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车鞍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66176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9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轮车鞍座,所述两轮车鞍座具有后面的端部区域和突鼻区域,并且具有鞍座壳和设置在鞍座壳上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座垫,所述鞍座壳与弹性的鞍座支架连接,鞍座支架包括两个Z形延伸的支架半部,所述支架半部分别在后部的锚固点处固定在鞍座的端部区域中,从后面的锚固点经过两轮车鞍座的中点延伸到突鼻区域,从这里经过前部的弯曲区域和经过两轮车鞍座的中心延伸到后面的端部区域,并从这里经过后部的弯曲区域和经过两轮车鞍座的中心延伸到突鼻区域中的前部的锚固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两轮车鞍座既可以执行突鼻区域相对于端部区域的俯仰运动,也可以执行端部区域相对于突鼻区域的俯仰运动,提高了鞍座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两轮车鞍座,所述两轮车鞍座具有后面的端部区域和突鼻区域,并且具有鞍座壳和设置在所述鞍座壳上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座垫,所述鞍座壳与弹性的鞍座支架连接,所述鞍座支架本身能与车座管连接。
技术介绍
这种类型的两轮车鞍座由DE202010005282U1已知,其中鞍座壳通过弹性的鞍座支架与车座管连接。所述弹性的鞍座支架这里允许突鼻区域相对于端部区域进行俯仰运动或者允许端部区域相对于突鼻区域进行俯仰运动。但为了进一步提高舒适性,希望的是,两轮车鞍座既允许突鼻区域进行俯仰运动,也允许端部区域进行俯仰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轮车鞍座,所述两轮车鞍座能够满足前面所述的舒适性需求。为此,根据本技术的两轮车鞍座的特征在于,鞍座支架包括两个Z形延伸的支架半部,所述支架半部分别在一个后部的锚固点处固定在鞍座的端部区域中,从后面的锚固点经过两轮车鞍座的中点延伸到突鼻区域,从这里经过前部的弯曲区域和经过两轮车鞍座的中心延伸到后面的端部区域,并从这里经过后部的弯曲区域和经过两轮车鞍座的中心延伸到突鼻区域中的前部的锚固点。通过两个Z形延伸的支架半部,两轮车鞍座既可以执行突鼻区域相对于端部区域的俯仰运动,也可以执行端部区域相对于突鼻区域的俯仰运动,这在使用鞍座时明显提高了舒适性。在根据本技术的两轮车鞍座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鞍座壳后面的端部区域中设置多个容器,这些容器从鞍座壳延伸出来并包含弹性的塑料填充物,该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后面的锚固点设置在最下面的容器的底部上。通过所述容器和其在鞍座后部区域中的布置结构,如在DE202010005282U1中说明的那样,在鞍座上实现了一定的弹簧作用,但所述弹簧作用根据本技术的鞍座支架的弹簧作用得到提高,并且由此有利地明显提高了鞍座的舒适性。根据本技术的两轮车鞍座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两个支架半部相对于两轮车鞍座的纵向中平面对称地设置在两侧。通过两个支架半部的这种在两轮车鞍座纵向中平面两侧的布置形式有利地实现了针对侧向运动稳定地保持鞍座,并且两个支架半部的弹簧力均等地被导入两轮车鞍座。根据本技术的两轮车鞍座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两个支架半部以后端支承在后部的锚固点上并通过基本上直的、向下延伸的侧腿延伸到前部的弯曲区域,从这里通过基本上直的、基本上水平延伸的侧腿延伸到后部的弯曲区域,并从这里通过基本上直的、基本上向上延伸的侧腿延伸到前部的锚固点。通过支架半部的这种设计方案,在作用到鞍座上时所出现的通过弹簧作用形成的力有利地有保护地导入弯曲区域中,从而尽管相对于现有技术有较大的弹簧作用,鞍座支架仍在长的使用寿命上保持功能良好。根据本技术的两轮车鞍座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后部的各锚固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前面的各锚固点的距离。在将支架半部的力导入两轮车鞍座时,这用于有利地实现更好的平衡。根据本技术的两轮车鞍座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支架半部由弹簧钢制成并且优选具有约7mm的直径。支架半部的这种尺寸设
计有利地足以承受通常施加在两轮车鞍座上的力。附图说明本技术其他的优点、特征和应用可能性由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的说明得出。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两轮车鞍座的剖视图,其中鞍座支架以俯视图示出;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两轮车鞍座的剖视图,其中鞍座支架以俯视图示出;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鞍座支架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所示的鞍座支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两轮车鞍座1的剖视图。两轮车鞍座1具有后面的端部区域2、突鼻区域3、鞍座壳4和设置在鞍座壳4上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座垫5。鞍座壳4与鞍座支架6连接,所述鞍座支架又能与车辆侧的座管(未示出)连接。鞍座支架6包括两个Z形延伸的支架半部7、8(见图1和3),这两个支架半部分别在后部的锚固点9、10处固定在鞍座壳4的端部区域2上,从后部的锚固点9、10经过两轮车鞍座1的中点延伸到突鼻区域3,从这里经过前面的弯曲区域11并经过两轮车鞍座1的中点延伸到后面的端部区域2,并从这里经过后面的弯曲区域12以及经过两轮车鞍座1的中点延伸到突鼻区域3中的前面的锚固点13。两个支架半部7、8在突鼻区域3中在一个连
接弯曲部20中相遇,从而两个支架半部是一体的。在图1中用俯视图示出鞍座支架6,从而在俯视图中只示出了前面的支架半部7,而根据图3的后面的支架半部被前面的支架半部7遮挡。根据图1和3,支架半部7、8以后端15、16支承在后面的锚固点9、10上并通过基本上直的、向下分布的侧腿17、17'延伸到前面的弯曲区域11、11',从这里通过基本上直的、基本上水平分布的侧腿18、18'延伸到后面的弯曲区域12、12',并从这里通过基本上直的、基本上向上分布的侧腿19、19'延伸到前面的锚固点13。前面的弯曲区域11、11'和后面的弯曲区域12、12'之间水平分布的侧腿18、18'用于接纳支座,所述支座将鞍座支架26与车辆侧的座管(未示出)连接。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两轮车鞍座21的剖视图。两轮车鞍座21具有后部的端部区域22和突鼻区域23、鞍座壳24和设置在鞍座壳24上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座垫25。鞍座壳24与鞍座支架26连接,鞍座支架又能与车辆侧的座管(未示出)连接。鞍座支架26包括两个Z形分布的支架半部,所述支架半部分别在后部的锚固点处固定在鞍座壳24的端部区域22上,在图2中仅示出支架半部28和相配的锚固点29。支架半部从后部的锚固点29经过两轮车鞍座21的中点延伸到突鼻区域23,从这里经过前面的弯曲区域31并经过两轮车鞍座21的中点延伸到后面的端部区域22,并从这里经过后面的弯曲区域32以及经过两轮车鞍座21的中点延伸到突鼻区域33中的前面的锚固点33。鞍座支架在各支架半部剩余的分布走势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在图3中示出的支架半部7的分布走势。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鞍座壳24后面的端部区域22上设置三个容器36,这些容器从鞍座壳24延伸出来并包含弹性的塑料填充物39。后面的锚固点28这里设置在最下面的容器36的底部上。图3和图4用俯视图或立体图示出图1的两轮车鞍座1的两个支架半部7、8相互间的布置形式。这里可以看出,两个支架半部7、8相对于两轮车鞍座1、21的假想的纵向中平面对称地设置在两侧。如图中同样可以看到的那样,两个支架半部7、8设置在两轮车鞍座1、21的纵向中平面的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两轮车鞍座(1;21),所述两轮车鞍座具有后面的端部区域(2;22)和突鼻区域(3;23),并且具有鞍座壳(4;24)和设置在所述鞍座壳上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座垫(5;25),所述鞍座壳(4;24)与弹性的鞍座支架(6;26)连接,所述鞍座支架本身能与车辆侧的座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支架(6;26)包括两个Z形延伸的支架半部(7、8;28),所述支架半部分别在后部的锚固点(9、10;29)处固定在鞍座的所述端部区域(2;22)中,从后面的所述锚固点(9、10;29)经过所述两轮车鞍座(1;21)的中点延伸到所述突鼻区域(3;23),从这里经过前部的弯曲区域(11;31)和经过所述两轮车鞍座(1;21)的中心延伸到后面的所述端部区域(2;22),并从这里经过后部的弯曲区域(12;32)和经过所述两轮车鞍座(1;21)的中心延伸到所述突鼻区域(3;23)中的前部的锚固点(13、14;33)。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24 DE 202015104470.41.两轮车鞍座(1;21),所述两轮车鞍座具有后面的端部区域(2;22)和突鼻区域(3;23),并且具有鞍座壳(4;24)和设置在所述鞍座壳上的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座垫(5;25),所述鞍座壳(4;24)与弹性的鞍座支架(6;26)连接,所述鞍座支架本身能与车辆侧的座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支架(6;26)包括两个Z形延伸的支架半部(7、8;28),所述支架半部分别在后部的锚固点(9、10;29)处固定在鞍座的所述端部区域(2;22)中,从后面的所述锚固点(9、10;29)经过所述两轮车鞍座(1;21)的中点延伸到所述突鼻区域(3;23),从这里经过前部的弯曲区域(11;31)和经过所述两轮车鞍座(1;21)的中心延伸到后面的所述端部区域(2;22),并从这里经过后部的弯曲区域(12;32)和经过所述两轮车鞍座(1;21)的中心延伸到所述突鼻区域(3;23)中的前部的锚固点(13、14;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鞍座(2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鞍座壳(24)后面的所述端部区域(22)中设置多个容器(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M·格莱芬埃格
申请(专利权)人:布切尔有限及两合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