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47032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2 2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操作机构和触头机构,所述操作机构驱动所述触头机构中的接触板和接线板断开或闭合;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支持和手柄,所述接触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触头支持上,所述手柄转动过程中带动所述触头支持移动,使所述接触板与所述接线板断开或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板成水平平直状的设置于壳体上,所述壳体上成型有保持所述接线板成水平固定的定位结构;所述接线板与所述接触板相接触的导电端处分别成型有相对应的基体触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连接板设置成水平平直状结构水平固定于定位结构保持与接触板的同步对接和应力更集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在家庭以及工矿企业的低压配电系统中,经常将线路与电源隔离,或者在两路线路中作转换隔离,因此需要使用低压隔离开关。在行业内传统常用的隔离开关的触头连接方式和触头结构都较为复杂,静触头与动触头配合一端分叉成两段分别与动触头连接配合,是一种双触头连接结构,这种结构会出现触头连接不同步,导致温升过高,且占用空间大,零部件加工难度大,材料消耗大;而静触头双向弯折设计,会出现应力过于集中,电流线局部密集,温升分布不均匀。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型隔离开关触点结构一般采用铆接方式固定,工艺复杂,在铆接时容易产生歪斜,间隙以及机械变形和损伤影响隔离开关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隔离开关中触头结构过于复杂,连接不同步、应力不集中,温升分布均匀问题,以及触点铆接易损坏的技术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操作机构和触头机构,所述操作机构驱动所述触头机构中 的接触板和接线板断开或闭合;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支持和手柄,所述接触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触头支持上,所述手柄转动过程中带动所述触头支持移动,使所述接触板与所述接线板断开或闭合,所述接线板成水平平直状的设置于壳体上,所述壳体上成型有保持所述接线板成水平固定的定位结构;所述接线板与所述接触板相接触的导电端处分别成型有相对应的基体触点。所述基体触点与所述接线板和所述接触板均是均是金属材质一体冲凸成型。壳体上两侧成型用于安置于接线柱的安装槽,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分别成型于所述安装槽两边侧壁上、用于固定接线板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是用于固定接线板的接线端的凹槽,所述第二限位槽是一处成型于安装槽上、向外延伸的平直通槽,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一侧成型具有限位所述接线板的限位凸台。所述接线板穿设于接线柱一端固定于第一限位槽上,其另一端平直延伸固定于第二限位槽中并抵接于壳体上成型的凸块上。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对应所述接线板同处于一条水平线位置,所述接线板通过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相对固定的设置在壳体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小型隔离开关,通过将连接板设置成水平平直状结构,用定位结构中设置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使连接板保持水平平稳固定,与接触板闭合接触应力更集中,可以使导通与接线板上的电流线分散开来,其温升更均匀。(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小型隔离开关,通过将传统的触点铆接固 定改为接线板、接触板与基体触点一体冲凸成型,制造工艺简单,触点整齐不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小型隔离开关的平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第一限位槽,12-第二限位槽,13-安装槽,14-限位凸台,2-接线板,21-导电端,22-接线端;3-接触板;4-基体触点,5-触头支持;6-手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 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如图1所示,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包括壳体1、安装于壳体内的操作机构和触头机构,所述操作机构驱动所述触头机构中的接触板3和接线板3断开或闭合;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支持5和手柄6,所述接触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触头支持5上,所述手柄6转动过程中带动所述触头支持5移动,使所述接触板3与所述接线板2断开或闭合,所述接线板2成水平平直状的设置于壳体1上,所述壳体上成型有保持所述接线板2成水平固定的定位结构;所述接线板2与所述接触板3相接触的导电端21处分别成型有相对应的基体触点4。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板2设置成水平平直状结构,并设置定位结构使连接板2保持水平平稳固定,与接触板3闭合接触时应力更集中,可以使导通接线板上的电流线分散开来,其温升更均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通过将传统的触点铆接固定改为接线板2、接触板3与基体触点4一体冲凸成型,具体为金属基体触点与所述接线板2和所述接触板3均是金属材质一体冲凸成型,即在接线板2与接触板3为平直状形态上进行加工冲凸出一体的触点较为容易,也就省去了触点再铆接的过程,制造工艺简单,触点整齐不变形。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两侧成型用于安置于接线柱的安装槽13,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分别成型于所述安装槽13两边侧壁上、用 于固定接线板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所述第一限位槽11是用于固定接线板的接线端22的凹槽,所述第二限位槽12是一处成型于安装槽上、向外延伸的平直通槽,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2一侧成型具有限位所述接线板的限位凸台14。上述这种结构设置利用几个定位点将平直的连接板稳固的固定于壳体1上,保证接线板2不会随其他部位的松动而发生位置偏移。需要说明的是:此定位结构不仅限于图1所示的这一种,还可以是其它成型于壳体上且水平设置的定位轴或限位槽等,并通过定位轴或限位槽能够使接线板2保持水平平稳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以上描述对定位机构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选择,在此则不对定位结构的其他等同实施方式一一赘述。如图1所示,为了更好实现接线板2与接触板3连接的应力集中,所述接线板2穿设于接线柱一端固定于第一限位槽11上,其另一端平直延伸固定于第二限位槽12中并抵接于壳体上成型的凸块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槽1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2对应接线板同处于一条水平线位置,所述接线板2通过所述第一限位槽11和所述第二限位槽12相对固定的设置在基座上。这样可以简化接线板的装配过程,能够维持接线板2水平的与所述接触板3同步对接,两侧接线板2在同一水平线上,可根据上述提到的冲凸基体触点4设置具体成型高度,这种结构配合也可以克服触头改动造成触头开距与超程的变化。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包括壳体(1)、安装于壳体内的操作机构和触头机构,所述操作机构驱动所述触头机构中的接触板(3)和接线板(2)断开或闭合;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支持(5)和手柄(6),接触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触头支持(5)上,所述手柄(6)转动过程中带动所述触头支持(5)移动,使所述接触板(3)与所述接线板(2)断开或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板(2)成水平平直状的设置于壳体上,所述壳体(1)上成型有保持所述接线板(2)成水平固定的定位结构;所述接线板(2)与所述接触板(3)相接触的导电端(21)处分别成型有相对应的基体触点(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包括壳体(1)、安装于壳体内的操作机构和触头机构,所述操作机构驱动所述触头机构中的接触板(3)和接线板(2)断开或闭合;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可移动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支持(5)和手柄(6),接触板(3)固定设置在所述触头支持(5)上,所述手柄(6)转动过程中带动所述触头支持(5)移动,使所述接触板(3)与所述接线板(2)断开或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板(2)成水平平直状的设置于壳体上,所述壳体(1)上成型有保持所述接线板(2)成水平固定的定位结构;所述接线板(2)与所述接触板(3)相接触的导电端(21)处分别成型有相对应的基体触点(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触点(4)与所述接线板(2)和所述接触板(3)均是金属材质一体冲凸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壳体上两侧成型用于安置于接线柱的安装槽(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启树张学森叶海泉
申请(专利权)人:中欧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