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喷滤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444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5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电喷滤清器壳体设有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的滤清器壳体内通过上、下滤芯端盖固定有滤芯,所述上、下滤芯端盖之间的滤芯内固定有中心管,由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插入有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接触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连接下滤芯端盖,所述下滤芯端盖连接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通过中心管、下滤芯端盖构成导电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滤清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可靠保障静电电荷的输出,避免因电荷聚集造成的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滤清器,尤其涉及导电结构旋流式电喷汽油滤清器。
技术介绍
摩擦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燃油系统中。燃料中的可电离杂质和其它离子带正负电荷,管道材料对正负电荷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亲和力大的就被管道内壁所吸引并吸附着。燃油处在静止状态时,正负离子形成偶电层(电荷量相等),聚集在与管道之间的界面附近,紧贴在固体表面上(内层)是的离子称固定层;外层离子是可动的称活动层或扩散层。燃油流动时,成对的离子被分开,扩散层的带电粒子随液体流动形成流动电流,异性带电粒子留在管道中,如管道导电并接地,异性电荷则流入大地。如果不及时释放的话,极易产生电火花,造成燃油燃烧,甚至会引起严重的爆炸事故。因此控制燃油中静电的产生以及消除静电,尽可能避免这种潜在火源的存在,对防止汽车起火意外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具体的说,电荷在燃油系统存在四种状态:分离、传送、累积和散失。电荷分离指由于燃油系统部件对电荷的亲和力的不同,在燃油流动动力作用下,燃油表面上、表面周围或燃油内部湍流边界层的正负电荷分离。电荷的传送指被分离的电荷主要在流动燃油内部,从系统一部分移动到另一部分,在这种流动状态下产生流动电流。电荷累积指被分离电荷在传输部位累积,会形成局部电荷失衡,这种不平衡状态可持续到电荷散失速率等于或大于累积速率,可以通过放电、中和等形式使电荷量恒定减少。电荷散失指未平衡的电荷通过接地或中和相反电荷而减少的过程。燃油在油箱储存时,处于静止状态时,不会产生正负电荷分离;处于行驶过程中,燃油与油箱的内壁产生摩擦,燃油与油箱相对流动的速度低,分离的正负电荷相对较少。燃油通过充油器颈口流入油箱时流速较高,会产生大量的电荷,电荷随着燃油的流入进入油箱并积累。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电荷会由于湿润的空气或者油箱接地而散失。燃油在输油泵、喷油泵、喷油器中流动时,由于流速快,正负电荷分离多,但是泵和喷油器材料的导电性强,使得电荷累积的少。对于一些管道和连接件来说,由于直径和燃油流速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正负电荷逐渐被分离,传送,产生的流动电荷逐渐增大;如果管道和连接件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电荷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散失。对于滤清器来说,滤清器的过滤部分的直径远大于其进出油口部位直径,燃油在滤清器中速度产生很大的变化,并且由于结构的影响会产生燃油内部相互碰撞,同时燃油与外部的接触面积增加,这些都会造成电荷的急剧分离,固定层的异性电荷在滤清器内部积累,如果滤清器的材料不导电、不能及时散失电荷,留下的异性电荷产生的电场超过电荷积累处物质所能承受的电势差,就会被击穿,产生火花放电,导致燃油的意外燃烧。目前,电喷汽油滤清器壳体多数采用金属材质例如钢铁和铝,极少数高档车采用导电塑料壳体,因导电塑料价格和导电材料成分控制严格,因此价格相对昂贵。金属壳体的滤清器虽价格相对便宜,但是模具投入成本大,制作过程相对复杂,重量比塑料要重。此外传统式塑料壳体电喷汽油滤清器结构,如图1所示汽油流向,在进入滤清器时,有部分燃油直接喷向端盖,返还回流,造成紊流现象,增加压力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一种结构精简、使用安全的滤清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喷滤清器壳体设有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的滤清器壳体内通过上、下滤芯端盖固定有滤芯,所述上、下滤芯端盖之间的滤芯内固定有中心管,由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插入有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接触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连接下滤芯端盖,所述下滤芯端盖连接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通过中心管、下滤芯端盖构成导电电路。所述进油管通过中心管与旋流环连接,所述中心管与旋流环连接置于滤芯中间,油料从所述进油管进入滤清器,依次经中心管、旋流环、滤芯、下滤芯端盖与壳体内壁的间隙流至出油管。所述旋流环与中心管连接一端为进油口,另一端为出油口,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设有多条相互盘旋的管路构成,所述出油口的方向朝向滤芯内壁。所述滤芯滤纸毛面向内。所述滤清器壳体为塑料壳体,并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构成。本技术滤清器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可靠保障静电电荷的输出,避免因电荷聚集造成的事故。附图说明下面对本技术说明书中每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传统式塑料壳体电喷汽油滤清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喷滤清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电喷滤清器汽油流向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上壳体;2、进油管;3、上导电杆;4、上滤芯端盖;5、下壳体;6、出油管;7、下导电杆;8、下滤芯端盖;9;滤芯;10、中心管;11、旋流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电喷滤清器壳体为塑料壳体,即普通的高强度塑料壳体,壳体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5构成,上壳体1设有进油管2,下壳体5设有出油管6,通过上下壳体结构方便生产装配和更换滤芯9,使用(非导电型)普通塑料壳体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进油管2和出油管6之间的滤清器壳体内通过上滤芯端盖4和下滤芯端盖8固定有滤芯9,滤芯9为中空柱状结构,上滤芯端盖4和下滤芯端盖8之间的滤芯9内固定有中心管10,由进油口引入有上导电杆3,由出油口引入有下导电杆7,上导电杆3接触中心管10,中心管10连接下滤芯端盖8,下滤芯端盖8连接下导电杆7,这样上导电杆3和下导电杆7通过中心管10、下滤芯端盖8构成导电电路,上导电杆3、下导电杆7、中心管10和下滤芯端盖8采用金属导电材料制作,通过上述导电电路能够将滤清器内部的电荷引出到外界,能够可靠保障静电电荷的输出,避免在使用塑料壳体时因电荷聚集造成的事故。进油管2通过中心管10与旋流环11连接,中心管10与旋流环11连接置于滤芯9中间,油料从进油管2进入滤清器,如图3所示依次经中心管10、旋流环11、滤芯9、下滤芯端盖8与壳体内壁的间隙流至出油管6,这样汽油直接喷向滤芯9中心管10内部,经旋流环11,垂直的流向转向侧流,引导汽油向侧壁的滤纸流入,同时将燃油中的杂质均匀的分散开,提高滤清器的过滤效率,减少压力损失。旋流环11与中心管10连接一端为进油口,另一端为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设有多条相互盘旋的管路构成,出油口的方向朝向滤芯9内壁,其作用就是生产旋流,改变汽油的流通方向,多条相互盘旋管路的出油口方向不相同,这样能够提高滤芯9的使用率。滤芯9安装时,滤芯9滤纸毛面向内,保
证过滤效果。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新型电喷滤清器,滤清器壳体设有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的滤清器壳体内通过上、下滤芯端盖固定有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滤芯端盖之间的滤芯内固定有中心管,由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插入有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接触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连接下滤芯端盖,所述下滤芯端盖连接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通过中心管、下滤芯端盖构成导电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电喷滤清器,滤清器壳体设有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的滤清器壳体内通过上、下滤芯端盖固定有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滤芯端盖之间的滤芯内固定有中心管,由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插入有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接触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连接下滤芯端盖,所述下滤芯端盖连接下导电杆,所述上导电杆和下导电杆通过中心管、下滤芯端盖构成导电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喷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通过中心管与旋流环连接,所述中心管与旋流环连接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新林张海涛田苗法施雨荣泽龙王雪熠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