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5717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6 0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纵梁,其中,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穿过第一安装孔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连接部的内壁与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开槽宽度与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副车架纵梁能够有效地避免碰撞过程中撞击力传递到副车架螺栓,从而保护副车架螺栓不发生断裂,同时提高溃缩变形吸能能力,增加整车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
,具体涉及一种副车架纵梁
技术介绍
副车架纵梁是副车架沿整车前后方向的部件。在车辆前碰撞时,副车架纵梁可以溃缩变形吸能,减少乘客舱的侵入量,对车辆的安全性能有重要意义。图1是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包括纵梁上片1'、纵梁下片2'和螺栓套筒4',纵梁上片1'与纵梁下片2'焊接而成,螺栓套筒4'设置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之间,位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的后部,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上均设置有螺栓孔与螺栓套筒4'适配。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上均设置有导向槽3',导向槽3'为凹槽形状,其宽度与纵梁上片1'的宽度相等。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主要通过设置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的形状,并在纵梁上片1'或纵梁下片2'设置导向槽3'等方式,通过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在碰撞中沿导向槽3'变形来实现副车架纵梁溃缩变形吸能。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在碰撞中,该副车架纵梁主要依靠导向槽3'的变形来吸能,受到副车架纵梁的长度和刚度的限制,导向槽3'沿副车架纵梁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可能设置的太大。因此,导向槽3'形变量有限,导致导向槽3'吸能能力有限。当导向槽3'的变形不足以完全吸收撞击力时,撞击力很容易直接由副车架纵梁直接传递螺栓套筒4',导致螺栓套筒4'内的副车架螺栓断裂。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纵梁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副车架纵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避免副车架螺栓受力断裂,同时提高溃缩变形吸能能力,增加整车的安全性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副车架纵梁,其中,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其中,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均设置有用于与溃缩变形环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和用于与螺栓套筒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主体部上,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所述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所述副车架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嵌套在螺栓套筒上。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的内径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径相等。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径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径相等。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对称,且均为斜面。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是连接部高度的3倍。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上下端面的角度均小于30°。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的长度均为所述主体部厚度的2倍。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和螺栓套筒、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连接部和纵梁上片与连接部和纵梁下片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纵梁上片、纵梁下片、溃缩变形环和螺栓套筒均为一体冲压成型。如上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纵梁上片、纵梁下片、溃缩变形环和螺栓套筒的材质均为钢板。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副车架纵梁通过设置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主体部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并且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在碰撞时,溃缩吸能环上下端面被挤入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溃缩变形吸能,副车架螺栓能够脱离螺栓套筒进入溃缩变形环中,避免螺栓套筒直接撞击副车架螺栓造成副车架螺栓断裂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副车架螺栓,同时提高溃缩变形吸能能力,增加整车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未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为图3的侧视图图6是图3隐藏副车架纵梁上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中的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
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未安装副车架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为图3的侧视图,图6是图3隐藏副车架纵梁上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中的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的连接示意图。如图2-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其中,包括:纵梁上片1、纵梁下片2、螺栓套筒3和溃缩变形环4;其中,所述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所述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均设置有用于与溃缩变形环4适配的第一安装孔7和用于与螺栓套筒3适配的第二安装孔6;所述溃缩变形环4包括主体部401和连接部402,所述连接部402设置在主体部401上,所述主体部40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7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外部,所述连接部402分别与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402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3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之间;所述螺栓套筒3设置有开槽8,所述开槽8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5外径相等,所述副车架螺栓5穿过第二安装孔6嵌套在螺栓套筒3上。如图2所示,纵梁上片1包括前部101、中部102、后部103,前部101呈矩形形状,中部102为具有一定角度的斜面,后部103呈五边形形状,前部101通过中部102连接后部103。在本实施例中,纵梁下片2与纵梁上片1对称,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焊接成封闭方形管状,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保证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即可。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也可以设置为不对称,只要满足纵梁上片1与纵梁下片2适配以及副车架整体刚度、耐久度等性能的要求即可。纵梁上片1和纵梁下片2固定连接成封闭方形管状。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孔7设置在纵梁上片1中部102和纵梁上片1
后部103上,第一安装孔7设置在中部102上的部分为半圆形701,在后部103上的部分为类矩形702,半圆形701的直径与类矩形702的长边相等,第一安装孔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与溃缩变形环4适配即可。第二安装孔6为圆孔,设置在纵梁上片1后部103上,第二安装孔6也可以设置为别的形状,与螺栓套筒3适配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6用来安装副车架螺栓5,副车架螺栓5一般为M14的螺栓(即直径为14mm的螺栓),第二安装孔6的孔径一般比副车架螺栓5直径大2mm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其中,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均设置有用于与溃缩变形环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和用于与螺栓套筒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主体部上,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所述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所述副车架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嵌套在螺栓套筒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螺栓套筒和溃缩变形环,其中,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均设置有用于与溃缩变形环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和用于与螺栓套筒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溃缩变形环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主体部上,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分别延伸至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外部,所述连接部分别与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在纵梁上片和纵梁下片之间;所述螺栓套筒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宽度与用于连接副车架和车身的副车架螺栓外径相等,所述副车架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嵌套在螺栓套筒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径与所述螺栓套筒的外径相等。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径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英豪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