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内施工可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12765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9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内施工可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装置,是在立柱之间通过纵向梁与横向梁连接形成矩形框架,立柱外侧固定升降油缸,下端固定升降滑槽,升降滑柱穿过升降滑槽与升降油缸铰连,在横向梁上固定轨道,轨道的上面放置行走轮并与连接架铰链,连接架下端连接逃生通道,其上端固定滑动减速机,在移动轮与滑动减速机之间通过链条连接,在横向梁下面铰链行走轮与驱动减速机通过链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目前隧道内逃生通道所存在的缺陷,操作简单便捷,行走快速,节省隧道内的空间,不用在地面上设置轨道,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整个行走过程,并节能环保,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隧道内施工时的逃生装置,具体是一种隧道内施工可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装置,属于路桥施工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工矿等行业对建筑质量、生产安全及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不断提升,规定在隧道内开挖施工时必须同时设置逃生管道,一旦在施工段出现塌方时,施工人员可以及时从安全管道内快速的撤离现场到达安全地带。目前安全管道的设置是随着隧道开挖的不断前进,利用装载机与挖崛机将安全管道向前同步拖进,但由于安全逃生管道较长,装载机拖动时容易使管道变形,影响逃生管道的畅通。再者启用装载机和挖掘机时会产生大量的油烟废气,使隧道内的空气混浊,影响到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与施工进度。同时使用装载机和挖崛机损耗燃油,增加了施工成本,目前路桥施工领域还没有较为理想的安全逃生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目前隧道施工时逃生管道存在的诸多技术问题及缺陷,从而公开一种隧道内施工可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在立柱之间通过纵向梁与两根横向梁连接形成矩形框架,在每根立柱外侧上端分别固定升降油缸,下端分别固定升降滑槽,升降滑柱穿过升降 滑槽其上端与升降油缸铰连,下端着地,在横向梁的中心位置固定轨道,轨道的上面放置行走轮,行走轮与连接架铰链,连接架下端连接逃生通道,连接架上端固定滑动减速机,在逃生通道的两端底部各设有平衡座,在移动轮与滑动减速机一侧各安装链轮,两个链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在两个横向梁下面分别铰链行走轮,行走轮的一端设链轮,在链轮对应一侧的横向梁上面固定驱动减速机,驱动减速机的输出端设有链轮与行走轮的链轮通过链条连接,在纵向梁上固定控制箱。本技术克服了目前隧道内逃生通道所存在的缺陷,操作简单便捷,行走快速,节省隧道内的空间,不用在地面上设置轨道,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整个行走过程,节省人力资源,节省动力,节能环保,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一个符合技术要求的隧道内可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通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沿附图1的A-A截面图。本技术的附图标记如下:逃生通道1,立柱2,纵向梁3,横向梁4,滑动减速机5,驱动减速机6,移动轮7,升降油缸8,升降滑槽9,升降滑柱10,链轮11,连接架12,平衡座13,控制箱14,链条15,行走轮16,轨道1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在四根立柱2之间通过两根纵向梁3与两根横向梁4连接形成矩形框架,在每根立柱2外侧上端分别固定升降油缸8,下端分别固定升降滑槽9,升降滑柱10穿过升降滑槽9其上端与升降油缸8铰连,下端着地,在横向梁4的中心位置固定轨道17,轨道17的上面放置行走轮16,行走轮16与连接架12铰链,连接架12下端连接逃生通道1,连接架12上端固定滑动减速机5,在逃生通道1的两端底部各设有平衡座13,在移动轮7与滑动减速机5一侧各安装链轮11,两个链轮11之间通过链条15连接,在两个横向梁4下面分别铰链行走轮16,行走轮16的一端设链轮11,在链轮11对应一侧的横向梁4上面固定驱动减速机6,驱动减速机6的输出端设有链轮11与行走轮16的链轮11通过链条15连接,在纵向梁上固定控制箱14。操作时,先启动控制箱,操作4个升降油缸向下推动,同时推动连接的升降滑柱顺着升降滑槽下行至地面,使逃生通道上升离开地面,随机关闭液压。再启动滑动减速机带动移动轮转动,带着逃生通道顺着行走轨道随时向前移动到指定位置随机关闭,再操纵液压使4个升降油缸缩回,带动升降滑柱离开地面,使两端行走轮降到逃生通道上面,再启动驱动减速机转动,同时带动行走轮沿着逃生通道上面行走到达指定位置,再操作升降油缸使逃生通道下面四角的平衡座着地,达到一个符合技术要求的隧道内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隧道内施工可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在立柱(2)之间通过纵向梁(3)与两根横向梁(4)连接形成矩形框架,在每根立柱(2)外侧上端分别固定升降油缸(8),下端分别固定升降滑槽(9),升降滑柱(10)穿过升降滑槽(9)其上端与升降油缸(8)铰连,下端着地,在横向梁(4)的中心位置固定轨道(17),轨道(17)的上面放置行走轮(16),行走轮(16)与连接架(12)铰链,连接架(12)下端连接逃生通道(1),连接架(12)上端固定滑动减速机(5),在逃生通道(1)的两端底部各设有平衡座(13),在移动轮(7)与滑动减速机(5)一侧各安装链轮(11),两个链轮(11)之间通过链条(15)连接,在两个横向梁(4)下面分别铰链行走轮(16),行走轮(16)的一端设链轮(11),在链轮(11)对应一侧的横向梁(4)上面固定驱动减速机(6),驱动减速机(6)的输出端设有链轮(11)与行走轮(16)的链轮(11)通过链条(15)连接,在纵向梁上固定控制箱(14)。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26 CN 20162007195461.隧道内施工可自行移动的安全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在立柱(2)之间通过纵向梁(3)与两根横向梁(4)连接形成矩形框架,在每根立柱(2)外侧上端分别固定升降油缸(8),下端分别固定升降滑槽(9),升降滑柱(10)穿过升降滑槽(9)其上端与升降油缸(8)铰连,下端着地,在横向梁(4)的中心位置固定轨道(17),轨道(17)的上面放置行走轮(16),行走轮(16)与连接架(12)铰链,连接架(12)下端连接逃生通道(1),连接架(12)上端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峰高会丰王红恩唐志坚王小文薛彬杜毅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