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30226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8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安装在吸收塔的一级浆液喷淋层之上、二级浆液喷淋层之下,用于与AFT塔连接,包括若干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间隔的上方对应错位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集液槽的上端之间间隙设有烟气通道,所述集液槽连通设有浆液导出管道,所述浆液导出管道穿过所述吸收塔的塔壁与AFT塔的管道连通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很好地收集二级浆液喷淋层喷淋下来的浆液并返回AFT塔内,实现浆液的有效循环;2)烟气经过所述烟气通道后,烟气流场比较均匀,增加了烟气与二级浆液喷淋层喷淋的浆液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脱硫效率;3)有效防止浆液沉积及结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气污染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的推出,更为严格的硫氧化物(SOx)排放要求已势在必行。明确提出尽快实现新建和现役燃煤机组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或者接近超低排放的限值,所谓“超低排放”是把燃煤电厂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3项大气污染物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规定的燃机要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相比较,将达到或者低于燃机排放限值(即烟尘5mg/Nm3、二氧化硫35mg/Nm3、氮氧化物50mgN/m3)的情况。常规脱硫单塔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单塔双循环脱硫技术是实现高效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最有效的技术途径之一。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单塔双循环脱硫喷淋塔包括吸收塔5、一级浆液喷淋层6、二级浆液喷淋层7、AFT塔8及托盘装置,托盘装置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接收来自二级浆液喷淋层7喷下的浆液导入吸收塔5外的AFT塔8内;另一个是烟气可以穿过托盘装置后进入二级浆液喷淋层7。但是传统的托盘装置形状类似于碗状,烟气经过传统托盘装置后流场发生很大改变,流场变得很不均匀,这样非常不利于喷淋浆液与烟气充分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脱硫效率,因此亟待研发新型的托盘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很好地收集二级浆液喷淋层喷淋下来的浆液并返回AFT塔内,实现浆液的有效循环,烟气流场均匀,增加烟气与二级浆液喷淋层喷淋的浆液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脱硫效率,有效防止浆液沉积及结垢的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安装在吸收塔的一级浆液喷淋层之上、二级浆液喷淋层之下,用于与AFT塔连接,包括若干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间隔的上方对应错位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集液槽的上端之间间隙设有烟气通道,所述集液槽连通设有浆液导出管道,所述浆液导出管道穿过所述吸收塔的塔壁与AFT塔的管道连通设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板包括两对接的导流斜板体,两所述导流斜板体呈屋脊式结构,两所述导流斜板体外端分别向下倾斜设置且延伸至所述集液槽的上方。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两所述导流斜板体之间夹角为60~12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液槽的底部由中间向两侧分别倾斜向上设置,且倾斜角度为2~1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浆液导出管道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5~15°。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特别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集液槽的宽度为100~1000mm、高度为200~500mm;每个所述导流板的宽度为100~600mm,高度为100~400mm。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安装在吸收塔的一级浆液喷淋层之上、二级浆液喷淋层之下,用于与AFT塔连接,包括若干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间隔的上方对应错位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集液槽的上端之间间隙设有烟气通道,所述集液槽连通设有浆液导出管道,所述浆液导出管道穿过所述吸收塔的塔壁与AFT塔的管道连通设置。本技术工作步骤及原理为:1)烟气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烟气通道后,均匀地向上流入二级浆液喷淋层;2)二级浆液喷淋层喷下的浆液大部分先落在所述导流板上,然后沿所述导流板流入所述集液槽中,小部分浆液直接落入所述集液槽中;3)所述集液槽内浆液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所述浆液导出管道流出所述吸收塔,返回到AFT塔内;4)AFT塔内的浆液通过二级循环泵返回二级浆液喷淋层,实现浆液系统循环利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很好地收集二级浆液喷淋层喷淋下来的浆液并返回AFT塔内,实现浆液的有效循环;2)烟气经过所述烟气通道后,烟气流场比较均匀,增加了烟气与二级浆液喷淋层喷淋的浆液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脱硫效率;3)有效防止浆液沉积及结垢。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液槽;2-导流斜板体;3-烟气通道;4-浆液导出管道;5-吸收塔;6-一级浆液喷淋层;7-二级浆液喷淋层;8-AFT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安装在吸收塔5的一级浆液喷淋层6之上、二级浆液喷淋层7之下,用于与AFT塔8连接,包括若干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槽1,所述集液槽1间隔的上方对应错位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集液槽1的上端之间间隙设有烟气通道3,所述集液槽1连通设有浆液导出管道4,所述浆液导出管道4穿过所述吸收塔5的塔壁与AFT塔8的管道连通设置。本实施例工作步骤及原理为:1)烟气自下而上,穿过所述烟气通道3后,均匀地向上流入二级浆液喷淋层7;2)二级浆液喷淋层7喷下的浆液大部分先落在所述导流板上,然后沿所述导流板流入所述集液槽1中,小部分浆液直接落入所述集液槽1中;3)所述集液槽1内浆液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所述浆液导出管道4流出所述吸收塔5,返回到AFT塔8内;4)AFT塔8内的浆液通过二级循环泵返回二级浆液喷淋层7,实现浆液系统循环利用。所述导流板包括两对接的导流斜板体2,两所述导流斜板体2呈屋脊式结构,两所述导流斜板体2外端分别向下倾斜设置且延伸至所述集液槽1的上方;两所述导流斜板体2之间夹角为60~120°。上述结构便于将二级浆液喷淋层7喷淋下来的浆液导流至所述集液槽1内。所述集液槽1的底部由中间向两侧分别倾斜向上设置,且倾斜角度为2~10°,上述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浆液在所述集液槽1底部沉积。所述浆液导出管道4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5~15°,上述结构可以加快浆液自流,并有效防止所述浆液导出管道4的底部沉积及结垢。每个所述集液槽1的宽度为100~1000mm、高度为200~500mm;每个所述导流板的宽度为100~600mm,高度为100~400mm。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很好地收集二级浆液喷淋层7喷淋下来的浆液并返回AFT塔8内,实现浆液的有效循环;2)烟气经过所述烟气通道3后,烟气流场比较均匀,增加了烟气与二级浆液喷淋层7喷淋的浆液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脱硫效率;3)有效防止浆液沉积及结垢。需要注意的是,单塔双循环吸收塔5、AFT塔8、二级循环泵及其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安装在吸收塔的一级浆液喷淋层之上、二级浆液喷淋层之下,用于与AFT塔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间隔的上方对应错位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集液槽的上端之间间隙设有烟气通道,所述集液槽连通设有浆液导出管道,所述浆液导出管道穿过所述吸收塔的塔壁与AFT塔的管道连通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安装在吸收塔的一级浆液喷淋层之上、二级浆液喷淋层之下,用于与AFT塔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集液槽,所述集液槽间隔的上方对应错位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集液槽的上端之间间隙设有烟气通道,所述集液槽连通设有浆液导出管道,所述浆液导出管道穿过所述吸收塔的塔壁与AFT塔的管道连通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塔双循环吸收塔内的新型托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包括两对接的导流斜板体,两所述导流斜板体呈屋脊式结构,两所述导流斜板体外端分别向下倾斜设置且延伸至所述集液槽的上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圣彬王东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