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叶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64395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8 12:51
一种无叶风扇,中部形成贯穿的风道,风道的两端分别为引风口和出风口,壳体的两个侧面分别开设进风口,壳体开设引风口和出风口的外表面均为弧面,且引风口的开口宽度小于出风口;以及两个贯流风机,分别位于两个进风口附近;其中,所风道的宽度从贯流风机靠近出风口一侧至出风口方向逐渐扩大。靠近出风口的风道采用弧形由小逐渐扩大的结构,在宽度最小的位置使得流经此处的辅气流最集中,然后集中的气流更加迅速地从出风口送出,这样能够使风道中间形成巨大的负压,出风口和引风口均为弧面设置,且引风口的开口宽度小于出风口能够使风道中间的负压起到更大的作用,进而利用此巨大的负压从引风口引入大量的气流,从而大大增加进风量和出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扇,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叶风扇
技术介绍
无叶风扇能产生自然持续的凉风,因无叶片,不会覆盖尘土或伤到儿童插进的手指,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现有的无叶风扇一般设计成底部为风机座,上部连接出风部件的结构,具有安全,出风自然的优点。但是该结构,风机位于底部的风机座中,由底部风机引风,再运送至上部出风。这种结构的无叶风扇存在出风量小,无法大面积送风的弊端。另外,为了能够维持上部出风部件出风量,底部风机不能离上部出风口过远,且出风部件引风开口也不能开至太大,因此该形式的无叶风扇结构尺寸设计具有很大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送风量较大的无叶风扇。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形成贯穿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两端分别为引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两个侧面分别开设有与所述风道相通的进风口,所述壳体开设所述引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外表面均为弧面,且所述引风口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出风口的开口宽度;以及两个贯流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进风口附近,用于将外界的辅气流从两个所述进风口吸入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其中,所述风道的宽度从所述贯流风机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至所述出风口方向逐渐扩大,使所述风道中间在所述贯流风机运作时形成负压,以使从所述引风口进入的主气流与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辅气流一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上述无叶风扇的壳体中部形成贯穿的风道,在壳体的侧面开设进风口,在进风口附近设置贯流风机,所述风道的宽度从贯流风机靠近出风口一侧开始至所述出风口方向逐渐扩大,使风道中间在两侧贯流风机同时运作时形成负压,进而利用此负压从引风口引入主气流,并从出风口送出进。靠近出风口的风道采用由小逐渐扩大的结构,在宽度最小的位置使得流经此处的辅气流最集中,然后逐渐宽度扩大的结构又能够保证集中的气流更加迅速地从出风口送出,这样能够使风道中间在两侧贯流风机同时运作时形成巨大的负压,出风口和引风口均为弧面设置,且引风口的开口宽度小于出风口的开口宽度能够使风道中间的负压起到更大的作用,进而利用此巨大的负压从引风口引入大量的气流,从而大大增加进风量和出风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置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由所述固定部朝所述引风口方向延伸出的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引导部和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结合部,所述辅气流及至少部分所述主气流沿着所述第一引导部从所述出风口送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件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机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导向件互为镜像设置,所述第一引导部为弧面,所述两个第一引导部之间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贯流风机位置至所述出风口方向逐渐扩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引风口之间设置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二固定部、由所述第二固定部朝所述出风口方向延伸的第二引导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和第二引导部的第三引导部,所述主气流沿着所述第二引导部进入所述风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引导部为围设在所述贯流风机一侧的弧面,所述第三引导部和所述第一导向件的所述结合部以及第一连接部共同围设成所述辅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道的通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为同圆心弧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件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引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机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导向件互为镜像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导部为弧面,两个所述第二导向部之间的宽度从所述引风口开始朝所述出风口方向逐渐缩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开设所述进风口的侧面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凹陷部以及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凸出部,所述贯流风机朝向所述进风口的外表面被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出部所围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无叶风扇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无叶风扇的主视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参见图1,一实施例的无叶风扇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中部形成贯穿的风道3,壳体1上开设了进风口11、引风口13和出风口14,以及位于壳体1内,并设置在进风口11附近的贯流风机2。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相对两个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一个进风口11,壳体的前后表面上开设了引风口13和出风口14,风道3的两端分别为引风口13和出风口14。贯流风机2至少为两个,设置于壳体1内,并分别位于进风口11附近,用于将外界的辅气流从壳体1两侧的进风口11吸入,并从出风口14送出。风道3的宽度从贯流风机2靠近出风口14一侧开始至出风口14方向逐渐扩大,使风道3中间在两侧贯流风机2同时运作时形成负压,进而利用此负压从引风口13引入主气流,并从出风口14送出进。靠近出风口14的风道3采用逐渐扩大的结构,在宽度最小的位置使得流经此处的辅气流最集中,然后逐渐宽度扩大的结构又能够保证集中的气流更加迅速地从出风口送出,能够使风道3中间在两侧贯流风机2同时运作时形成巨大的负压,进而利用此巨大的负压从引风口13引入大量的气流,从而大大增加进风量和出风量。同时由于大量的进风量来自引风口13,因此对贯流风机2的工作功率要求不高,可采用小尺寸贯流风机类型即可,这样可以降低噪声,并且使整个无叶风扇体型更小。优选的,一实施例中,壳体1开设引风口13和出风口14的相对表面均为弧面,且引风口13的开口宽度小于出风口14的开口宽度。采用这样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形成贯穿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两端分别为引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两个侧面分别开设有与所述风道相通的进风口,所述壳体开设所述引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外表面均为弧面,且所述引风口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出风口的开口宽度;以及两个贯流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进风口附近,用于将外界的辅气流从两个所述进风口吸入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其中,所述风道的宽度从所述贯流风机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至所述出风口方向逐渐扩大,使所述风道中间在所述贯流风机运作时形成负压,以使从所述引风口进入的主气流与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辅气流一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形成贯穿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两端分别为引风口和
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两个侧面分别开设有与所述风道相通的进风口,所述壳体
开设所述引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外表面均为弧面,且所述引风口的开口宽度小
于所述出风口的开口宽度;以及
两个贯流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进风口附近,用于
将外界的辅气流从两个所述进风口吸入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其中,所述风道的宽度从所述贯流风机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至所述出风口
方向逐渐扩大,使所述风道中间在所述贯流风机运作时形成负压,以使从所述
引风口进入的主气流与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辅气流一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出
风口之间设置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一固定部、
由所述固定部朝所述引风口方向延伸出的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引导部和第一连接
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结合部,所述辅气流及至少
部分所述主气流沿着所述第一引导部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为两个,
分别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机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导向件互为镜像
设置,所述第一引导部为弧面,所述两个第一引导部之间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鸿斌弓三伟马丽李绒花闫元朱红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