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静电力增强半导体接合的装置、系统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42032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9 18:29
本文描述微电子装置及制造方法的各种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增强晶片接合的方法包含:将衬底组合件定位于单极静电卡盘上使其与电极直接接触;将导体电耦合到定位于所述第一衬底的顶部上的第二衬底;及施加电压到所述电极,由此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之间创造电势差,所述电势差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之间产生静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装置、系统及方法。特定来说,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涉及用于增强半导体材料之间的接合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制造中,存在用于向半导体衬底添加材料层的若干个工艺,其包含将材料层从一个半导体衬底转移到另一半导体衬底。此类包含用于形成绝缘体上硅(“SOI”)晶片、绝缘体上半导体金属(“SMOI”)晶片及多晶氮化铝上硅(“SOPAN”)晶片的方法。举例来说,图1A到1D是说明用于将硅材料从一个衬底转移到另一衬底的现有技术方法中的半导体组合件的部分示意横截面图。图1A说明包含基底材料104及在基底材料104上的氧化物材料102的第一衬底100。如图1B中所展示,接着将第二衬底120定位于第一衬底100上以用于接合(如箭头A所指示)。第二衬底120也包含硅材料124及在硅材料124上的氧化物材料122。将第二衬底120定位于第一衬底100上使得第一衬底氧化物材料102接触第二衬底氧化物材料122且形成氧化物-氧化物接合。硅材料124具有第一部分124a及由在第一部分124a的面向下表面下方选定距离处的剥落材料130所描绘的第二部分124b。剥落材料130可为(例如)氢、硼及/或其它剥落剂的植入区域。图1C说明通过将第一衬底100接合到第二衬底120形成的半导体组合件。一旦衬底100、120接合,那么通过加热组合件使得剥落材料130切割硅材料124以从第二部分124b移除半导体材料124的第一部分124a。如图1D中所展示,第二部分124b保持附接到第一衬底100,且具有所要的厚度以用于在第二部分124b中及/或上形成半导体组件。可重新利用硅材料124的第一部分124a以对其它第一衬底供应硅材料的额外厚度。将硅材料从一个衬底转移到另一衬底的一个挑战是: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不良接合可极大地影响工艺的良率及成本。在转移过程中,“接合”大体上包含使两个镜面抛光的半导体衬底彼此粘附而无需施加任何宏观粘合层或外力。在层转移过程期间及/或之后,不良接合可在两个接合衬底表面之间造成空隙、岛状物或其它缺陷。举例来说,某些材料的材料性质可导致不良接合,例如具有SMOI的金属的硅或具有SOPAN的硅的聚氮化铝表面。常规接合过程还包含在一段时间内施加外部机械力(例如,重量或压缩力)到第一及第二衬底。除增加时间、增加成本及减少处理量外,使用外力的接合过程遭受若干个缺点。第一,施加在第二衬底上的向下力未均匀分布且可在衬底中造成缺陷或甚至使一或两个衬底破损。第二,因为力未均匀分布,所以在具有最高力集中度的区域中,所施加的机械力的量值被限制于最大允许力,这意味着衬底的其它区域不经历最大力。第三,使用外部机械力可污染半导体组合件。最后,一些半导体装置可因为由现有化学机械平坦化处理引起的凹形化而在底层表面构形中具有大凹陷,从而使氧化物层难以彼此接合。附图说明参考下列图式可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许多方面。图式中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的。相反,重点在于清晰地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图1A到1D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转移及接合半导体层的方法中的各个阶段的示意横截面图。图2A是根据本技术配置的接合系统的示意横截面图。图2B是支撑半导体组合件的图2A中的接合系统的示意横截面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配置的接合系统的示意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参考用于增强衬底到衬底接合的工艺描述本技术的若干个实施例。下文参考半导体装置及衬底描述某些实施例的许多细节。全文使用术语“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衬底”或“衬底”以包含多种制品,其包含(例如)具有适用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形状因子的其它材料的半导体晶片或衬底。可使用下文所描述的工艺的若干者以改进衬底上及/或之间的接合。图2A到3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增强接合系统及方法的部分示意横截面图。在下列描述中,共同动作及结构由相同的元件符号识别。尽管图2A到3中所说明的处理操作及相关联结构涉及基于SOI的转移,但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使用工艺以增强基于其它材料的转移层方法(例如基于SMOI的转移、基于SOPAN的转移及类似者)中的接合。图2A是隔离接合系统300(“系统300”)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侧视图,且图2B是支撑衬底组合件307的系统300的横截面侧视图。如图2B中所展示,衬底组合件307包含第一衬底303(例如,处置衬底)及在处置衬底303上的第二衬底305(例如,供体衬底)。第一衬底303可具有基底材料306及第一氧化物层308,且第二衬底305可包含半导体材料310及第二氧化物层309。基底材料306可为绝缘体、多晶硅氮化铝、半导体材料(例如,硅(1,0,0)、碳化硅等等)、金属或另一合适的材料。半导体材料310可包含(例如)硅晶片,所述硅晶片由硅(1,1,1)或尤其适用于外延形成半导体组件或其它类型的组件的其它半导体材料制成。在其它实施例中,仅第一衬底303或第二衬底305中的一者可包含氧化物层。另外,可相对于图2B中所展示的定向将第一衬底303及第二衬底305的定向反转。如图2B中所展示,可将第二衬底305定位于第一衬底303上使得第二衬底305的第二氧化物层309接触第一衬底303的第一氧化物层308。因而,第一氧化物层308及第二氧化物层309所共享的接触表面在第一衬底303与第二衬底305之间形成接合界面322。另外,第一氧化物层308及第二氧化物层309在第一衬底303与第二衬底305之间形成电介质屏障320。电介质屏障320可具有大约1nm与大约20μm之间的厚度d。在特定实施例中,电介质屏障320可具有大约1μm与大约10μm之间的厚度d。一起参考图2A及2B,系统300可包含具有电极304、导体312及电力供应器314的单极静电卡盘(ESC)301。在一些实施例中,ESC 301包含承载电极304的电介质基底302。电极304可包含经配置以接纳第一衬底303及/或衬底组合件307的支撑表面316。电力供应器341耦合到电极304且经配置以将电压供应到电极304,且导体312电耦合到接地源G。可将衬底组合件307定位于电极304的支撑表面316上,且导体312可接触衬底组合件307与电介质屏障320相对的部分。在图2B中所展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衬底303接触电极304且第二衬底305接触导体312。导体312可为经由连接器318连接到接地源G的单个接触引脚或垫。导体312可经配置以啮合衬底组合件307背对ESC 301的表面的全部或一部分。举例来说,如图2B中所展示,导体312可为覆盖第二衬底305的表面的仅一部分的垫,且可将导体312定位于第二衬底305的中心处。在其它实施例中,导体312可接触第二衬底305的任何其它部分,且/或导体312可具有与第二衬底相同的尺寸(以虚线展示)。尽管在图2B中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导体312包含仅单个接触垫,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导体312可具有以跨越第二衬底305提供所要电流分布的模式配置的多个引脚、垫或其它导电特征。在其它实施例中,导体312可具有任何尺寸、形状及/或配置,例如同心环、多边形垫阵列等等。不同于常规ESC,本技术的ESC 301不具有将电极304与第一衬底303及/或衬底组合件307分隔的电介质层。换句话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增强晶片接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将衬底组合件定位于单极静电卡盘“ESC”上,所述ESC具有电极,所述电极具有导电支撑表面;将所述衬底组合件的第一衬底定位于所述电极的所述支撑表面上,其中所述衬底组合件进一步包含所述第一衬底上的第二衬底;将导体电耦合到所述第二衬底;施加电压到所述电极,由此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之间创造电势,所述电势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之间产生静电力。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05 US 14/173,4891.一种用于增强晶片接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将衬底组合件定位于单极静电卡盘“ESC”上,所述ESC具有电极,所述电极具有导电支撑表面;将所述衬底组合件的第一衬底定位于所述电极的所述支撑表面上,其中所述衬底组合件进一步包含所述第一衬底上的第二衬底;将导体电耦合到所述第二衬底;施加电压到所述电极,由此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之间创造电势,所述电势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之间产生静电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经由所述电极将来自电力供应器的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一衬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通过在所述第一衬底的顶部表面上或附近积累第二电荷而在所述第二衬底的底部表面上或附近积累第一电荷,其中所述第一电荷与所述第二电荷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以至少200kN的力朝向所述第一衬底推进所述第二衬底。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通过调整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电压调整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的所述静电力。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跨越所述第一衬底的顶部表面及所述第二衬底的底部表面均匀分布所述静电力。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导体包括接触垫,且将所述第二衬底电耦合到所述导体包含定位所述接触垫使其与所述第二衬底直接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导体包括等离子气体,且将所述第二衬底电耦合到所述导体包括当所述等离子气体接触所述第二衬底时使所述等离子气体电偏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当推进所述第二衬底使其抵靠所述第一衬底时在加压腔室中密封所述衬底组合件。10.一种用于增强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接合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单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舒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美光科技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