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丽玲专利>正文

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68243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8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包括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阻R1、电容C1、电位器RP1和扬声器B,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2、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3,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基极,三极管VT3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8和三极管VT5基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实测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11V,折合成输出功率约为15W,静态功耗约为40W,最高效率为37.5%,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具体是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Hi-Fi功放,输出功率在100W以上的以甲乙类放大产品居多,50~100W的功放中甲类放大产品占有相当的比例。从高保真的角度来看,功率储备大些当然是好,但若从节省能源的角度来看,就值得考虑了。由于纯甲类功放的效率很低,所以在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约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电能变成热量散发掉了。一台每声道输出功率为50W的纯甲类功放,若以30%计其效率,则静态功耗就有330W之大。很多人虽然为纯甲类功放的音色所倾倒,但也往往因其 “发高烧”的工作状态而忍痛割爱,功耗大也是电子管功放的致命弱点。根据我国国情,一般工薪阶层的居室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以下,并且通常以客厅或卧室兼作听音室。若音箱的灵敏度在89dB以上,则10~20W的纯甲类功放就可满足一般欣赏要求。如果在歌舞厅里那样的环境中让我们的耳朵长期承受大音量,听力就会逐渐减退。再说,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也不合适。所以说,如果生产一些功率在15W左右的音质音色较好的功放,静态功耗在100W以下,肯定会有市场。可惜这类功放是个空白,日本金嗓子有一款A20,每声道纯甲类功放20W,音质有口皆碑,但价钱却令人望而却步,现在,国内生产功放的厂家似乎在攀比,功率越做越大,重量越做越重,但销路却不见得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包括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阻R1、电容C1、电位器RP1和扬声器B,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2、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3,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基极,三极管VT3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8和三极管VT5基极,三极管VT5集电极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三极管VT5发射极分别连接扬声器B、三极管VT6集电极和电位器RP1一端,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容C2和三极管VT2基极,三极管VT2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和三极管VT1发射极,三极管VT1基极分别连接电容C1和电阻R4,电容C1另一端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电阻R6、电容C2另一端、电阻R7、三极管VT6发射极和扬声器B另一端,三极管VT6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7另一端和三极管VT4发射极,三极管VT4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5另一端和三极管VT1集电极,所述电阻R6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入信号Vi为音频信号。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源VCC电压为15V。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极管VT1的放大倍数为β1=100,三极管VT2的放大倍数β2=110,三极管VT3的放大倍数β3=80,三极管VT4的放大倍数β4=100,三极管VT5的放大倍数β5=70,三极管VT6的放大倍数β6=9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实测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11V,折合成输出功率约为15W,静态功耗约为40W,最高效率为37.5%,非常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包括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阻R1、电容C1、电位器RP1和扬声器B,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2、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3,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基极,三极管VT3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8和三极管VT5基极,三极管VT5集电极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三极管VT5发射极分别连接扬声器B、三极管VT6集电极和电位器RP1一端,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容C2和三极管VT2基极,三极管VT2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和三极管VT1发射极,三极管VT1基极分别连接电容C1和电阻R4,电容C1另一端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电阻R6、电容C2另一端、电阻R7、三极管VT6发射极和扬声器B另一端,三极管VT6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7另一端和三极管VT4发射极,三极管VT4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5另一端和三极管VT1集电极,所述电阻R6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所述输入信号Vi为音频信号;所述电源VCC电压为15V;所述三极管VT1的放大倍数为β1=100,三极管VT2的放大倍数β2=110,三极管VT3的放大倍数β3=80,三极管VT4的放大倍数β4=100,三极管VT5的放大倍数β5=70,三极管VT6的放大倍数β6=9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 由VT1、VT2组成差动放大电路,,R5为VT1的集电极负载电阻,VT1与推动级VT4之间为直接耦合,输出级由两只型号相同的 NPN型大功率晶体管VT5、VT6组成的推挽电路,输出管VT6对于扬声器B来说是共发射极电路,而VT5则是射极输出电路,因此此处是不对称放大。VT4及其外围元件组成集-射分割式倒相电路,分别由其集电极和发射极输出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信号,VT4对于输出管VT6来说为射极输出电路,电压放大倍数小于1,从VT4集电极输出的信号加到输出推动管VT3的基极。对交流信号而言,R8是与VT3的发射结电阻相并联的,VT3和VT5组成同极性达林顿式复合管,因此推挽放大的上臂是由一级共射放大电路(VT4)和二级射极输出电路(VT3、VT5)构成的,而推挽电路的下臂是则由一级射极输出电路(VT4)和一级共射放大电路(VT6)构成,可见是不对称的推挽放大电路,故在选择放大管时,这几只管子的电流放大系数也不必配对,本技术中三极管VT1的放大倍数为β1=100,三极管VT2的放大倍数β2=110,三极管VT3的放大倍数β3=80,三极管VT4的放大倍数β4=100,三极管VT5的放大倍数β5=70,三极管VT6的放大倍数β6=90,也就是说,要把β值较大的管子优先安排为VT4和VT6,该功放电路的开环电压放大倍数约为550,闭环电压放大倍数由R4和R5决定,本技术实测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11V,折合成输出功率约为15W,静态功耗约为40W,因此最高效率为37.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包括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阻R1、电容C1、电位器RP1和扬声器B,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2、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3,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基极,三极管VT3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8和三极管VT5基极,三极管VT5集电极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三极管VT5发射极分别连接扬声器B、三极管VT6集电极和电位器RP1一端,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容C2和三极管VT2基极,三极管VT2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和三极管VT1发射极,三极管VT1基极分别连接电容C1和电阻R4,电容C1另一端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电阻R6、电容C2另一端、电阻R7、三极管VT6发射极和扬声器B另一端,三极管VT6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7另一端和三极管VT4发射极,三极管VT4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5另一端和三极管VT1集电极,所述电阻R6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功率音频控制系统,包括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阻R1、电容C1、电位器RP1和扬声器B,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2、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3,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基极,三极管VT3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8和三极管VT5基极,三极管VT5集电极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三极管VT5发射极分别连接扬声器B、三极管VT6集电极和电位器RP1一端,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容C2和三极管VT2基极,三极管VT2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和三极管VT1发射极,三极管VT1基极分别连接电容C1和电阻R4,电容C1另一端连接输入信号Vi,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电阻R6、电容C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丽玲
申请(专利权)人:林丽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