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04779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6 1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其包括:后盖,后盖为设有空腔的圆柱体,且在后盖的外壁上沿其周向设有连续的锯齿状配合部;旋钮本体,旋钮本体为内设有空腔的圆柱体,在该空腔内设有连接部件和弹性部件,连接部件伸入后盖的空腔内与后盖卡接,弹性部件与后盖外壁的配合部配合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旋钮调节的弹性结构结构简单,降低旋钮与生产精度之间的影响,提高用户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具体一种旋钮调节弹性结构
技术介绍
市面上已有的旋钮调节结构,旋钮的触点与配合面接触面积大,且无弹性,受到制造精度的影响大,并不能保持良好手感的稳定性。故现有的旋钮制作工艺复杂,对制造的精度要求大,生产成本高。故一种可以有效降低旋钮与生产精度之间的影响,提高用户舒适度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亟待提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旋钮调节的弹性结构,该结构简单,降低旋钮与生产精度之间的影响,提高用户舒适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包括:后盖,后盖为设有空腔的圆柱体,且在后盖的外壁上沿其周向设有连续的锯齿状配合部;旋钮本体,旋钮本体为内设有空腔的圆柱体,在该空腔内设有连接部件和弹性部件,连接部件伸入后盖的空腔内与后盖卡接,弹性部件与后盖外壁的配合部配合连接。本专利技术一种旋钮调节弹性结构结构简单,利用弹性部件与后盖外壁的配合部卡接,降低旋钮与生产精度之间的影响,提高用户舒适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作为优选的方案,在旋钮本体上连接部件的外侧设有一空缺,弹性部件设置于该空缺内。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便于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形变。作为优选的方案,弹性部件包括:向旋钮本体轴向延伸的连接部以及设置于连接部端部的弹性部,弹性部的横截面呈锯齿状。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弹性部与后盖外壁发生相对转动时,发出“哒哒哒”的调节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度。作为优选的方案,连接部到旋钮本体的距离大于弹性部到旋钮本体的距离。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弹性部件与旋钮本体接触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可以有效增加弹性,减小弹性部件与后盖外壁的接触面积,保证用户手感的舒适度。作为优选的方案,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多个第二连接部以及多个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分别沿旋钮本体轴向延伸,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旋钮本体的圆心位置,多个第二连接部以旋钮本体的圆心为中心沿其周向均匀设置,第二连接部通过加强筋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多个第三连接部以旋钮本体的圆心为中心沿其周向均匀设置,第三连接部用于与后盖进行卡接。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便于后盖与旋钮本体的连接。作为优选的方案,加强筋为斜筋。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连接更牢固。作为优选的方案,在第三连接部端部设有与后盖进行卡接的卡接头。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便于卡接。作为优选的方案,多个第二连接部与多个第三连接部呈间隔设置。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连接部件的机械强度好,受力均匀。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连接部高度分别大于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的高度。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旋钮本体与后盖连接时,第一连接部还可以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呈“U”型。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避免旋钮本体在旋转的过程中与后盖内的零件发生干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盖与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A部放大图。其中:1后盖、11配合部、2旋钮本体、3连接部件、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3第三连接部、331卡接头、34加强筋、4弹性部件、41连接部、42弹性部、5空缺、6外壳、7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了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包括后盖1和旋钮本体2,后盖1设置于外壳6上。后盖1为设有空腔的圆柱体,且在后盖1的外壁上沿其周向设有连续的锯齿状配合部11;旋钮本体2为内设有空腔的圆柱体,在该空腔内设有连接部件3和弹性部件4,连接部件3伸入后盖1的空腔内与后盖1卡接,弹性部件4与后盖1外壁的配合部11配合连接。在旋钮本体2上连接部件3的外侧设有一空缺5,弹性部件4设置于该空缺5内。弹性部件4包括:向旋钮本体2轴向延伸的连接部41以及设置于连接部41端部的弹性部42,弹性部42的横截面呈锯齿状。连接部41到旋钮本体2的距离大于弹性部42到旋钮本体2的距离。连接部件3包括:第一连接部31、三个第二连接部32以及三个第三连接部33,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以及第三连接部33分别沿旋钮本体2轴向延伸,第一连接部31设置于旋钮本体2的圆心位置,三个第二连接部32以旋钮本体2的圆心为中心沿其周向均匀设置,第二连接部32通过加强筋34与第一连接部31固定连接,三个第三连接部33以旋钮本体2的圆心为中心沿其周向均匀设置,第三连接部33用于与后盖1进行卡接,在第三连接部33端部设有与后盖1进行卡接的卡接头331。三个第二连接部32与三个第三连接部33呈间隔设置。本专利技术一种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空缺5设置可以便于弹性部件4发生弹性形变。第二.连接部到旋钮本体2的距离大于弹性部42到旋钮本体2的距离,弹性部件4与旋钮本体2接触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间隙7,可以有效增加弹性,减小弹性部件4与后盖1外壁的接触面积,保证用户手感的舒适度。本专利技术一种旋钮调节弹性结构,旋钮本体2和后盖1装配后,转动时,通过旋钮上的弹性部42与后盖1外壁的配合部11不停的拨动,产生“哒哒哒”声音。因为旋钮本体2上的弹性部42是弹性的,所以即使旋钮本体2和后盖1件的制造精度误差大一些,也能够保证很好的手感,有效降低旋钮与生产精度之间的影响,提高用户舒适度。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加强筋34为斜筋。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连接更牢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部31高度分别大于第二连接部32和第三连接的高度。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旋钮本体2与后盖1连接时,第一连接部31还可以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部31的横截面呈“U”型。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避免旋钮本体2在旋转的过程中与后盖1内的零件发生干涉。以上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旋钮调节弹性结构

【技术保护点】
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所述后盖为设有空腔的圆柱体,且在所述后盖的外壁上沿其周向设有连续的锯齿状配合部;旋钮本体,所述旋钮本体为内设有空腔的圆柱体,在该空腔内设有连接部件和弹性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伸入所述后盖的空腔内与所述后盖卡接,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后盖外壁的配合部配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所述后盖为设有空腔的圆柱体,且在所述后盖的外壁上沿其周向设有连续的锯齿状配合部;旋钮本体,所述旋钮本体为内设有空腔的圆柱体,在该空腔内设有连接部件和弹性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伸入所述后盖的空腔内与所述后盖卡接,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后盖外壁的配合部配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钮本体上所述连接部件的外侧设有一空缺,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该空缺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向所述旋钮本体轴向延伸的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端部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的横截面呈锯齿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到所述旋钮本体的距离大于所述弹性部到所述旋钮本体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旋钮调节弹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多个第二连接部以及多个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春菊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