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74281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3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栽培地:选择两块相邻有落差的田地;栽培地配置:通过水管将上田和下田的蓄水池连接,抽水泵设置在下田的蓄水池处,在上田和下田之间设置休息观察小棚,将控制系统设置在休息观察小棚内;栽培地制作:分别在上田和下田按长度为30至35米,宽度为2至3米,深度为0.8至1米挖出长槽;长槽设置:在长中下部设置基料网架,在基料网架上铺设秸秆层;食用菌接种:在基料层上进行食用菌接种;栽培管理:在上田蓄水池加入食用菌营养液;采收。该食用菌栽培方法通过提供食用菌所需湿地流水环境,满足食用菌生长所需养分,种植出来的食用菌纯天然无污染、产量高、营养成分丰富、品质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认识不断加强,日益对营养与健康都很关注,而食用菌对人体各方面的健康作用很大。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仅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近年来还发现香菇、蘑菇、金针菇、猴头中含有增强人体抗癌能力的物质。中国的食用菌资源丰富,也是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1100多年前已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记载。至少在800多年前香菇的栽培已在浙江西南部开始。草菇则是200多年前首先在闽粤一带开始栽培。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食用菌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按培养料分,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按栽培方式分,有畦栽、床栽和箱栽;按培养场所分,有室内栽培、室外栽培等。段木栽培是指把适于食用菌生长的树木砍伐后,将枝、干截成段,再进行人工接种,然后在适宜食用菌生长的场地,集中进行人工科学管理,一般适宜食用菌生长的场地多为阴凉流动溪水,这种条件种植出来的食用菌无污染、产量高、营养成分丰富、品质好,满足了人们对食用菌营养量的需求。但是段木栽培需要砍伐树木,破坏森林植被,且流动溪水场地特殊,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该食用菌栽培方法难以实现,并且其在栽培管理中需要人工实时参与,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湿地流水满足食用菌生长环境的食用菌栽培方法。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栽培地:选择两块相邻有落差的田地,通过挖沟使落差的两块田地连通,在上田的入口处挖蓄水池,在下田出的出口处挖蓄水池;(2)栽培地配置:通过水管将上田和下田的蓄水池连接,抽水泵设置在下田的蓄水池处,在上田和下田之间设置休息观察小棚,将控制系统设置在休息观察小棚内,分别在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安装液位传感器,并通过电缆将液位传感器、抽水泵与控制系统连接;(3)栽培地制作:分别在上田和下田按长度为30至35米,宽度为2至3米,深度为0.8至1米挖出长槽,长槽并排设置个数为6至8个,长槽之间距离为0.6至1米,长槽均通过挖沟与上田蓄水池和下田蓄水池连通;(4)长槽设置:在长中下部设置基料网架,在基料网架上铺设秸秆层,在秸秆层上部铺上基料层,使水位到达基料层中部;(5)食用菌接种:在基料层上进行食用菌接种,表面喷洒清水,喷水量为每平方米0.6至0.8公斤,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的液位传感器分别监测各自的液位情况,并将信号传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设置的水量控制抽水泵工作,使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的水量循环;(6)栽培管理:当食用菌菌丝爬上土层后,在上田蓄水池加入食用菌营养液,营养液随流水由上田的长槽流入下田的长槽,使食用菌均匀吸收所需养分,当栽培后18至20天成长后,加大在上田蓄水池加入食用菌营养液用量;(7)采收:当食用菌子实体成熟、菌盖尚未完全平展时,采收。进一步,该食用菌栽培方法的步骤(6)中加入的食用菌营养液中包含离子钙溶剂。通过该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该食用菌栽培方法通过提供食用菌所需湿地流水环境,满足食用菌生长所需养分,种植出来的食用菌纯天然无污染、产量高、营养成分丰富、品质好。并且该方法通过自动循环用水,有效保障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所需生长环境,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适合大规模栽培食用菌推广使用。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人长期从事食用菌栽培工作,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根据食用菌生长特点及特性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总结,进而得出本专利技术。下面举例进行说明,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栽培地:选择两块相邻有落差的田地,通过挖沟使落差的两块田地连通,在上田的入口处挖蓄水池,在下田出的出口处挖蓄水池;(2)栽培地配置:通过水管将上田和下田的蓄水池连接,抽水泵设置在下田的蓄水池处,在上田和下田之间设置休息观察小棚,将控制系统设置在休息观察小棚内,分别在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安装液位传感器,并通过电缆将液位传感器、抽水泵与控制系统连接;(3)栽培地制作:分别在上田和下田按长度为30至35米,宽度为2至3米,深度为0.8至1米挖出长槽,长槽并排设置个数为6至8个,长槽之间距离为0.6至1米,长槽均通过挖沟与上田蓄水池和下田蓄水池连通;(4)长槽设置:在长中下部设置基料网架,在基料网架上铺设秸秆层,在秸秆层上部铺上基料层,使水位到达基料层中部;(5)食用菌接种:在基料层上进行食用菌接种,表面喷洒清水,喷水量为每平方米0.6至0.8公斤,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的液位传感器分别监测各自的液位情况,并将信号传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设置的水量控制抽水泵工作,使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的水量循环;(6)栽培管理:当食用菌菌丝爬上土层后,在上田蓄水池加入食用菌营养液,营养液随流水由上田的长槽流入下田的长槽,使食用菌均匀吸收所需养分,当栽培后18至20天成长后,加大在上田蓄水池加入食用菌营养液用量;(7)采收:当食用菌子实体成熟、菌盖尚未完全平展时,采收。为使食用菌生长提高抗虫害能力,增加食用菌钙含量。该食用菌栽培方法的步骤(6)中加入的食用菌营养液中包含离子钙溶剂。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栽培地:选择两块相邻有落差的田地,通过挖沟使落差的两块田地连通,在上田的入口处挖蓄水池,在下田出的出口处挖蓄水池;(2)栽培地配置:通过水管将上田和下田的蓄水池连接,抽水泵设置在下田的蓄水池处,在上田和下田之间设置休息观察小棚,将控制系统设置在休息观察小棚内,分别在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安装液位传感器,并通过电缆将液位传感器、抽水泵与控制系统连接;(3)栽培地制作:分别在上田和下田按长度为30至35米,宽度为2至3米,深度为0.8至1米挖出长槽,长槽并排设置个数为6至8个,长槽之间距离为0.6至1米,长槽均通过挖沟与上田蓄水池和下田蓄水池连通;(4)长槽设置:在长中下部设置基料网架,在基料网架上铺设秸秆层,在秸秆层上部铺上基料层,使水位到达基料层中部;(5)食用菌接种:在基料层上进行食用菌接种,表面喷洒清水,喷水量为每平方米0.6至0.8公斤,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的液位传感器分别监测各自的液位情况,并将信号传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设置的水量控制抽水泵工作,使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的水量循环;(6)栽培管理:当食用菌菌丝爬上土层后,在上田蓄水池加入食用菌营养液,营养液随流水由上田的长槽流入下田的长槽,使食用菌均匀吸收所需养分,当栽培后18至20天成长后,加大在上田蓄水池加入食用菌营养液用量;(7)采收:当食用菌子实体成熟、菌盖尚未完全平展时,采收。...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栽培地:选择两块相邻有落差的田地,通过挖沟使落差的两块田地连通,在上田的入口处挖蓄水池,在下田出的出口处挖蓄水池;(2)栽培地配置:通过水管将上田和下田的蓄水池连接,抽水泵设置在下田的蓄水池处,在上田和下田之间设置休息观察小棚,将控制系统设置在休息观察小棚内,分别在上田、上田蓄水池、下田、下田蓄水池安装液位传感器,并通过电缆将液位传感器、抽水泵与控制系统连接;(3)栽培地制作:分别在上田和下田按长度为30至35米,宽度为2至3米,深度为0.8至1米挖出长槽,长槽并排设置个数为6至8个,长槽之间距离为0.6至1米,长槽均通过挖沟与上田蓄水池和下田蓄水池连通;(4)长槽设置:在长中下部设置基料网架,在基料网架上铺设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际川
申请(专利权)人:习水县龙洋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