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14449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9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富有弹性且柔软的双面纬编棉绒织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棉绒织物由棉绒/棉混纺纱、腈/粘混纺纱和氨纶以纬编双面结构交织而成,将非常柔软的棉绒纤维的纱线分布编织在织物贴身的内侧面,在织物的外侧面采用易起绒的纱线编织,然后表面轻起绒,在两层织物中间造就一定的空气层结构增加柔软性,并将弹力裸丝按一定规律间隔地分布在织物中间,形适当的弹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原料棉绒的柔软性和腈/粘的吸湿发热性与织物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了弹性和柔软,提升了适体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织品
,涉及一种双面纬编织物,具体涉及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织物
技术介绍
针织物用作内衣面料时讲究各种服用性能,要求柔软而触感舒适,吸湿透气而体感舒适,富有弹性而适体,等等。而品质高的内衣面料要求兼顾各项服用性能。织物的柔软有多种因素,包括原料因素和结构因素,而在织物结构上,增加线圈长度从而提高织物的未充满度,以线圈结构的变松来增加织物的柔软程度。针织物的弹性也有原料因素和结构因素,针织结构的弹性与线圈结构松紧有关,疏松的针织物结构弹性差,紧密的针织物结构弹性好。在现有技术中,要使针织内衣织物柔软,在结构上往往做得较疏松,但影响弹性且不够挺刮;而要使针织内衣织物弹性好,在结构上往往使织物弹性收缩得较紧密,但影响柔软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织物结构的缺点问题,提供了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织物,采用一种既柔软又富有弹性的针织物结构,结合采用特别柔软的原料、挺刮的原料和弹性原料,形成一种柔软性、弹性和挺刮性都好的舒适内衣面料。为此,本技术采用专门设计的纬编双面针织结构,将非常柔软的棉绒纤维的纱线分布编织在织物贴身的内侧面,在织物的外侧面采用易起绒的混纺纱和长丝交替编织,然后表面轻起绒,在两层织物中间造就一定的空气层结构增加柔软性,并将弹力裸丝按一定规律间隔地分布在织物中间,形适当的弹性。本技术是由可变换三角的多跑道双面圆纬机编织的一种双面纬编织物,在该双面结构里,内侧面的棉绒纱线提供了贴身面的柔软性,内侧面的氨纶提供了弹性,外侧面的涤纶长丝提供了织物的挺刮性,外侧面的腈/粘混纺纱提供了吸湿发热性,该织物兼有内衣面料多种优良服用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棉绒织物,由棉绒/棉混纺纱、腈/粘混纺纱、涤纶长丝和氨纶以纬编双面结构交织而成,其中,所述织物的外侧面为纬编连接的腈/粘混纺纱线圈和涤纶长丝线圈交替分布,所述织物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横列由棉绒/棉混纺纱线圈组成,另一部分横列由棉绒/棉混纺纱和氨纶裸丝一起形成的线圈组成,所述的两部分横列交替地循环分布;所述织物外侧面的腈/粘混纺纱线圈在少数部位到织物内侧面形成腈/粘混纺纱连接线圈,并在双面织物内侧面上形成连接点,而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无连接的区域在两层中间形成空气层。进一步地,所述由棉绒/棉混纺纱线圈组成的横列为4或6个连续的棉绒/棉混纺纱线圈。进一步地,所述由棉绒/棉混纺纱和氨纶裸丝一起形成的线圈组成的横列为12-26个连续的由棉绒/棉混纺纱和氨纶裸丝形成的线圈。进一步地,所述腈/粘混纺纱连接线圈在内侧面上形成的连接点纵行地间隔分布时,横列地两相邻的连接点分别分布在奇数行和偶数行形成错开。进一步地,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棉绒/棉混纺纱中包含棉绒纤维60~65%、棉纤维35~40%;所述腈/粘混纺纱中包含细旦腈纶纤维55~60%、粘胶纤维40~45%;所述的涤纶为75D-100D的涤纶长丝;所述氨纶为20D-30D氨纶裸丝。进一步地,所述织物外侧面的外表面具有从表面纱线上拉起的短绒毛。本织物制作中采用了涤纶丝筒子染色,纬遍大圆机编织,将编织好的毛坯织物染色、整理和处理和刷绒处理,得到柔软而富有弹性而柔软的双面纬编棉绒织物。本技术织物的原理是,贴身面料需要柔软,故原料主要采用棉绒/棉混纺纱,这增加了织物穿着触感柔软性,棉绒纤维是一种非常柔软的天然原料再生纤维素纤维,为提高其可加工性,与少量棉纤维混纺成棉绒/棉混纺纱;为了增加内衣织物是弹性舒适性,在织物内层交织入氨纶裸丝,以弹性适体来提升舒适 性,为了内衣的柔软舒适性,采用弹性适中的结构,采用了较细的氨纶且只在少数线圈横列织入氨纶,只在织物内层织入氨纶而使织物外层蓬松,有利织物柔软;织物内层少数线圈横列有氨纶相对弹性收缩,多数线圈横列无氨纶相对蓬松,整片织物有弹性而大多数地方又蓬松柔软;在织物内层有氨纶相对弹性收紧的少数横列中有分散分布的腈/粘混纺纱线圈,这些线圈因无氨纶不收紧而略凸出在织物内层表面,起到在织物有氨纶区域减轻紧贴,有利蓬松;织物外侧面一个横列隔一个横列交替地分布腈/粘混纺纱线圈和涤纶长丝线圈,腈/粘混纺纱具有吸湿发热效应,该纱还在少数部位到织物内侧面成圈有利直接从皮肤吸湿和从易吸湿的内层棉绒/棉混纺纱吸湿,涤纶长丝提高了织物的挺刮性;织物外表需要有短绒毛,若采用拉绒的织物组织结构则使织物增厚,影响贴身内衣的舒适性,故本方案采用了在织物外层的基本线圈上刷绒,因的基本线圈上常规起绒会损坏织物,故采用轻起绒的刷绒,为了提升轻起绒的效果,采用了含有易起绒的腈纶比例高的腈/粘混纺纱和易起绒的涤纶。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的双面纬编棉绒织物采用特殊的纬编双面针织结构,将非常柔软的棉绒纤维的纱线分布编织在织物贴身的内侧面,在织物的外侧面采用易起绒的纱线编织,然后表面轻起绒,在两层织物中间造就一定的空气层结构增加了面料的柔软性,并将氨纶弹力裸丝按一定规律间隔地分布在织物中间,形成了适当的弹性;本技术的双面纬编棉绒织物将原料棉绒的柔软性、涤纶长丝的硬挺性和腈/粘的吸湿发热性与织物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了弹性、挺刮和柔软,提升了适体舒适性。特别是在织物外侧面一隔一横列分布涤纶长丝既为柔软织物提供了挺刮性又不内侧面接触皮肤的柔软舒适性,而且采用筒子涤纶纱染色加织物染色的两道染色达到的织物色泽均匀性是常规的一道染色难以达到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织物的结构示意图;1-外侧面,2-内侧面,3-棉绒/棉混纺纱与氨纶交织线圈横列部段,4-氨纶,5-腈/粘混纺纱连接线圈,6-棉绒/棉混纺纱线圈横列部段,7-空气层,8-短绒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棉绒织物,采用专门设计的纬编双面针织结构,将非常柔软的棉绒/棉混纺纱分布编织在织物贴身的内侧面;在织物的外侧面采用易起绒的腈/粘混纺纱和涤纶长丝编织,然后表面轻起绒;在两层织物中间造就一定的空气层结构增加柔软性;并将氨纶裸丝按一定规律间隔地分布在织物内侧面,形适当的弹性。本实施例的双面纬编织物由棉绒/棉混纺纱、腈/粘混纺纱、涤纶和氨纶四组原料编织而成,其中,棉绒/棉混纺纱为40S(65:35)棉绒/棉混纺纱;腈/粘混纺纱为40S(60:40)细旦腈纶/粘混纺纱;涤纶为75D/72F涤纶长丝;氨纶为是20D氨纶裸丝。织物的外侧面1是纬编连接的腈/粘混纺纱线圈9和涤纶长丝线圈10一横列隔一横列地分布,腈/粘混纺纱线圈和涤纶长丝线圈组成的外侧面1的表面是短绒毛8。织物的内侧面2是纬编连接的棉绒/棉混纺纱线圈,内侧面2由连续6个线圈横列组成棉绒/棉混纺纱与氨纶交织线圈横列部段3,棉绒/棉混纺纱与氨纶一起形成纬编线圈中,两者相互位置呈添纱关系,棉绒/棉混纺纱位于外表而氨纶4位于内侧被棉绒/棉混纺纱盖住。在棉绒/棉混纺纱与氨纶交织线圈横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由棉绒/棉混纺纱、腈/粘混纺纱、涤纶长丝和氨纶以纬编双面结构交织而成,其中,所述织物的外侧面为纬编连接的腈/粘混纺纱线圈和涤纶长丝线圈交替分布,所述织物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横列由棉绒/棉混纺纱线圈组成,另一部分横列由棉绒/棉混纺纱和氨纶裸丝一起形成的线圈组成,所述的两部分横列交替地循环分布;所述织物外侧面的腈/粘混纺纱线圈在少数部位到织物内侧面形成腈/粘混纺纱连接线圈,并在双面织物内侧面上形成连接点,而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无连接的区域在两层中间形成空气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由棉绒/棉混纺纱、腈/粘混纺纱、涤纶长丝和氨纶以纬编双面结构交织而成,其中,所述织物的外侧面为纬编连接的腈/粘混纺纱线圈和涤纶长丝线圈交替分布,所述织物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横列由棉绒/棉混纺纱线圈组成,另一部分横列由棉绒/棉混纺纱和氨纶裸丝一起形成的线圈组成,所述的两部分横列交替地循环分布;所述织物外侧面的腈/粘混纺纱线圈在少数部位到织物内侧面形成腈/粘混纺纱连接线圈,并在双面织物内侧面上形成连接点,而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无连接的区域在两层中间形成空气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双面纬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由棉绒/棉混纺纱线圈组成的横列为4或6个连续的棉绒/棉混纺纱线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玉明潘豪炜彭继芝曲俊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