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丹丹专利>正文

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0389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7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包括储液罐和吸油装置,所述储液罐的侧壁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水管,所述储液罐的内部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杆,所述吸油装置由双层套筒、环形气囊、液体密度传感器和配重块组成,所述双层套筒套设在滑杆上,且双层套筒的侧壁上设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双层套筒之间的储油仓连通,且进油口上布设有过滤网,所述液体密度传感器设置在双层套筒的外壁上,所述环形气囊套设在双层套筒上,所述配重块固定在双层套筒的外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吸油装置可在滑杆上自由的滑动,可随油面的高低来进行油料的连续回收,同时可避免了液面上层的漂浮物堵住进油口,提高了油料的回收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化工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化工领域,常常产出大量油水混合废液,需要用收油装置将废液中的原油回收,二次利用,现有的收油装置可收油范围小,不能随液面连续回收,收油率低,油面上浮渣等容易阻塞收油,影响收油效果;此外,传统的收油装置采用摇臂来控制吸油装置随液面的升降,摇臂长期浸泡在水中,会被锈蚀,导致转动阻力增大,影响正常的收油过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包括储液罐和吸油装置,所述储液罐的侧壁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液管和出水管,所述储液罐的内部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杆,且滑杆的上下两端均与储液罐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吸油装置由双层套筒、环形气囊、液体密度传感器和配重块组成,所述双层套筒套设在滑杆上,且双层套筒的侧壁上设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双层套筒之间的储油仓连通,且进油口上布设有过滤网,所述液
体密度传感器设置在双层套筒的外壁上,且液体密度传感器位于进油口的下侧,所述环形气囊套设在双层套筒上,且环形气囊与双层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气囊位于液体密度传感器的下侧,且环形气囊的一侧设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环形气囊连通,且环形气囊的另一端通过导气管与吸气电机连接,所述吸气电机固定在储液罐的上侧,所述导气管上连接有第一电磁阀门,所述第一电磁阀门与吸气电机之间的导气管上连接有排气阀,所述配重块固定在双层套筒的外壁上,且配重块位于环形气囊的下方,所述双层套筒的底部连接有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的一端与储油仓连通,所述导液管的另一端与出油管连通,所述出油管设置在储液罐的侧壁上,所述液体密度传感器、吸气电机、第一电磁阀门和排气阀均与控制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进液管、出水管和出油管上均连有第二电磁阀门,且第二电磁阀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导液管和导气管均绕设在滑杆上。优选的,所述液体密度传感器的高度略低于进油口的高度。与现有技术先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储液罐内设置滑杆,并将吸油装置套设在滑杆上,吸油装置可根据储液罐内液面的高低在滑杆上自由的滑动,可随油面的高低来进行油料的连续回收;通过在吸油装置上设置液体密度传感器,根据油和水的密度不同,来检测油水的分界线位置,同时利用吸气电机配合环形气囊来调节吸油装置上进油口在混合液中的位置,不仅可以加快油料的回收,而且提高了回收油料的纯净度;此外,将进油口设置在双层套筒的侧壁上,
避免了液面上层的漂浮物堵住进油口,进一步的提高了油料的回收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的吸油装置俯视图。图中:1储液罐、2吸油装置、3进液管、4出水管、5滑杆、6双层套筒、7环形气囊、8液体密度传感器、9配重块、10储油仓、11过滤网、12导液管、13出油管、14导气管、15吸气电机、16第一电磁阀门、17排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2,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包括储液罐1和吸油装置2,储液罐1的侧壁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液管3和出水管4,储液罐1的内部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杆5,且滑杆5的上下两端均与储液罐1的内壁固定连接,吸油装置2由双层套筒6、环形气囊7、液体密度传感器8和配重块9组成,双层套筒6套设在滑杆5上,且双层套筒
6的侧壁上设有进油口,进油口与双层套筒6之间的储油仓10连通,且进油口上布设有过滤网11,液体密度传感器8设置在双层套筒6的外壁上,且液体密度传感器8位于进油口的下侧,环形气囊7套设在双层套筒6上,且环形气囊7与双层套筒6的外壁固定连接,环形气囊7位于液体密度传感器8的下侧,且环形气囊7的一侧设有导气管14,导气管14的一端与环形气囊7连通,且环形气囊7的另一端通过导气管14与吸气电机15连接,吸气电机固定在储液罐1的上侧,导气管14上连接有第一电磁阀门16,第一电磁阀门16与吸气电机15之间的导气管14上连接有排气阀17,排气阀17用于排出环形气囊7里的空气,配重块9固定在双层套筒6的外壁上,且配重块9位于环形气囊7的下方,有利于提高吸油装置2的稳定性,双层套筒6的底部连接有导液管12,导液管12和导气管14均绕设在滑杆5上,导液管12的一端与储油仓10连通,导液管12的另一端与出油管13连通,出油管13设置在储液罐1的侧壁上,进液管3、出水管4和出油管13上均连有第二电磁阀门,且第二电磁阀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液体密度传感器8、吸气电机15、第一电磁阀门16和排气阀17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本技术中,通过在储液罐1内设置滑杆5,并将吸油装置2套设在滑杆5上,吸油装置2可根据储液罐1内液面的高低在滑杆5上自由的滑动,进行油料回收;通过在吸油装置2上设置液体密度传感器8,液体密度传感器8可根据油和水的密度不同,来检测油水的分界线位置,同时利用吸气电机15配合环形气囊7来调节吸油装置
2上进油口在混合液中的位置,使得进油口的位置略高于油水分界线的位置,以加快油料的回收;此外,将进油口设置在双层套筒6的侧壁上,以防止液面上层的漂浮物堵住进油口。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包括储液罐(1)和吸油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1)的侧壁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液管(3)和出水管(4),所述储液罐(1)的内部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杆(5),且滑杆(5)的上下两端均与储液罐(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吸油装置(2)由双层套筒(6)、环形气囊(7)、液体密度传感器(8)和配重块(9)组成,所述双层套筒(6)套设在滑杆(5)上,且双层套筒(6)的侧壁上设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双层套筒(6)之间的储油仓(10)连通,且进油口上布设有过滤网(11),所述液体密度传感器(8)设置在双层套筒(6)的外壁上,且液体密度传感器(8)位于进油口的下侧,所述环形气囊(7)套设在双层套筒(6)上,且环形气囊(7)与双层套筒(6)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气囊(7)位于液体密度传感器(8)的下侧,且环形气囊(7)的一侧设有导气管(14),所述导气管(14)的一端与环形气囊(7)连通,且环形气囊(7)的另一端通过导气管(14)与吸气电机(15)连接,所述吸气电机固定在储液罐(1)的上侧,所述导气管(14)上连接有第一电磁阀门(16),所述第一电磁阀门(16)与吸气电机(15)之间的导气管(14)上连接有排气阀(17),所述配重块(9)固定在双层套筒(6)的外壁上,且配重块(9)位于环形气囊(7)的下方,所述双层套筒(6)的底部连接有导液管(12),所述导液管(12)的一端与储油仓(10)连通,所述导液管(12)的另一端与出油管(13)连通,所述出油管(13)设置在储液罐(1)的侧壁上;所述液体密度传感器(8)、吸气电机(15)、第一电磁阀门(16)和排气阀(17)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工机械用收油装置,包括储液罐(1)和吸油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1)的侧壁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液管(3)和出水管(4),所述储液罐(1)的内部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杆(5),且滑杆(5)的上下两端均与储液罐(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吸油装置(2)由双层套筒(6)、环形气囊(7)、液体密度传感器(8)和配重块(9)组成,所述双层套筒(6)套设在滑杆(5)上,且双层套筒(6)的侧壁上设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双层套筒(6)之间的储油仓(10)连通,且进油口上布设有过滤网(11),所述液体密度传感器(8)设置在双层套筒(6)的外壁上,且液体密度传感器(8)位于进油口的下侧,所述环形气囊(7)套设在双层套筒(6)上,且环形气囊(7)与双层套筒(6)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气囊(7)位于液体密度传感器(8)的下侧,且环形气囊(7)的一侧设有导气管(14),所述导气管(14)的一端与环形气囊(7)连通,且环形气囊(7)的另一端通过导气管(14)与吸气电机(15)连接,所述吸气电机固定在储液罐(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徐丹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