源+15V相连,U12的3、5脚均与地线GND、二极管D1阳极、电容C101一端、电容C98负极相连,D1阴极分别与U12的2脚、电感L1一端相连,L1另一端分别与U12的4脚、+5V电源接线端子、C101另一端、电容C98正极相连。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PWM驱动部分包括芯片2SD315AI U1、U3, U1的10脚通过电阻R10与U2的101脚相连,U1的6脚通过电阻R8与U2的100脚相连;U1的3脚通过电阻R1与光耦OP1输入端阴极相连,OP1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1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1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0脚、电阻R5一端相连,电阻R5另一端接地;U1的9脚通过电阻R9与光耦OP2输入端阴极相连,OP2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2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2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1脚、电阻R11一端相连,电阻R11另一端接地;U1的5、7脚接地,U1的4脚分别与电阻R2一端、电阻R6一端相连,R2另一端与电源+15V相连,R6另一端接地;U1的43、44脚均与PWM2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38、39脚均与PWM2-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31、32脚均与PWM1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26、27脚均与Load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36脚与二极管D21的阳极相连,D21的阴极与二极管D23的阳极相连,D23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V1相连,U1的24脚与二极管D27的阳极相连,D27的阴极与二极管D26的阳极相连,D26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V1相连;U1的1、2、13、14、15、16、17脚均与电源+15V相连;所述电源+15V分别与二极管Z1的阴极、电容C7一端、电容C8正极相连,C7另一端、C8负极、Z1的阳极均接地线GND。U3的10脚通过电阻R19与U2的34脚相连;U3的3脚通过电阻R12与光耦OP3输入端阴极相连,OP3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3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3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2脚、电阻R15一端相连,电阻R15另一端接地;U3的9脚通过电阻R18与光耦OP4输入端阴极相连,OP4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4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4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3脚、电阻R21一端相连,电阻R21另一端接地;U3的5、7脚接地,U3的4脚分别与电阻R13一端、电阻R14一端相连,R13另一端与电源+15V相连,R14另一端接地;U3的43、44脚均与PA+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38、39脚均与PA-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31、32脚均与PB+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26、27脚均与PB-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36脚与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D2的阴极与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D3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VCC相连,U3的24脚与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D6的阴极与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D4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PA-相连;U3的1、2、13、14、15、16、17脚均与电源+15V相连;所述电源+15V分别与二极管Z2的阴极、电容C12一端、电容C13正极相连,C12另一端、C13负极、Z1的阳极均接地线GND。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U1的41脚、U1的42脚、电容C2负极、电容C1一端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和DSP,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均与电源正极输入端子相连;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三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四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一充电端口负极端子、第二充电端口负极端子、接负载端口负极端子、电源负极输入端子相连;第三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第四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接负载端口正极端子相连;DSP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第一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三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四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相连;DSP通过传感器识别充电指令,控制断开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同时,同步控制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交替按照相同频率和幅度对称互补地开关;DSP通过传感器检测汽车断开充电准备及启动车子行驶信号,闭合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所述DSP采用ARM处理器,ARM处理器端口分别与程序下载接口、重新启动设置部分端口、启动方式设置部分端口、内置存储部分端、接触器驱动部分端口、PWM驱动部分端口、充电功率部分端口、CAN通讯部分端口、高压电源模块部分端口、BMS通讯部分端口相连,接触器驱动部分输出端口、PWM驱动部分输出端口分别与、充电功率部分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BMS通讯部分信号传输端口与充电枪信号传输端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和DSP,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均与电源正极输入端子相连;第一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三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二电子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充电端口正极端子、第四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相连,第一充电端口负极端子、第二充电端口负极端子、接负载端口负极端子、电源负极输入端子相连;第三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第四电子开关的输入端口、接负载端口正极端子相连;DSP控制信号输出端口分别与第一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三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第四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口相连;DSP通过传感器识别充电指令,控制断开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同时,同步控制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交替按照相同频率和幅度对称互补地开关;DSP通过传感器检测汽车断开充电准备及启动车子行驶信号,闭合第三电子开关、第四电子开关;所述DSP采用ARM处理器,ARM处理器端口分别与程序下载接口、重新启动设置部分端口、启动方式设置部分端口、内置存储部分端、接触器驱动部分端口、PWM驱动部分端口、充电功率部分端口、CAN通讯部分端口、高压电源模块部分端口、BMS通讯部分端口相连,接触器驱动部分输出端口、PWM驱动部分输出端口分别与、充电功率部分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BMS通讯部分信号传输端口与充电枪信号传输端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RM处理器采用STM32F103ZET6芯片U2,所述启动方式设置部分包括100KΩ电阻R4和100KΩ电阻R20,R4一端与U2的138脚相连,R4另一端分别与地线GND、R20一端相连,R20另一端与U2的48脚相连;内置存储部分采用W25Q64芯片U9,U9的1、2、5、6引脚与U2的73、75、76、74引脚对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MS通讯部分采用TJA1050芯片U11,U11的1、4脚分别与U2的112、111脚对应相连,U11的7、5脚与所述充电枪的BMS_A、BMS_B端口对应连接;所述CAN通讯部分采用TJA1050芯片U4,U4的1、4脚分别与U2的104、103脚对应连接,U4的7、5脚分别与电枪的通讯A、通讯B端口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驱动部分包括第一NPN三极管和第二NPN三极管,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与U2的134脚相连,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GND,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K1线圈端一端、第一二极管阳极相连,K1线圈端另一端、第一二极管阴极均与电源+15V相连;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与U2的135脚相连,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GND,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继电器K2线圈端二端、第二二极管阳极相连,K2线圈端另二端、第二二极管阴极均与电源+15V相连;所述高压电源模块部分包括LM2576S-ADJ芯片U12,U12的1脚分别与电容C66正极、电源+15V相连,U12的3、5脚均与地线GND、二极管D1阳极、电容C101一端、电容C98负极相连,D1阴极分别与U12的2脚、电感L1一端相连,L1另一端分别与U12的4脚、+5V电源接线端子、C101另一端、电容C98正极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WM驱动部分包括芯片2SD315AI U1、U3, U1的10脚通过电阻R10与U2的101脚相连,U1的6脚通过电阻R8与U2的100脚相连;U1的3脚通过电阻R1与光耦OP1输入端阴极相连,OP1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1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1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0脚、电阻R5一端相连,电阻R5另一端接地;U1的9脚通过电阻R9与光耦OP2输入端阴极相连,OP2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2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2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1脚、电阻R11一端相连,电阻R11另一端接地;U1的5、7脚接地,U1的4脚分别与电阻R2一端、电阻R6一端相连,R2另一端与电源+15V相连,R6另一端接地;U1的43、44脚均与PWM2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38、39脚均与PWM2-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31、32脚均与PWM1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26、27脚均与Load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1的36脚与二极管D21的阳极相连,D21的阴极与二极管D23的阳极相连,D23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V1相连,U1的24脚与二极管D27的阳极相连,D27的阴极与二极管D26的阳极相连,D26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V1相连;U1的1、2、13、14、15、16、17脚均与电源+15V相连;所述电源+15V分别与二极管Z1的阴极、电容C7一端、电容C8正极相连,C7另一端、C8负极、Z1的阳极均接地线GND;U3的10脚通过电阻R19与U2的34脚相连;U3的3脚通过电阻R12与光耦OP3输入端阴极相连,OP3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3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3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2脚、电阻R15一端相连,电阻R15另一端接地;U3的9脚通过电阻R18与光耦OP4输入端阴极相连,OP4输入端阳极与电源+15V相连,OP4输出端集电极与电源+3.3V相连,OP4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U2的43脚、电阻R21一端相连,电阻R21另一端接地;U3的5、7脚接地,U3的4脚分别与电阻R13一端、电阻R14一端相连,R13另一端与电源+15V相连,R14另一端接地;U3的43、44脚均与PA+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38、39脚均与PA-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31、32脚均与PB+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26、27脚均与PB-控制信号输出端相连;U3的36脚与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D2的阴极与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D3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VCC相连,U3的24脚与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D6的阴极与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D4的阴极与保护采样端PA-相连;U3的1、2、13、14、15、16、17脚均与电源+15V相连;所述电源+15V分别与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姝鞠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懋道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