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882449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3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系统,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瓶阀装卸机和气密性试验装置;水压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测试操作台、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平稳放置的测试小车;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包括气瓶夹具、运送小车和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瓶阀装卸机包括瓶阀装卸机架、控制箱、气瓶固定机构和瓶阀旋拧机构,气密性试验装置包括气密性测试装置和为多个被测试气瓶进行供气的第二供气装置,气密性测试装置为柜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或地槽式气密性测试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多个碳纤维气瓶的水压试验与气密性试验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瓶检测
,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气瓶是一种承受压力的容器,其生产过程的最后工序是要进行水压测试(也称水压试验,详见《气瓶水压试验方法》国家标准GB/T9251—1997),以测量在水压作用下的变形量和承压能力,并以此判断气瓶的质量是否合格。并且,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需定期对气瓶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气密性等。其中,对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进行测试时,采用水压测试方法(也称水压试验方法)。目前,所采用的水压试验方法主要有量管法和称重法,其中称重法的应用比较广泛。
碳纤维气瓶属于复合气瓶,其采用金属内胆,通过外面缠绕碳纤维并经高温固化加工而成,耐压可达到30MPa。相比金属气瓶(无缝钢瓶等),碳纤维气瓶具有更好的性能,且重量减轻了50%以上,操作使用更加轻松,尤其是深层地下(如矿井等、石油石化等)危险区域遇到救护情况或严重灾害情况下使用时更为方便。另外,复合气瓶也是电的不良导体,并且复合气瓶在侵蚀和腐蚀场合下呈现中和性,因而使用更加安全。根据法律法规和实际使用规范要求,必须对气瓶进行定期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完成后必须对气瓶进行烘干处理,保证其洁净干燥,以方便使用。但现如今,市面上还未出现一套能对碳纤维气瓶的变形量与承压能力进行测试的专用测试设备,并且现有的气瓶水压试验装置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使用操作不便、测试效率低、测试精度低等缺陷和不足。另外,目前还未出现一套水压试验完成后能对碳纤维气瓶进行倒水并烘干的碳纤维气瓶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能依靠人为完成,存在使用操作不便、烘干效率低、费工费时等缺陷和不足。碳纤维气瓶水压试验完成后,一般还需在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安装瓶阀,并对碳纤维气瓶进行气密性测试(也称气密性试验)。但现如今,对碳纤维气瓶瓶口上瓶阀进行装卸时,大多采用的是人工旋拧的方式进行装卸,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使用操作不便、装卸效率低、费工费时等缺陷和不足。并且,现如今国内绝大部分气瓶生产厂家的气密性试验仍采用传统的浸水法,主要靠人工完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测试过程控制不便、费工费时、使用效果较差等缺陷和不足,导致气瓶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系统,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多个碳纤维气瓶的水压试验与气密性试验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瓶阀装卸机和气密性试验装置;
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位于测试机架一侧的测试操作台、对被测试气瓶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平移至测试机架前侧的测试小车,装于测试小车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
所述测试机架为桁车式机架;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吊装且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承重支架,两个所述承重支架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一平移轨道,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位于上支架正下方的安装座、多个均安装在安装座上的竖向连接管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连接的第二分支加压管,所述上支架和安装座均呈水平布设;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上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所述上支架和安装座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与第一平移轨道呈垂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进行上下移动的第一竖向提升架,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上;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一平移轨道前后移动的第一滑移座,所述第一滑移座安装于第一平移轨道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一滑移座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滑移座后侧且其与第一滑移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和竖向连接管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
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之间后侧的水槽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内的水套,多个所述水套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槽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水套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之间前侧,且测试小车位于水槽前侧;
所述水套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多个所述水套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下方,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带动多个所述上压盖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均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与第一供气装置连接的供气管、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和一个与主加压管的出口连接的水槽供水管,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的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所述供水管和供气管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的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所述水槽供水管上装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水槽底部装有水槽排水管,所述水槽排水管上装有水温检测单元;
所述测试操作台包括水平操作台、第一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上的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的数量与水套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称重装置上均平放有一个水容器;每个所述水套底部均伸出至水槽外侧,且每个所述水套的底部均开有一个下开口,多个所述水套的下开口分别通过多个第一排水管与多个所述水容器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排水管上均装有一个第四控制阀;
所述第一监控装置包括第一主控器以及分别与第一主控器连接的第一参数设置单元和第一显示单元,所述水温检测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均与第一主控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四控制阀均由第一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连接;所述电液增压泵由第一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均由第一主控器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连接;
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包括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进行夹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瓶阀装卸机和气密性试验装置;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1)、位于测试机架(1)一侧的测试操作台(4)、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1)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2)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2)平移至测试机架(1)前侧的测试小车(3),装于测试小车(3)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5);所述测试机架(1)为桁车式机架;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吊装且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承重支架(1‑1),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一平移轨道(1‑2),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装座(1‑5)、多个均安装在安装座(1‑5)上的竖向连接管(1‑6)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连接的第二分支加压管(1‑8),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1‑6)上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5)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1‑7);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1‑4)与第一平移轨道(1‑2)呈垂 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1‑4)进行上下移动的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1‑4)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上;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一平移轨道(1‑2)前后移动的第一滑移座(1‑9),所述第一滑移座(1‑9)安装于第一平移轨道(1‑2)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一滑移座(1‑9)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滑移座(1‑9)后侧且其与第一滑移座(1‑9)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和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后侧的水槽(1‑12)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1‑12)内的水套(1‑11),多个所述水套(1‑11)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1‑1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水套(1‑11)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前侧,且测试小车(3)位于水槽(1‑12)前侧;所述水套(1‑11)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1‑11)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1‑10),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1‑10)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1‑5)下方,所述安装座(1‑5)上安装有带动多个所述上压盖(1‑10)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6‑1)、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6‑5)、与第一供气装置连接的供气管(6‑6)、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6‑2)和一个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 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6‑3)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气管(6‑6)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6‑1)的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6‑1)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装有第二电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气瓶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至后布设的水压测试装置、水压辅助测试装置、瓶阀装卸机和气密性试验装置;
所述水压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架(1)、位于测试机架(1)一侧的测试操作台(4)、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加压的加压装置、安装在测试机架(1)上的测试箱和供多个被测试气瓶(2)平稳放置并能将被测试气瓶(2)平移至测试机架(1)前侧的测试小车(3),装于测试小车(3)上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被测试气瓶(2)为碳纤维气瓶,所述碳纤维气瓶的瓶口上装有密封接头(5);
所述测试机架(1)为桁车式机架;所述桁车式机架包括下部支撑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和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吊装且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竖向吊装架,所述竖向吊装架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承重支架(1-1),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一平移轨道(1-2),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平移轨道(1-2)呈平行布设;所述竖向吊装架包括一个能在竖直面上进行上下移动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装座(1-5)、多个均安装在安装座(1-5)上的竖向连接管(1-6)和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连接的第二分支加压管(1-8),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底端均与位于其下方的竖向连接管(1-6)上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底部均装有一个用于与密封接头(5)进行连接的连接接头(1-7);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装座(1-5)均呈水平布设,且上支架(1-4)与第一平移轨道(1-2)呈垂直布设;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两个带动上支架(1-4)进行上下移动的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呈竖直向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上支架(1-4)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上;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一平移轨道(1-2)前后移动的第一滑移座(1-9),所述第一滑移座(1-9)安装于第一平移轨道(1-2)上;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一滑移座(1-9)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滑移座(1-9)后侧且其与第一滑移座(1-9)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和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均为刚性管;
所述测试箱包括一个安装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后侧的水槽(1-12)和多个均布设于水槽(1-12)内的水套(1-11),多个所述水套(1-11)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设,且多个所述水套(1-11)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水套(1-11)均为上部开口的圆柱形套体;所述测试小车(3)位于两个所述承重支架(1-1)之间前侧,且测试小车(3)位于水槽(1-12)前侧;
所述水套(1-11)的数量与竖向连接管(1-6)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竖向连接管(1-6)上均同轴套装有一个对水套(1-11)的上部开口进行封堵的上压盖(1-10),多个所述水套(1-1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压盖(1-10)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装座(1-5)下方,所述安装座(1-5)上安装有带动多个所述上压盖(1-10)进行上下移动的压紧驱动机构,多个所述上压盖(1-10)均与所述压紧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主加压管(6-1)、与供水装置连接的供水管(6-5)、与第一供气装置连接的供气管(6-6)、多个分别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第一分支加压管(6-2)和一个与主加压管(6-1)的出口连接的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数量与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的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分支加压管(1-8)的上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分支加压管(6-2)上均装有第一电磁阀(6-3)和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气管(6-6)的出口均与主加压管(6-1)的进口连接,所述主加压管(6-1)上安装有电液增压泵(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装有第二电磁阀(6-11),所述水槽(1-12)底部装有水槽排水管(6-22),所述水槽排水管(6-22)上装有水温检测单元(1-23);
所述测试操作台(4)包括水平操作台(4-1)、第一监控装置和多个均布设在水平操作台(4-1)上的称重装置(4-3),所述称重装置(4-3)的数量与水套(1-11)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称重装置(4-3)上均平放有一个水容器(4-2);每个所述水套(1-11)底部均伸出至水槽(1-12)外侧,且每个所述水套(1-11)的底部均开有一个下开口,多个所述水套(1-11)的下开口分别通过多个第一排水管(1-16)与多个所述水容器(4-2)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排水管(1-16)上均装有一个第四控制阀(1-17);
所述第一监控装置包括第一主控器(7-1)以及分别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的第一参数设置单元(7-2)和第一显示单元(7-3),所述水温检测单元(1-23)和多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单元(6-4)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6-3)、第二电磁阀(6-11)和第四控制阀(1-17)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电液增压泵(6-7)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所述压紧驱动机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提升架(1-3)均由第一主控器(7-1)进行控制且其均与第一主控器(7-1)连接;
所述水压辅助测试装置包括对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进行夹持的气瓶夹具(11)、对气瓶夹具(11)与所夹持被测试气瓶(2)进行运送的运送小车(13)和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倒水及烘干处理的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所述运送小车(13)呈水平布设且其上部设置有供气瓶夹具(11)水平放置的水平放置平台;所述气瓶夹具(11)上夹持的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所述被测试气瓶(2)均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气瓶夹具(11)呈垂直布设;所述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位于测试机架(1)后侧;
所述气瓶倒水及烘干处理设备包括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第二监控装置、对气瓶夹具(11)进行180°翻转的翻转倒水装置和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烘干处理的烘干装置,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安装在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上;
所述倒水及烘干处理机架(14)包括主支撑架、位于所述主支撑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进行前后移动的平移支架、在竖直方向上对气瓶夹具(11)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和对气瓶夹具(11)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装置,所述提升装置安装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主支撑架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竖向支架(14-1),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呈平行布设且二者上部均安装有一个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动的第二平移轨道(14-2),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14-2)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二平移轨道(14-2)呈平行布设;所述平移支架为门式支架且其包括上横梁(14-3)和两个分别支撑于上横梁(14-3)左右两端下方的第一竖向立柱(14-4),所述上横梁(14-3)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的底部均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二平移轨道(14-2)前后移动的第二滑移座(14-5),所述第二滑移座(14-5)安装于第二平移轨道(14-2)上;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的后侧上部均设置有一个带动第二滑移座(14-5)进行前后移动的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位于第二滑移座(14-5)后侧且其与第二滑移座(14-5)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提升装置包括一个水平吊装架(14-7)和两个对水平吊装架(14-7)进行上下提升的第二竖向提升架(14-8),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内侧且二者的上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的内侧壁上部,所述水平吊装架(14-7)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左右两侧底部且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立柱(14-4)之间;所述夹紧固定机构安装在水平吊装架(14-7)上且其位于水平吊装架(14-7)的正下方;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对气瓶夹具(11)的左右两侧进行水平夹持的夹紧机构(14-9),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在水平吊装架(14-7)的左右两侧下方;
两个所述竖向支架(14-1)之间的区域由后向前分为吊装入口区、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和吊装出口区;所述翻转倒水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翻转倒水机构(17);所述烘干装置包括两个烘干设备和两个分别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和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管道分别为伸入至所述入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入口侧烘干管道和伸入至所述出口侧倒水烘干区内的出口侧烘干管道,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分别为与所述入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入口侧烘干设备和与所述出口侧烘干管道连接的出口侧烘干设备;
所述运送小车(13)包括能平推入所述吊装入口区或所述吊装出口区内的第二车架(13-1)和多个均安装在第二车架(13-1)底部的行走轮(13-2),所述吊装入口区和吊装出口区内均留有供运送小车(13)放置的小车放置空间;所述水平放置平台位于第二车架(13-1)上部;
所述第二监控装置包括第二主控器(16-3)、对所述平移支架的水平位移进行实时检测的水平位移检测单元(16-4)、对水平吊装架(14-7)的提升高度进行实时检测的高度检测单元(16-5)以及分别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的第二参数设置单元(16-1)和第二显示单元(16-2),所述水平位移检测单元(16-4)和高度检测单元(16-5)均与第二主控器(16-3)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18)、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提升架(14-8)、两个所述夹紧机构(14-9)、两个所述翻转倒水机构(17)和两个所述烘干设备均由第二主控器(16-3)进行控制;
所述瓶阀装卸机包括瓶阀装卸机架(5-1)、固定安装在瓶阀装卸机架(5-1)上的控制箱(5-19)、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固定的气瓶固定机构和对被测试气瓶(2)的瓶口上所装瓶阀进行旋拧的瓶阀旋拧机构,所述气瓶固定机构和所述瓶阀旋拧机构均安装在瓶阀装卸机架(5-1)上,且所述瓶阀旋拧机构位于所述气瓶固定机构上方;所述被测试气瓶(2)呈竖直向布设且其瓶口朝上;所述瓶阀装卸机架(5-1)包括第三竖向立柱(5-1-1)和安装在第三竖向立柱(5-1-1)底部的水平底座(5-1-2),所述控制箱(5-19)位于第三竖向立柱(5-1-1)上部;所述气瓶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三竖向立柱(5-1-1)下部前侧的第三水平托板(5-4)和安装在第三竖向立柱(5-1-1)中部且对被测试气瓶(2)进行夹持的气瓶夹持机构,所述被测试气瓶(2)的底部支撑于第三水平托板(5-4)上;所述气瓶夹持机构包括夹紧驱动机构和前后两个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夹具,两个所述夹具分别为位于被测试气瓶(2)前后两侧的前侧夹具和后侧夹具,所述后侧夹具固定安装在第三竖向立柱(5-1-1)的中部前侧,所述前侧夹具位于所述后侧夹具的正前方;所述夹紧驱动机构安装在第三竖向立柱(5-1-1)上且其为带动所述前侧夹具进行前后水平移动的平移驱动机构,所述平移驱动机构位于所述前侧夹具后侧且其与所述前侧夹具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瓶阀旋拧机构包括呈竖直向布设的旋拧臂(5-6-1)和驱动旋拧臂(5-6-1)进行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拧臂(5-6-1)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旋拧臂(5-6-1)底部安装有由上至下套装在所述瓶阀上的旋拧头(5-6-2),所述旋拧头(5-6-2)上开有供所述瓶阀卡装的卡口:所述控制箱(5-19)位于旋拧臂(5-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春虎俞涛李振国曹海平王亮马建东刘小齐
申请(专利权)人:长庆石油勘探局技术监测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