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纵梁连接梁、下纵梁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02520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1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后纵梁连接梁、下纵梁总成及汽车,该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前纵梁后段和前纵梁后段封板,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具有第一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为具有第二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在所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边缘位置搭边连接,以形成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后纵梁连接梁,适用于连接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纵梁和后纵梁。另外,该前后纵梁连接梁能够牢靠稳固的连接前纵梁和后纵梁,在受到碰撞时能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将碰撞力进行传递的能力。且在整车受到扭转力或者弯曲力时,能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身纵梁
,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后纵梁连接梁、下纵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当汽车发生意外碰撞时,要求汽车车身能够有良好的吸能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而尽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是最基本的要求。汽车前纵梁位于汽车车身前部两侧,是构建机舱和承力的主要部件,承受着车身纵向力并将纵向力传递给地板、后纵梁等其他部件。现有技术中,前纵梁与后纵纵梁通过一块连接板连接,该连接板通常为开口的U形梁,U形梁本身的强度较低,并且,U形梁与前后纵梁的连接处成为薄弱区,在承受冲击载荷时,容易断裂,达不到有效的吸能效果,容易造成对乘员的伤害。并且U形梁形式的连接板,当前纵梁及后纵梁为封闭的多边形梁时,连接板与封闭的多边形梁连接处不牢固、强度较低。可见,现有的U形梁形式的连接板不适用于连接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纵梁和后纵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连接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纵梁和后纵梁的前后纵梁连接梁。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前纵梁后段和前纵梁后段封板,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具有第一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为具有第二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在所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边缘位置搭边连接,以形成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进一步地,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主体梁、形成在所述主体梁一端的前纵梁搭接端及形成在所述主体梁另一端的后纵梁搭接端,所述前纵梁搭接端及后纵梁搭接端的截面形状分别与汽车前纵梁及后纵梁匹配。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搭接端形成为沉台,所述沉台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主体梁上与所述沉台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所述后纵梁搭接端形成为凸台,所述凸台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主体梁上与所述凸台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进一步地,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与前纵梁连接的第一段、与后纵梁连接的第二段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第一段与第二段平行,且所述第一段高于所述第二段。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段与第二段的夹角为130-140度。本技术的前后纵梁连接梁,为由前纵梁后段与前纵梁后段封板搭边连接成的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多边形梁,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能够伸入或包住同样是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因而,适用于连接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纵梁和后纵梁。另外,前后纵梁连接梁本身强度较大,且前后纵梁连接梁与前后纵梁连接处连接强度较大,因而,该前后纵梁连接梁能够牢靠稳固的连接前纵梁和后纵梁,在受到碰撞时能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将碰撞力进行传递的能力。且在整车受到扭转力或者弯曲力时,能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下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后纵梁及连接在所述前纵梁与后纵梁之间的前后纵梁连接梁,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前纵梁后段和前纵梁后段封板,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具有第一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为具有第二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与所述前纵梁后 段封板在所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边缘位置搭边连接,以形成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进一步地,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主体梁、形成在所述主体梁一端的前纵梁搭接端及形成在所述主体梁另一端的后纵梁搭接端,所述前纵梁搭接端及后纵梁搭接端的截面形状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及后纵梁匹配。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搭接端形成为沉台,所述沉台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主体梁上与所述沉台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所述沉台伸入所述前纵梁的后端部中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后纵梁搭接端形成为凸台,所述凸台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主体梁上与所述凸台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所述凸台包住所述后纵梁的前端部并与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与前纵梁连接的第一段、与后纵梁连接的第二段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第一段与第二段平行,且所述第一段高于所述第二段;所述中间段与第二段的夹角为130-140度。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下纵梁总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下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下纵梁总成的零部件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后纵梁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后纵梁连接梁的零部件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后纵梁连接梁与其它部件的连接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前纵梁; 2、后纵梁;21、第二栅条;3、前后纵梁连接梁;30、 中间段;31、前纵梁后段;311、第一开口;312、第一焊接翻边;32、前纵梁后段封板;321、第二开口;322、第二焊接翻边;33、主体梁;34、前纵梁搭接端;35、后纵梁搭接端;36、沉台;37、凸台;38、第一段;39、第二段;4、前围板;5、前轮罩。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下纵梁总成10包括前纵梁1、后纵梁2及连接在所述前纵梁1与后纵梁2之间的前后纵梁连接梁3。如图5所示,前后纵梁连接梁3与汽车的前围板4及前轮罩5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胶粘等工艺连接。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3包括前纵梁后段31和前纵梁后段封板32。参见如图2及图4,所述前纵梁后段31为具有第一开口311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32为具有第二开口321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31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32在所述第一开口311及第二开口321边缘位置搭边连接,以形成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3。另外,如图3及4所示,所述前纵梁后段31的位于第一开口311的下沿处设置有第一焊接翻边312,对应地,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32的位于第二开口321的下沿处设置有第二焊接翻边312,第一焊接翻边312与第二焊接翻边322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以此增加前纵梁后段31与前纵梁后段封板32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前纵梁后段31和前纵梁后段封板32分别通过冲压或热工艺成型。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3包括主体梁33、形成在所述主体梁33一端的前纵梁搭接端34及形成在所述主体梁33另一端的 后纵梁搭接端35,所述前纵梁搭接端34及后纵梁搭接端35的截面形状分别与所述前纵梁1及后纵梁2匹配。例如,所述前纵梁1及后纵梁2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则前纵梁搭接端34及后纵梁搭接端35的截面对应为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如图3所示,所述前纵梁搭接端形成为沉台36,所述沉台36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主体梁33上与所述沉台36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所述沉台36伸入所述前纵梁1的后端部,然后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铆接等工艺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后纵梁搭接端形成为凸台37,所述凸台37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主体梁33上与所述凸台37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所述凸台37包住所述后纵梁2的前端部,然后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铆接等工艺与其固定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前纵梁搭接端34及后纵梁搭接端35也可以反过来设置,即前纵梁搭接端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后纵梁连接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后段和前纵梁后段封板,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具有第一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为具有第二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在所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边缘位置搭边连接,以形成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后纵梁连接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后段和前纵梁后段封板,所述前纵梁后段为具有第一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为具有第二开口的多边形梁,所述前纵梁后段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封板在所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边缘位置搭边连接,以形成具有多边形封闭截面的前后纵梁连接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纵梁连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主体梁、形成在所述主体梁一端的前纵梁搭接端及形成在所述主体梁另一端的后纵梁搭接端,所述前纵梁搭接端及后纵梁搭接端的截面形状分别与汽车前纵梁及后纵梁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纵梁连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搭接端形成为沉台,所述沉台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主体梁上与所述沉台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所述后纵梁搭接端形成为凸台,所述凸台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主体梁上与所述凸台相接部位的截面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纵梁连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纵梁连接梁包括与前纵梁连接的第一段、与后纵梁连接的第二段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第一段与第二段平行,且所述第一段高于所述第二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后纵梁连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与第二段的夹角为130-140度。6.一种下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后纵梁及连接在所述前纵
\t梁与后纵梁之间的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泽琪李广民陈敏聪周清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